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怨天怨地不如从自己做起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 06:03 解放军报
古 秦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全球的主题是“荒漠和荒漠化——莫使旱地成荒漠”。就在这一天,北京20余万车友兑现了一天不开车的承诺,改用其他出行方式。

  拥有262万辆机动车的北京,一天少了20万辆车,对缓解交通拥堵也许微不足道,但这种关注环境的主人翁意识令人欣喜,并具有深远意义。去年,我国机动车尾气排放在城市大气污染中的“贡献”率已达到79%。大气污染虽与荒漠化和沙尘暴没有直接关系,但却有
着内在联系。人类因为取暖、乘凉、出行,大量排放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各种气体,既造成大气污染,又形成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天气持续干旱,地表水大量蒸发,进而引发大面积扬沙,加剧沙尘暴的发生。北京市环保部门曾测算,按目前262万辆机动车统计,如果每辆车每月少开一天,一年下来就减少约4.4万吨污染物,将给北京带来更多的“蓝天”,对于抑制旱地变沙漠也是贡献。

  其实,沙尘暴算不上“新生事物”,古已有之。西居长安的唐代诗人感受尤深,留下了“平沙莽莽黄入天”、“随风满地石乱走”的文学写照。就连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名句,著名气象、物理学家竺可桢先生也考证说,诗人是将黄“沙”写成了黄“河”,黄沙卷上白云,必是沙尘暴了。由于几千万年前的地壳运动,青藏高原隆升,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湿润气团的北移,在中亚和我国西北地区造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从此,强大的西风带把中亚地区和我国西北地区沙漠、戈壁的沙尘“空运”到黄河中下游,飘落沉积,在北方造出了一个黄土高原。夏季,充沛的雨水冲刷着黄土高原,包括黄河在内的数不清的河流把黄土冲向下游,堆积成肥沃的华北平原。不仅如此,在冬季风的作用下,被卷入3000米到10000米高空的含有矿物质、有机物的各种微粒飘入了太平洋。据美国和日本一些学者研究证明,沙尘气溶胶是海洋浮游生物的美味佳肴,促进了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沙尘暴挟裹的碱性沙尘还可以中和大气中的工业污染排出的酸性物质。中国气象局局长、中科院院士秦大河曾诙谐地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沙尘暴,就没有今天的黄土高原,也就没有黄河流域产生的华夏文明。所以人们在抱怨沙尘暴时,也需要讲点辩证法。人们抱怨沙尘暴发生多了,而实际上目前并不是沙尘暴的高发期。从近50年来说,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北方经历了一个沙尘暴高发期,八九十年代后期明显减少。今年北京的春天遭遇了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沙尘型重污染天气,但这主要是西部高温干旱造成的。有一天,媒体报道北京一夜下尘竟达30多万吨。这个统计是否精确暂且不论,但这一天的落尘肯定不是北京最多的一天。竺可桢日记中曾记载,50年代的一天,狂风大作,一片昏暗,一早推开房门,地上一层黄土。但那时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吃饱肚子,媒体也不发达,对沙尘暴不以为然。

  对于荒漠化及沙尘暴,人类也不能开脱责任。主要有两条,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无尽征服,二是对自然资源的无度享用。在人类文明初期,陆地有三分之二被森林覆盖,到19世纪末,森林覆盖率下降为27%,地球陆地表面的40%属于旱地,并正在退化为荒漠,影响着超过10亿人的生活。而我国人均森林占有面积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0%。数字也许是枯燥的,就从我们经历的来说,50年代提出“向沙漠进军”,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我们用农业的铁犁犁开草根盘结的土地,把草地变为农田,把山地变为农田,把林区变为农田,把大海变为农田,将植被覆盖的土地变成裸露的土地,这确实加剧了荒漠化和沙尘暴的出现。

  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虽然“地大”,但并非“物博”。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草原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人均

能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7左右,而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4倍多,工业排污量是发达国家10倍多。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口增多,能源、水、土地、矿产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治理工作十分艰巨,既需要政府加大“统”的力度,依靠政策法规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又要在全民中树立友好对待环境、合理使用资源、理智节俭生活的意识,特别是改变一些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的不良习惯:在所谓追求品位、提高生活档次的风气下,由使用手帕变为使用面巾纸,还有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一年就要用掉450万双,使有限的森林倒在了餐桌上;过分享用原生态补品、皮毛制品,搂发菜、挖虫草、刨甘草,把个绿油油的大草原践踏得不像样子。除此之外,还有相互攀比购置私人小轿车,占用良田大量建造
别墅
等等。许多有识之士指出,无度享用资源,再加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罪过就大了。

  100多年前,恩格斯发出感慨:“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记住导师这振聋发聩的警告吧!常言道:怨天怨地,不如从自己做起。我们只有科学地对待大自然,与环境“友好”相处,才能保住这千秋万代的中华锦绣家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