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生命中的最后47级台阶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6月04日 06:12 解放军报
生命中的最后47级台阶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本报记者 赵波 刘兴安 本报特约记者 刘程 刘冰

  

生命中的最后47级台阶
【生平摘要】胡卫,江西南昌人,技术7级,高级工程师,1960年3月5日出生,1982年8月从华东工程学院毕业入伍,从事装甲装备技术研究23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8项,两次荣立三等功。2005年4月30日因公殉职,终年45岁。

  从一楼到三楼,一共有47级台阶,这是总装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胡卫去实验室经常
走的一段路,也是他45岁人生的最后一串音符。

  2005年4月29日晚饭后,胡卫匆匆走进三楼实验室,就再也没有走出来。

  第二天上午,当战友们推开实验室的门,发现胡卫斜靠在座椅上已经悄然离世,桌上放着一把药、一张速效救心丸说明书,还有一堆科研资料,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份正在修改的“装甲装备维修保障资源储备方案”。耷拉在桌边的鼠标表明,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操纵鼠标……

  在研制这个储备方案的工作日志里,记载着胡卫生前用红笔写的四个大字:越快越好!他用生命的最后一息与时间赛跑,把心脏的最后一次跳动献给了国防科研事业。

  心衰住院抢救,出院第三天,他不顾“随时可能猝死,必须全休”的医嘱,背着一大包急救药走进了实验室

  对胡卫的离去,许多与他朝夕相处的战友都感到太突然。而胡卫的妻子刘文霞和研究所门诊部的杜渝来医生最清楚胡卫的病情。

  早在1995年,胡卫的心电图就出现不祥之兆——快速房颤,服药后虽有所缓解,但病魔却从此埋下了祸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超负荷工作,使他的身体出现严重透支,心脏渐渐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病变。

  2000年4月初,在海拔3500多米的高原执行野外试验任务时,胡卫险些昏倒,回到北京一查,被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在医院抢救、治疗了14天。出院时,医生嘱咐他和妻子:这种病随时可能猝死,必须全休!

  胡卫和妻子都不愿相信医生的话,一回到家便通过上网、跑图书馆等途径,查阅医学专著,企盼能有推翻“医嘱”的新发现。但几乎所有权威医学专著的结论都如出一辙:这种病无法治愈,患上此病只能活2至5年。

  得知他的病情后,一家人都哭着求他办理“病退”回家休息,而胡卫却坚持说:“我刚刚40岁,年纪轻轻的总不能躺在家里等死啊!”

  2000年4月28日,也就是他出院的第三天,胡卫背着一大包急救药,又回到了实验室。

  细心的战友发现,从那以后,胡卫的嘴唇经常发紫,体力也明显不如以前,每次爬这47级台阶,他都要爬几级就停下来喘几下。后来为了省去爬楼的麻烦,他在实验室里支起了行军床,中午在上面躺一会儿,晚上加班晚了在实验室将就一宿。

  3个月后,当胡卫去医院复查时,主治医生火了:“你怎么还上班?真不要命了?回去好好躺着,争取以后做换心脏手术。”

  从医院出来,胡卫连家都没回,又径直来到了实验室。

  胡卫时任研究室副主任,既要从事科研工作,还要负责日常的行政管理。为减轻他身上的担子,研究所党委报请上级批准为他免去了行政职务,所里还特意将他的住房由五楼调整到了一楼,室领导专门与他达成一个“君子协议”:不能一个人单独出差,不要干体力活,晚上加班不能超过10点钟。

  可胡卫却始终闲不住,主动承担了多项科研课题,经常加班到很晚;所里任务重人手紧张,收发器材的重活他也没少干。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刘淑芝一提起胡卫就泪流不止:“他的活,不用别人安排,都是他自己抢着干。”

  一次执行野外试验任务回来,门诊部的杜医生看到他脸发青、嘴发紫,便心疼地提醒他:“你心脏不好,千万不要再玩命啦!”胡卫对她坦言:“大姐,我知道自己剩下的日子不多了,所以才想抓紧时间多做点事。”

  从2000年4月28日到2005年4月29日,5年间,胡卫带着那颗随时会停止跳动的硕大心脏,先后负责和参与了25项科研攻关任务。他负责的“某型导弹武器系统论证与分析”研究,填补了我军的一项空白,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作为副总设计师领衔研制的某新型步兵战车检测车,目前已经设计定型……

  在生命的最后5年里,胡卫一步一个脚印,在这47级台阶上弹奏出了人生最壮美的乐章。

  带着每分钟跳动160次的心脏,常年奔波在野外试验场;钻进摄氏六七十度的野战检测方舱,一周颠簸上千公里

  胡卫的工作,除了在实验室里埋头搞科研,还要经常下部队、跑厂家,走南闯北进行野外试验。他的足迹,跨过这47级台阶,通向了一个个火热的演兵场。

  数九隆冬,他带着设备跑到最寒冷的北方搞耐寒测试;盛夏酷暑,他带着设备奔赴最炎热的南方做耐热试验。患病以后,他依然每年有1/3的时间出差在外,多的一年近一半时间是在部队度过的。

  随着军事斗争准备的深入,研究所的任务越来越重,仅胡卫所在的研究室,每年负责和参与的科研项目就达40余项,同时还承担了数千台套维修检测设备的研制任务和大量的临时性科研任务,这都是部队战斗力建设所急需的。

  2003年8月,东南沿海某岛,热浪蒸腾。我军某新型步兵战车检测方舱联调试验正在紧张进行,检测方舱里的10多种试验设备,都是未来作战急需的信息化装备,对提高新型战车的战斗力、保障力意义重大。

  作为项目的副总设计师,胡卫已经带领战友们为之拼搏了4年。试验前,他的心跳已高达每分钟160多次,大家考虑到天太热、方舱里又太闷,都劝他坐在家里指挥就行了,可他坚持说:“试验任务这么紧,我熟悉情况,我不上谁上?”

  轰鸣的马达声中,一辆迷彩车在崎岖的路面上高速奔驰。胡卫和同事们挤在摄氏六七十度高温的狭窄方舱里,边试验、边检测、边记录,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一周下来,他在“闷罐车”里颠簸了1000多公里。每天做完测试,他都头发晕、胸发闷、嘴发紫、腿发软,几乎是被战友们扶着下车的。

  2004年8月,总部临时下达某型导弹装备的应急抢修任务,所里熟悉该型装备的专家都已退休,胡卫以曾参与过该型装备建设为由,主动将任务揽了过来。几个月时间,他带领课题组上东北、下中原,往返奔波在7省市的40多家研制单位和部队间,经常吃住在训练场,有时为了一个细小的技术问题,他也要翻来覆去做试验,绝不留下丝毫隐患,使该型导弹装备全部达到实战要求。

  5年来,胡卫每次执行野外试验任务归来,他的双腿就像灌了铅似的格外沉,连爬那47级台阶都很费力。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一头牵挂着军事斗争准备急需的科研课题,一头牵挂着千里之外重病缠身的母亲

  去年4月29日,是胡卫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上午8时,胡卫早早来到研究室主任邵毅的办公室,和他商量装甲装备维修保障资源储备研究课题的总结事宜。这是总部确立的重要科研项目,涉及武器装备50多种近万套,价值上亿元。作为第一负责人,4年来,胡卫带领课题组风里来雨里去,东西南北中,四处调研、论证,通过对战损规律和战时保障能力的编成研究,完成了战术、战役两级储备方案,去年底已通过评审,目前正进入落实阶段。

  他和邵毅在工作上是搭档,在生活中是挚友。谈完工作,两人又聊起了胡卫母亲癌症手术后的恢复情况。临别,邵毅劝他“五一”长假好好休息一下,抽空回南昌去看看老人。胡卫说:“我也很想回去看看。”尽管近来他天天忙得不可开交,身体极度疲惫,但想到自己入伍23年来,由于工作忙很少回去照顾父母,心中充满歉意,很想借“五一”长假回去尽尽孝心……

  上午9时,胡卫急匆匆地赶到了附近的装备器材仓库。最近十几天,他天天早出晚归,领着工人在这里为全军各部队发放装甲装备维修器材,有时一天要站七八个小时,晚饭要到8点以后才能吃上。

  中午12时,在机关食堂就餐时,研究所计划科的沈参谋告诉胡卫,总部机关认为储备方案中还应该增加战略级预案。胡卫就此话题与他探讨了一番。

  14时,胡卫参加室里的党员先进性教育再动员会议,汇报了自己前一阶段的思想认识情况,并为下一阶段将要进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做了认真准备。

  17时,他利用晚饭前的一点空闲,在电脑中为自己打了一份“服药剂量单”。患病5年来,他经常需要根据医嘱不时调整服药的品种、剂量,这次打印的是医生开具的最新用药标准。枯燥的数字、生僻的药名,字里行间却透着他对生命的无限眷恋。

  17时30分,胡卫像往常一样走进机关食堂,这是他与战友们共进的最后一顿晚餐。

  18时,为拟制战略级储备方案,胡卫一吃过晚饭便直奔实验室,最后一次走过那47级台阶。他用最后一串脚印,兑现了21年前入党时写下的“为国防现代化贡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的铮铮誓言。

  第二天上午,战友们眼含泪水把胡卫抬下了这47级台阶……

  他走了,带走了作为儿子的终身遗憾;他走了,留下了亲人的无尽思念,留下了多项尚未完成的科研课题……

  5月5日,战友们用特殊的仪式为他最后送别:胡卫一身戎装,静静地躺在鲜花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妻儿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他生前最爱听的歌曲《梅花三弄》、《再回首》、《与往事干杯》、《最爱的人》……

  胡卫离去后,战友们纷纷在研究所的局域网上发帖子怀念他、赞美他,称赞他:生得平凡,干得踏实,活得潇洒,悄然离去,感天动地。

  短评

  奉献国防最光荣

  今天,我们向读者推荐一位英年早逝的普通科技工作者、总装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胡卫。他用生命中的最后一串脚印,用最后一次心跳,兑现了入党誓言——“为国防现代化贡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堪称献身国防科研事业的楷模。他爱祖国、爱军队、爱战友、爱亲人,将自己短暂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军队和他所挚爱的国防科研事业。他的感人事迹,对当前正在开展的忠实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教育活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几项教育,是一部鲜活的生动的教材。

  从一名普通的地方大学毕业生,成长为部队科研机构的高级专家,胡卫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融入到我军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入伍23年来,他始终牢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国防科研事业和部队的武器装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身患重病后,他依然痴心不改,面对生死泰然处之,像一支燃烧的蜡烛献出了自己全部的光和热。通往实验室的47级台阶,见证了他短暂人生中的最后旅程。他的事迹催人泪下,感人奋进。

  一个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每个人都在用行动谱写着生命的乐章。然而,当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挚爱,和生命之潮一起涌动时,有限的生命便漾溢着一种伟大和神圣。胡卫时刻不忘为国家兴盛、军队强大而奋斗,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也没有忘记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争分夺秒,夜以继日,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胡卫虽然离去了,但他身上表现出的那种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它必将激励广大官兵和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的伟大实践。

  无论时代怎么发展,社会的进步永远离不开奉献。从胡卫身上,我们再次感悟到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奉献永远最光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