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主创新结硕果——二军医大十五期间科研工作纪实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6月07日 21:52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6月7日电 通讯:自主创新结硕果──第二军医大学“十五”期间科研工作纪实

  汤 宏

  第二军医大学的科研工作,在“十五”期间取得了丰硕成果。五年间,这所普通的军
队医学院校,接连获得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奖项:吴孟超的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曹雪涛课题组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郑秀龙课题组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学校获得各类科研基金突破3亿元,专利授权突破150项,成果转化签约合同值突破2亿元……

  硕果累累,奥秘何在?

  营造和谐的创新氛围

  2004年,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新型树突状细胞亚群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杂志《自然·免疫学》杂志上发表。这是这本杂志首次刊登由中国科学家撰写的自主创新性成果的论文。

  2002年,海医系郑秀龙教授课题组历时20余年的研究成果放射治疗增敏剂“甘氨双唑钠原料药和冻干粉针剂”填补了国内外在肿瘤放(化)疗增效药物研究领域的空白,获得国家Ⅰ类新药证书和“中国发明专利金奖”。这项成果2006年又摘取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是本年度全国医药界唯一的最高发明奖。

  这些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学校营造的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和谐的科研环境。

  这所学校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的知识资源,加快人才培养,积极营造学术交流环境和氛围,精心打造了“大师论坛”“科室主任学术沙龙”“主题论坛”等3种学术交流品牌,为科技人员信息沟通以及合作攻关搭建了舞台。学校鼓励对外合作承担各类科研课题,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承担国家、军队和上海市科研任务180项;支持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促成了基础、药学与临床13对科室建立了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

  和谐的氛围使学校科技人才的智慧能量得以最大限度的释放。目前,学校已打造出了一个结构合理、素质全面、富有活力的人才高地。去年,吴孟超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曹雪涛、王红阳教授于去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学校拥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名、“973”首席科学家2名,3人荣获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名、“中国青年科技奖”6名、总后“三星”人才35名、一代名师和“伯乐奖”21名……

  建立健全创新机制

  2000年底,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生化教研室焦炳华教授课题组的“重组人新型肿瘤坏死因子”课题取得重大进展,成功研制出新一代高效、低毒抗癌新药,获“21世纪重大科技成果奖”,并获得“中国专利金奖”。这项成果以4500万元转让给地方企业,学校党委按规定将首期到款的1500万元的20%奖励给课题组。

  让知识参与分配,引导科技人员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科技致富”。这是第二军医大学不断完善激励机制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学校为了真正让广大科技人员的智慧竞相迸发,让一切科技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站在一个新的“制高点”谋篇布局,制定了一系列科研管理机制。

  诱导机制——学校遵循科研发展规律,发现创新思路及时诱导扶持;设立科研启动基金,对科技人员有创意的设想进行资助。5年来共发放各类科技奖励费3000多万元。

  融合机制——近年来,学校为了鼓励科技合作,先后成立了若干个由多学科组成的校级研究中心,每年拿出专项经费支持联合攻关项目。

  聚焦机制——学校坚持择优扶持,对有发展潜力个人和有竞争力的创新团队,优先推荐在国家和军队科技决策及学术组织中任职、优先申请各类科研基金、优先申报各类科技成果、优先科研经费投入、优先研究生招生、优先选留调配科技骨干,帮助提升发展能力。学校拿出6500万元启动“1272”学科建设和“5511”人才培养计划。

  “造血”机制——通过基金申请、成果转化、科研引资等途径多渠道筹措经费,增强学科的自我发展能力,形成以科研养科研、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十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039项,经费达3.05亿元。通过技术服务和科研引资,学校共获得资金1.5亿元。

  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

  “十五”期间,第二军医大学始终坚持创新主题,将创新当作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学校先后牵头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863”计划重大专项课题和课题41项,国家“973”计划(子)课题19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子)课题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0项。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总额名列全国医科院校第一,标志着学校竞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开展创新研究的能力明显提高。

  五年来,学校提出了卫生资源配置优化方案,建立了输血安全监测方法体系,提高了大面积烧伤后全身炎症反应和脓毒血症防治疗效,形成了晕动(船)病训练方案,研制了抗真菌、抗抑郁等5种军用特需药物;同时在重大传染病防治、肿瘤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微创治疗技术、中西医结合等临床应用研究上,先后获得22项军队、上海市一等以上科技成果奖,科研特色和优势不断得到拓展。

  同时,学校先后投入2.45亿元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了科技部评审,学校新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最高级)实验室3个。学校还经世界卫生组织批准,成立了热带病研究和培训特别项目临床数据管理中心和基因合成与表达合作中心。

  “十五”期间,学校总计发表SCI论文457篇,位列全国医科院校第3名;发表国内核心期刊学术论文9259篇,被引用总次数16371次,居全国医科院校第一名。

  五年来,学校共有35项新药申报进入临床研究,30项新药被批准进入临床试验,获准新药证书9件。共申请专利308件,其中发明专利248件;获得专利授权155件,其中发明专利99件。另外,学校还获得中国专利金奖1项,签订科技合作和科技成果转让合同59项。(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