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透明互信的中俄边境:从军事对峙到和平友好相处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6月16日 15:06 瞭望新闻周刊

  中俄之间历经百余年的领土争端,坚冰已经打破

  今年是中俄“国家年”。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踏上了中俄边境的报道之旅。

  透明清晰的边界线

  中俄山水相连,两国之间拥有长达4300多公里的边境线,边界问题曾是困扰两国的痼疾。

  众所周知,沙俄曾作为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之一,通过多次战争强占了中国东北、西北的大片领土。

  苏联时期,苏军越过“条约线”,占据有利地势,把边界向“条约线”中方一侧强行推进。这样,中苏之间就存在着两条“边界线”,一条是“条约线”,另一条则是超越不平等条约的“苏方实际控制线”。

  此后,苏方不仅长期坚称19世纪的条约是合理的,而且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掀起一股大肆篡改历史的运动。

  但再厚的冰也有消融的时候。

  1986年7月28日,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的讲话中,一改苏联当局以往立场,承认两国存在边界问题,表态愿意按照国际公法,合理解决边界问题,建设一条和平边界。同年9月2日,我国领导人邓小平做出了积极的回应。此后,中苏(俄)边界谈判走上正轨,组建了中俄联合勘界委员会。

  1991年的《中苏国界东段协定》和随之而来的8年勘界,中俄两国间就只剩下黑瞎子岛和内蒙古额尔古纳河阿巴盖图洲渚的归属问题没有解决。此后,到2004年10月14日签订《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中俄已经完成勘分两国东西两段98%国界。2005年夏天,中俄两国政府、立法机构对剩余部分的勘分,也相继完成了全部立法程序,两国外长互换了相关的法律文书。至此,两国之间结束了领土争议。

  从1992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问中国,两国政府签署关于《相互削减边境地区武装力量和加强军事信任措施的谅解备忘录》,到1996年4月,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以及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多次会晤,以中国为一方和以俄、哈、吉、塔为另一方的世界上最漫长的陆地边界线,正在成为紧密连结占全世界人口1/4的五国人民友谊的纽带,亚太地区首次出现了一个广阔的和平、信任和军事透明边界地区。

  从军事对峙到友好相处

  黑龙江省军区原司令员李衡将军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他见证了一江之隔的两军从军事对峙到友好相处,从试探性交往到高层会晤的难忘的历史轨迹。

  1989年,黑龙江省军区开始与俄对应边防军区书信往来;

  1990年6月9日,时任黑龙江省军区的司令员邵昭与原远东边防军区司令布坚科首次见面,这次会面犹如开江的春风,吹融了封冻两国边防部队交往的坚冰。

  1992年盛夏,应俄罗斯远东和太平洋边防军区的邀请,时任黑龙江省军区参谋长的李衡随同时任司令员的唐作厚第一次出访了俄罗斯,并首次参观了马尔科沃和西郊两个哨所(相当于连队)。俄军先进的执勤器材、装备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先进的管理手段都成为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边防部队不可多得的学习范本。

  1994年7月,戈尔巴赫将军以远东边防军区司令的身份出访中国。几经波折,两军第一次签署了会谈记录,表明双方已经初步克服了思维理念和工作方式上的差异所造成的隔阂,找到了相互协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两军边防部队的交往由此步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此后,随着中俄两国和两军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中俄国界管理制度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和俄罗斯联邦边防总局边防合作协议》相继生效,界江两岸相互靠近的步伐越来越清晰:第一次相互参观边防分队、第一次派军事观察员代表团参观俄边防军演习、第一次船艇互访、第一次边防分队间的体育交流、第一次俄专程派团祝贺我“黑河好八连”命名活动……

  在漫长的边界线上,中俄双方对应管段的边界代表,每年都要举行多次会谈会晤。如何提高各地段边界代表处理边境事务,维护边境地区和平与稳定的能力,就成了两国两军共同的心愿。经多次协商,双方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与措施,在得到各自领导机关批准后,2002年1月22日,中俄界江上的边防军人,开始实行边界代表集体会晤的模式。此后,代表各自国家利益的两国边防军人,在共同提高边境管理和管控质量方面,获得了默契与共识。

  2005年7月,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寇铁将军作为俄罗斯远东边防管理局多罗欣将军邀请的客人,乘艇过江,来到俄罗斯远东美丽的边城哈巴罗夫斯克。自从中俄两国边防军开始高层互访后,哈巴罗夫斯克已经接待了多位来自边防部队的将军。在隆重的欢迎仪式上,主人们放飞了3000只象征和平友好的鸽子。在后来的互访中,两岸将军递交的不再是涉外事件的案例,而是两军勤务合作的方案;交谈的不是打外交仗的辞令,而是打台球的技艺。

  珍宝岛成为旅游胜地

  珍宝岛,这个距我岸200米,距俄岸300米的美丽小岛,因为1969年的那场自卫反击战而名扬天下。

  落日熔金时分,经过3个小时的颠簸,《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首先登上了乌苏里江边林木浓密的209高地。209高地至今完好地保存着当年珍宝岛冲突时我方的坑道。从高地顶部极目远眺,已被不断上涨的乌苏里江江水所环抱的珍宝岛,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这个两头尖,中间宽,面积只有0.74平方公里呈元宝形状的小岛,像块碧玉镶嵌在祖国的东北边陲。

  每隔一段距离,乌苏里江两岸便会出现或红或白的两色航标。两国的船只便是根据这些航标随时“三点成一线”地目测调整,以确保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本国一侧航行。一路向左望去,邻国的山水尽收眼底,不时看见邻国的望哨塔、兵营或油罐堆放地。

  快艇疾驰半个小时后,缓缓地靠近了珍宝岛码头。沿码头往上十米处便是白色的珍宝岛岛门,“中国珍宝岛”五个金黄的大字赫然在目。

  进入岛门,一条长仅约20米的笔直小路被命名为“北京路”,另外两条小道分别被称为“上海路”和“南京路”。过了北京路后向右一拐,便是珍宝岛上边防军人的第一代营房。

  第一代营房建造于1968年8月,为平顶石质结构,面积仅有20平方米。营房分为左右两门,两门处分别留有一幅白底红字的对联。左门处的对联为“以哨所为家/以艰苦为荣”,横批为“永保边疆”。右门处的对联为“身居珍宝岛/胸怀五大洲”,横批则为极具时代特征的“解放全球”。营房正面中间墙上装有一块黑板报,其通栏标题为“英雄的宝岛”,标题下便是将珍宝岛十大战斗英雄孙玉国、陈绍光等一一排列,十位英雄名册之旁写有一首小诗:“多少回风雨上哨,多少回冷月出击;多少回林中开怀,多少回壕中跃起;伏剑守国门的日子,一行脚印万千情思。”小诗之下配有一幅极有意境的粉笔画:一湾流水,满轮明月、几丛绿意……

  于1975年7月建造的珍宝岛第二代营房格外醒目。这是一座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的圆形碉堡式营房,面积为26平方米,分上下两层。珍宝岛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就矗立这座营房房顶,此外,这座营房顶部还刻有“中国领土不容侵犯”八个红色大字并架有一口接收无线讯号的“大锅”。

  珍宝岛的第三代营房已无缘相见。因为,在第三代营房基础上,第四代营房已于2000年8月落成。这是一座石头基础的两层砖结构小楼。

  紧邻第四代营房的坡下是珍宝岛上的第五代营房。这是一处砖石结构的三层小楼。

  三十余年间,珍宝岛上五代营房的变迁竟是那样贴切地体现了各自的时代特点。

  随着高科技守边控边能力的不断提高,今天的边境巡逻已与以往的巡逻大不一样。边境无小事,需要24小时监控。过去,我们的哨兵是站在高高的哨楼上,手拿望远镜察看边情,能见度好时观察的范围也不过10公里。如今,岛上安装了边境执勤可视系统、红外线预警系统等监控设备,坐在室内就可以通过“电子眼”对边情实施全天候观察、分析,一有情况即可快速处置。

  双鸭山军分区政委张宝华向《瞭望新闻周刊》介绍说:“如今的珍宝岛,包括蔬菜在内的生活给养全部由设在大陆的本部运来,每次送来的给养一般够消费半个月的。可上个世纪70年代初,岛上最先进的设施就是一部风力发电机。战士每天吃的主食是高粱米,副食每天都是‘老三样’——白菜、土豆、大萝卜。夏天喝的是江水,冬天喝的是雪水加冰水,听的是信号时断时续的收音机。如今,守岛部队不仅从江底接通了电缆,还配发了价值几万元的中型净水器,面条机、豆浆机、冰柜、热水器等一应俱全。”

  守岛排长夏冰峰告诉记者,现在岛上已有多名等级厨师,冬天大家也可以吃上10余种新鲜蔬菜,早餐每人都能吃上一个鸡蛋,喝上一杯牛奶,饭后还有一个水果,逢年过节还要举行别开生面的烛光晚餐,送上美好的祝福。

  “过去官兵巡逻都是徒步。在没膝深的积雪中前行,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很大力气。如果赶上‘大烟炮’天气,西北风卷起三十多厘米厚的积雪迎面扑来,厚厚的皮大衣也挡不住刺骨的寒风,巡逻完管辖的路段需要一天时间。现在好了,驾驶摩托雪橇巡逻一趟用不了20分钟。夏季驾驶巡逻车巡逻,就更快捷方便了。”哨长讲这番话时,脸上一直洋溢着灿烂笑容。

  当地的赫哲族语称珍宝岛内河岸边的地名为“公司亮子”,意为“打仗的地方”。当年打仗的地方,如今已是迷人的旅游胜地。(来源:《瞭望》;赵秀娟 李国利 张宝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