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评论:“文化遗产日”告诉我们……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6月11日 06:25 解放军报
古 秦

  如果说我们一些民俗节日悄悄地甚至是在被人们遗忘中走来,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可说是在锣鼓铿锵声中闪亮登场。

  年初,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文化遗产日”。元宵节期间,国家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35万人观展,轰动京城。端午节刚过,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包括春节、端午节、茅台酒酿制、昆曲、京剧、豫剧、“梁祝传说
”等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京杭大运河、正定府文庙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80处,使我国的“国保”单位总数达到了2351个;《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国家珍贵文物征集成果》、《文明的守望——中华古籍特藏珍品及保护展》展示的大量珍贵文物和珍藏古籍,使中外观众为之倾倒;在中国文化遗产日专场晚会上,一批来自民间的山民、牧民表演着祖祖辈辈承传的“绝活”,使剧场沸腾了。除了国家举办的活动,各地纷纷举办保护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各族人民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欢庆中华民族的第一个文化大节。

  我们为什么要为自己的“文化遗产日”喝彩?因为文化遗产上记载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历史,烙印着各民族的丰富智慧,显示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是传承中华文明的“DNA”。我们之所以说自己是中国人,不在于我们有黑头发、黄皮肤,而在于我们有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其载体既有万里

长城、京杭大运河这样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阖家团圆的春节、龙舟竞渡的端午、方方正正的汉字、美轮美奂的京剧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为之骄傲的中华文化,使你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颗中国心。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文化进展的加快,许多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在文化遗产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过度开发、或因为生活环境条件的变迁,使许多重要文化遗产和民族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一些靠口传心授、婆教媳做的民间艺术快要人亡技绝。因而,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十分紧迫,刻不容缓。国家举办“文化遗产日”,体现了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全民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全球。

  “文化遗产日”还告诉我们,推崇本土文化,显示的是一个民族的自豪和自信。近些年来,外来文化的进入和影响在民众中造成的“文化失落感”,引起了人们对民族传统的精神回归的反思,抢救民族文化的呼声不绝于耳。从世界范围来看,抢救和保护本土文化是历史潮流。埃及由中央政府管理的文物古迹有两万余处,印度由国家管理的文物古迹有5000处左右,连越南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有2000多处,与之相比,我们这样一个文化遗产丰富的大国还是任重道远。世界上最早确定文化遗产日的是法国,后来遍及欧洲34国。法国每年1000多万人参加这一盛大文化活动,这一天过得五彩缤纷。但是,法国学者却对中华文化极为崇拜。他们说,中华文化不是我们拥有的,但是我们共享的。3年前,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自始至终参与了《公约》的制定,1年后又正式加入了这个公约。中国人民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中华文化遗产的国际地位,对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被洗劫一空的

圆明园,世界也永远记住东方这个伟大的文化遗址。1861年,在闻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法国大作家雨果写下一封抗议书,作家说,“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但是,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什么“强盗”可以掠夺的时代,她敞开胸怀向世界开放自己的文化节日,自信地守护精神家园,为保护中华文化遗产,也为保护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做出贡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