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春风无限情满楼——记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 20:47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20日电 通讯:春风无限情满楼——记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

  胥金章、石国本、丁殿春

  在北京西郊五棵松,芳草绿树掩映着一座闻名遐迩的医学殿堂——

  这里有一流的技术。攻克疑难杂症,拯救垂危病人……每一个专家教授,都是一本值得大写特写的书。在他们看来,病人的生命高于一切;

  这里有一流的成果。老年患者综合救治,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每一个医生护士,都一直把科技创新当作与医疗工作并行不悖的重要任务。在他们看来,只有让最先进的医疗成果服务于患者,才能让病人多一份健康保障;

  这里有一流的服务。每一项治疗,每一次护理……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把病人的康复视为大事。在他们看来,只要病人需要、病情需要,就必须竭尽所能。

  春风无限情满楼。组建44年来,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始终瞄准老年医学发展的前沿,不懈追求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在其他部门科室的协助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门诊与临床诊断符合率达97.64%,抢救成功率达98.65%,特护、一级护理合格率达96%。近两年成功开展各种手术1350多例,其中大、中手术占84.11%,年龄最大的98岁。

  ●把真情献给病人

  在今天这个手机更新换代神速的年代,BP机无疑是个过时的通信工具。

  然而,在南楼,从院领导、专家教授,到主治医师、护士长,一年365天都随时把BP机挂在腰间,睡觉时放在枕头边。

  “无论白天黑夜,无论雨雪风霜,一有重病号和抢救,BP机一响,15分钟内必须赶到。”解放军总医院院长秦银河说。

  一天夜里1点多,一位气管切开的患者,病情突然发生变化,急需会诊抢救。正在家休息的呼吸科主任俞森洋,听到BP机响后,立即下床,在睡衣外随便披了一件大衣,一路小跑赶到病房。几分钟后,神经内科、消化科、呼吸科、心内科、普外科、麻醉科的几位年过花甲的老专家,也气喘吁吁地跑来参加抢救……

  南楼目前的住院病人,平均年龄高达84.7岁,病情复杂,普遍患有多种疾病;不少危重病人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因此,这里的医护人员就需要更多的付出和牺牲。

  打针、送药、输液、查房、讨论疑难重症病人的护理办法……在临床护理岗位上工作了近30年的南楼临床部原总护士长赵玉香,几乎每天都在重复着如此紧张而又忙碌的工作。

  赵玉香曾负责护理一位患脑出血的病人,在南楼卧床治疗了9年。因为不能活动,肠蠕动少,大便干燥秘结,用开塞露和灌肠的方法都不能奏效,老人非常痛苦,常常憋得呼吸困难、脸色发紫。

  每当这时,赵玉香就一边安慰老人,一边慢慢地、一点一点地给他抠大便,还不时用手轻缓地给老人揉着肚子。

  在南楼,几乎所有的护士都有过与赵玉香相同的经历。

  博士生导师、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李小鹰,口对口给病人人工呼吸的故事,在南楼广为传颂。

  1995年10月10日下午5点多钟,一位急性心梗恢复期的病人,突然呼吸心跳骤停。接到医护人员的报告后,李小鹰急忙跑过去,立即就地进行胸外按压。她不顾病人口腔中涌出的分泌物,毫不犹豫地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同时组织其他同志进行抢救,赢得了时间,使病人终于清醒过来。

  目睹了全过程的病人家属感动得紧紧拉住李小鹰的手,泣不成声。这位74岁的老人痊愈后,又幸福地生活了5年。

  一个个感人事例,都印证着患者的巨大信任——在解放军总医院开展的医德医风问卷调查中,南楼连续5年位居榜首,病人的满意率都在99%以上。

  ●用忠诚呵护生命

  护理人员对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人文关怀简直到了极致。

  “这里的姑娘体贴入微。凡我需要的,她们都提前想到了。”在南十病区的一个病房,记者见到了95岁的季老。

  2003年2月,季老入住南楼,这一住就是3年。先后护理过他的几十名护士,都亲切地称呼他“老爷子”。她们把季老的病房布置得像个“家”,屋里摆着应时的鲜花,桌子上放着布制的小猫、小狗,为了让老人写作、看书、吃饭方便,护士们还特制了一个小桌子,摆放在沙发前面……感动之下,季老专门为南楼写了一篇《白衣天使》的文章,还题写了“白衣天使行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挂在病区办公室的墙壁上。

  然而,在医务人员感动病人的同时,她们背后的艰辛也深深地打动了记者。

  有人统计过,在南楼工作的护士一天走的路约为10公里。而从护校毕业后,南楼十八病室的护士长卢丽华在护理岗位上一干就近30年。

  近30年,她打针、发药、铺床、输液……在劳累中感受着呵护生命的快乐;交班、接班、白班、夜班……用辛苦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作为一个普通的女人,卢丽华同时也担当着女儿、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提起现在已上大学的女儿,她的脸上神采飞扬。然而,在骄傲的同时,她也觉得欠女儿的实在太多了。

  女儿12岁生日那天,本来答应要陪女儿过生日的,可是临时接到了病房打来的抢救电话。卢丽华急匆匆地赶到楼下推车时,却发现车胎扁了。而女儿手中紧握着那根气门芯。

  卢丽华一下子全明白了,情急之下,她打了女儿。女儿捂着发红的小脸儿,眼里含着一汪泪水,声音哽咽:“妈妈,打我记事以来,您就没陪过我过一次完整的生日。这次都说好了的,可您又……”

  听到这里,泪流满面的卢丽华一把将女儿搂在了怀里。

  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太多——她们都是合格的护士,却不是令人满意的妻子、女儿、母亲。记者采访时发现,由于夜班过多,不少护士年纪轻轻,却需要安眠药帮助催眠。

  医生苦尽,病人甘来。“南楼的医护人员就是这样,没有轰轰烈烈,都是在做最平常、最琐碎的事。她们就像是天空中一颗颗闪烁的星星,虽然星光并不璀璨,但洒下的点点亮光,却照亮了每一位病人的心田。”解放军总医院政委文德功说。

  ●以创新开拓事业

  王士雯院士的60岁生日,是在南楼病房前的一块草坪上过的。

  那天,赋闲在家的老伴,知道王士雯忙,就提前订了蛋糕,和孩子一起在家等她。左等右等,直到下午5点多,她还是没有回来。于是,老伴和孩子带着蛋糕来到病房前的草坪上,捎信让她下楼。

  刚刚抢救完病人的王士雯,匆忙洗了手从楼上跑了下来。没换衣服,没吹蜡烛,没有鲜花,没有许愿……一家人在草地上匆匆吃了点蛋糕,前后不到10分钟,一个“寿星”就这样过了个不同寻常的生日。

  舍弃小家欢乐,换来的是“大家”幸福。王士雯这位老年心血管病专家针对老年医学存在的瓶颈和难题,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临床综合征——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理论,实现了急救医学史上的重要突破。以她为首席专家申请的“衰老机理及老年病防治基础研究”的成功应用,使老年多器官衰竭救治成功率大大提高。她成功地抢救了6个器官9次衰竭的病人,打破了国外4个以上器官衰竭患者100%死亡的医学定论,填补了世界老年急救医学研究空白,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技术创新,就要敢于承担风险。南楼的专家教授,为了病人的安危,关键时刻敢于拍板。但他们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具备高超医术、科学论证和充分把握的基础之上的。

  在南楼采访,记者听到了我国老年医学的开拓者之一——专家牟善初的一件往事——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一位年逾90岁的高龄老人,因肺部感染住到了南楼。牟善初是主诊专家。

  治疗肺炎,消除炎症,就要用抗生素。可是长期使用抗生素,病人的肠胃受不了,腹泻难止,以致出现昏迷状态,生命垂危。牟善初苦苦思索,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停用抗生素。这一有悖于常理的建议一提出,立即遭到另外两位专家的竭力反对:停用抗生素,肺炎就会迅速加重,还容易造成生命危险,到那时再抢救恐怕就……这风险谁来承担?!

  但任由病人腹泻下去,后果会更加严重。牟善初果断拍板:停用抗生素。

  一天、两天、三天,牟善初昼夜在病床前观察。第四天后,病人腹泻开始减轻。牟善初又为病人选择搭配合理的饮食,慢慢地,病人的脸上有了些红润。

  腹泻完全止住了!病人的身体也得到了营养,增强了抵抗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用药后,病人转危为安。

  如今,已近90岁的牟善初教授依然忙碌在临床一线。像他这样一心扑在事业上、一心为病人服务、在业务上不断创新的人,在南楼还有很多。他们不断追赶着世界医学发展的脚步,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印……开展了包括国家“973”、军队“十五”课题等30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其中,老年患者综合救治、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老年呼吸衰竭抢救、长期机械通气及综合治疗、高龄老年人肾功能衰竭的救治与护理、老年胃肠肿瘤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等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已经辐射到全国医疗卫生领域,造福于千千万万的患者。

  ●让清风吹拂净土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足以反映南楼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一名在国外进修的中国留学生,准备攻读英国皇家耳鼻咽喉医院的博士学位。他的教授直言相告:“你应该回中国去,301医院有个姜泗长,他才是世界一流的。”

  一代宗师姜泗长,是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奠基人,曾成功实施了我国第一例内耳开窗术和镫骨摘除术,制成了国内第一套成人颞骨成片,编写了国内第一部《临床耳鼻咽喉科》专著,名贯中外。

  技艺精湛,医德更高。姜泗长躬身医坛55载,救治了无数疑难危重病人,不少人知恩图报,给他送来礼金,可他从未在金钱物质面前“折腰”。

  一位美籍华人的儿子患了鼻癌,癌细胞已经转移。他心急如焚,带着儿子从美国到东南亚再到香港,辗转几万里,四处求医,都没能治好。最后,他抱着一线希望来到解放军总医院南楼。

  姜泗长精心治疗,手到病除。这位美籍华人感激万分,执意要送他一大笔钱。实在没办法,他只好说:“你要是实在想感谢我,就帮我订两份美国的耳鼻喉科杂志吧!”

  在物欲横流的商海大潮冲击下,南楼的一代代医护人员不慕金钱、甘于清贫、默默奉献,始终保持着人民军队医务工作者的本色。正如著名艺术家白杨评价的那样:“南楼人思想纯洁得就像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

  在南楼,拒收礼品、“红包”早已成为一种风气。不管是领导、专家教授,还是普通的医护人员,人人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着南楼的圣洁。

  2004年8月,住在呼吸科的一位88岁老人,病情恶化,连续抢救3天3夜。护士刘萍就在病床前整整守了3天3夜。老人病故后,她又帮着家属给老人洗头、剪指甲、擦洗全身、整理遗容……直到把老人“送走”。事后,老人家属专门送来锦旗和现金,刘萍看着满脸真诚的老人家属,只好说:“把锦旗留下吧,现金我不能收。”

  在南楼,这样的事儿每年都有上百例。

  时下,“虚假广告”盛行,一些药商、厂商也盯上了南楼的专家、教授,企图通过他们的名望来装点门面,从中牟取暴利。2005年,一个药品开发公司的业务员,利用关系找到内分泌科主任田惠,邀请她参与一个“能治多项疑难杂症”、带有虚假广告性质的新药推介,声言只要过个目、签个名,就能得到一笔丰厚报酬。

  “我对这种药一无所知,再说世界上也根本不存在你们所说的那种能医治百病的药,让我当‘药托’,不干!”田惠断然拒绝。

  在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外一些公司、医院,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发展,经常到大医院挖人才。南楼不少专家教授有着过硬的技术,在中外学术领域享有盛名,但他们个个不为所动。

  有这样两位令人敬重的老人。他们曾是总医院的院长和政委,也都曾经多年负责南楼的医疗工作。在任期间,他们从未收过一份礼金,从未托前来就医的患者办过一件私事,从未吃过一次宴请。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业务专长,也为了让年轻有为的同志更好地成长进步,他们甚至主动打报告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采访中,他们坚决不同意宣传自己。应他们要求,记者只好隐去了她和他的名字。

  ……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44载风雨沧桑,不管是医学泰斗,还是白衣新锐,南楼临床部的每个人以“何须财富留后人,但求建功报国心”的胸怀,以无私、无欲、无己的高风亮节,勤奋工作,廉洁行医,敬业奉献,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正气之歌!(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