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寻求共同的历史记忆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 06:34 解放军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荣维木

  从去年这个时候算起,《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出版已经一年了。几天前,经过中日韩三国编者努力,该书的中文版修订本又正式推出,出现在中国的图书市场上。而日文版、韩文版的修订本,近日也将分别与两国的读者见面。

  据统计,在修订本出版之前,《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在中国已经销售了11万册,
在日本销售了7万册,在韩国销售了5万册。是什么原因,使这本并不很厚的史书吸引了这么多的读者?作为本书的中国编写者之一,我很想重新疏理编写本书的过程,从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其实,这本书的编写从一开始就有十分明确的目的。从2001年开始,中日韩三国学者就已经在探讨如何合作编写该书了。缘由是,那一年,日本文部科学省第一次审订通过了由右翼编撰、扶桑社出版的《新历史教科书》。这是一本严重歪曲历史事实、恶意宣扬错误史观的教科书,其内容早已被披露,这里不必重复。而我想强调的是,这本书被审订通过后,无论是中国人还是韩国人,以至于日本的有识之士,无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向青少年灌输怎样的历史知识,不仅关系到日本社会将来的走向,而且也关系到东亚地区将来的走向。毕竟,青少年才是未来世界的主宰。于是,几乎是不谋而合,在历史责任感的驱使下,三国学者走到了一起。本书的编写目的也就从中显示了出来,这就是:纠正被日本右翼歪曲的历史,向三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传授真实的历史知识和科学史观。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凡被日本右翼歪曲的历史,在这本书里都得到了纠正。

  但是,这本书的编写还有另外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开始时并不明确,而是在编写过程中渐渐产生并确定下来的。这个目的就是,通过此书的编写和出版,促进三国民间的沟通,对东亚历史达成共同的记忆,并在这种记忆之下达成相互的理解。这个目的是怎样产生并明确起来的?说来有趣,它竟与三国编写者长达3年的不断争论密切相关。

  合作是必然的,因为三国学者的基本史观一致;同样,争论也是必然的,因为三国学者确有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各种差异。这些差异,不能不对史实的认证和史事的评判产生影响,争论也就不可避免。争论在三国之间有之,在两国之间有之。比如,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自决权,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主张到底对东亚产生了多大影响,中日评价不一;关于韩国的“三一”运动和中国的“五四”运动之间有多少连带关系,中韩认识也有不同。另外,由于文化习惯的不同,对表述史事的用语产生分歧,则是更经常遇到的问题。例如,“天皇”是一个固有名词,而韩国的一切史书只称“日皇”;中国台湾的高山族,是中国确定的民族称谓,而日本和韩国称之为“原住民”。于是,争论在所难免,有时争论起来,一天的会议就要持续13个小时。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争论,三国学者才切身体会到,编写此书存在着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即:如何在最大限度上消除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的分歧,取得三国历史的共同记忆。应该说,这个目的和前述第一个目的一样也达到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正是三国学者经历了无数次的争论才最终达成的共识,显现出了它的难能可贵。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的编写历时3年,其完成和出版恰是2005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再次通过右翼教科书之际。因此,这本书受到人们的格外重视。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和韩国,都出现了热卖现象。我参加了在韩国举行的图书首发式,会上放映了韩国总统的祝贺录像,现在该书已经进入韩国的中学课堂,成为历史辅助教材;我也到了日本的广岛、长崎、熊本,分别参加了对该书的研讨会,有日本中学教师表示将把该书引入日本的中学课堂,而日本右翼历史教科书的采用率并未达到预期目的,与此有直接关系;在中国的情况,人们已经熟知,应该说影响至今经久不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编写此书的两个目的是否达到了,不仅验证于三国教育界,也验证于三国社会其他各界,以至验证于一些政治家。不久前我与日本国会代表团会谈时,日本国会副议长角田义一先生不仅表示他认真读了这本书,而且对该书客观地描述历史非常赞赏,所以他买了很多本,分送给日本国会的年轻议员,希望他们从中了解真实的历史。虽然我不能揣测这本书对日本政界产生了多大影响,但至少它受到了格外的关注,这对沟通三国的历史记忆当不无作用。

  正是由于这本书的上述两种意义,三国编写者才决心对该书进行全面的修订,将首发前因编写时间紧张而出现的200多处在时间、地点、人名和文字上的差错和疏漏一一订正,并增加了说明使意思表述更加完整,希望它对建立三国共同历史记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