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战略思考:太空将在21世纪成为人类的角力场?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8月14日 16:04 南方日报

  鸟儿飞过天空,虽未留下痕迹,却在人类的心中种下飞翔的梦想。人可以像猿猴般攀缘、如鱼儿样畅游,却不能像飞鸟那样在空中自由翱翔。因此,人类自古就对天空怀有特殊憧憬。这在世界各国的传奇和神话中都可见一斑。

  1895年,“宇航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在他的科幻小说《在地球之外》中,描绘了人类遨游太空的蓝图。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造了带有活塞式发动机的“飞鸟”——螺旋桨飞机。不久,两人便与美国陆军签定了在美国制造飞机的协议。人类刚进入飞行时代,天空就留下战争的阴影。

  上世纪中叶,美国和前苏联实现了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幻想,将宇航员送入太空,送上月球。然而在冷战的背景下,人类在欢呼进入航天时代的同时,也痛苦地发现太空——这片广阔的第四疆土也日益军事化。

  在过去的一周里,人类在探索太空的道路上捷报频传——“发现”号航天飞机平安回家,新型火星探测飞船成功升空。但不久前,美国总统布什宣布重启星球大战计划。这势必刺激世界各国将军备竞赛的触角伸向太空。

  太空,在过去的千百年间,曾经承载人类多少神奇传说和美好理想。在21世纪,难道也将成为人类的角力场?

  太空:人类的第四疆土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每当夜晚仰望闪烁的星空时,人们总是幻想着把自己的家园扩大到宇宙空间中去。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这个幻想终于在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而成为现实。1961年4月21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次遨游太空。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完成了人类探索太空的“三步曲”。

  世界各国钟情于太空,很大程度上因为太空蕴涵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太空的零重力、近乎理想的真空、无限吸热能力以及无菌环境为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因此,太空被普遍认为是人类除陆地、海洋、天空之外的第四疆土。

  首先,太空中的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美国能源部曾提出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设置大型的太阳能发电卫星,它的发电成本大约只是核电站的几分之一。从太空进行太阳能发电可以成为人类索取能源的重要手段。

  其次,太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月球土壤与岩石中含有20%至30%的金属(包括铁、锰等),30%的硅,40%的氧,另外还有放射性元素。在其他行星和成千颗小行星上,也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随着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其他星球上将会找到更多的宝藏。

  第三,太空有着重要的轨道资源。单是太空的“地球静止轨道”资源,就炒得比地球上的房地产还热。地球静止轨道是位于赤道平面上空距地面约35810公里的一条圆形轨道,只要在该轨道上等距离放置3颗卫星,就可以覆盖除南、北两极以外的地球表面,进行全球广播和通信。

  第四,太空是理想的生产基地。可利用太空的独特环境,生产在地球上无法生产但急需的特殊产品。例如,1990年6月“和平”号空间站新增加的晶体舱,只用7个月就生产出价值1000万美元的空间半导体材料。另外,人类已经在空间站上先后进行了合金、金属、电子材料等数百项科学研究与实验。

  人类目前的太空技术投资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收益:一是远程通信服务。这是最大的商业性航天活动领域。二是气象服务。在过去20年中,地球传感卫星搜集的数据在进行天气预报方面功绩卓著。三是遥感探测服务。卫星遥感技术可对水资源、土地的使用和环境进行监测。四是全球导航定位技术服务。

  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生活。大规模开发利用太空资源,是21世纪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的有效手段。

  美国:重启星球大战计划

  5月18日,乔治·卢卡斯的《星战前传III》在全球同步上映,同一天,白宫表示,五角大楼正在制订新的太空政策,以“保护卫星免遭攻击”。当日的《纽约时报》则透露,美国空军正在争取布什总统批准一项命令,以推动美国最终在太空部署进攻性武器。

  这种娱乐大片与军国大事的“巧合”,并不是第一次,仅就太空战计划而言,就始终与“星战”系列紧密联系——1983年,里根总统宣布实施“战略防御计划”,整个计划几乎集中了当时能够做到和能够想到的所有尖端科技内容,官方随即使用“星球大战”计划来称呼这一计划,因为那个年代正是星战“后传三部曲”(1977年的《星球大战》、1980年的《帝国大反击》、1983年的《绝地大反攻》)迷倒千万普通美国人的时代,对里根来说,用民众喜闻乐见的词汇来表达一项严肃而耗资庞大的军事计划,既能够使普通百姓基本明白这一计划的含义,又能够使这项计划因为名字够“酷”或足够“时尚”而使民众对其产生先天的好感,实在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当然,“星球大战”的名字并不仅仅是说说而已。从当年的战略防御计划开始,美国一直在致力于太空武器的研究。战略防御计划包括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和反卫星计划,强调在太空中部署导弹和激光、粒子束武器(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其作战过程与豪华程度可参见《星球大战》电影进行联想),拦截来袭的苏联导弹,摧毁太空中的苏联卫星。由于技术难度太高,这项计划于1993年被中止,由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取而代之。新计划又包括了国家导弹防御计划(NMD)和战区导弹防御计划(TMD)等组成部分。

  美国调整太空政策,意在保持太空优势。早在2002年6月,布什总统就提出要对太空政策进行重新评估,以应对美国太空能力所受到的新的威胁和挑战。从近年来美国战略变化的脉络看,此次拟进行的太空政策调整,旨在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先发制人”和“防患于未然”的战略思想贯彻到太空领域,既能保护美国太空情报、通信系统的安全,以胜人一筹的信息、技能和决策能力来适应美军规模更小、行动更敏捷和技术更先进的需要;同时,也能在必要时对敌方太空系统或敌国重要目标进行打击,防止其他国家取得太空优势。

  布什政府打算改变克林顿时期以克制使用间谍卫星支持军事行动、实行太空武器控制和太空武器不扩散等为主要内容的太空政策,必将对国际安全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世界上拥有和应用卫星观测、通信联络、导航定位等太空科技的国家,基本上不具备太空防御能力,更不具备太空攻击能力。

  一旦美国将其太空攻击能力转化为实际部署,一家独霸太空,几乎全球所有的国家都会在战略上处于十分脆弱的地位——不仅依赖太空技术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会受到严重制约和破坏,战略威慑体系失效,就是一般的生产生活中对太空技术的应用,如手机通信、电视转播、导航定位等,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俄罗斯:勒紧裤带打造“天军”

  近年来,随着对未来太空情报信息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特别是美国已经开始抢占太空优势的现实,俄罗斯许多军事专家认为21世纪的战场空间将延伸到太空,只有在未来太空占有一席之地,才能赢得未来战争。

  俄罗斯是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太空大国之一。在2004年4月12日纪念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43周年(当日为俄罗斯宇航节)的讲话中,普京总统重申了俄支持太空非军事化的立场,同时强调,“发展航天业仍是俄国家战略的重点之一”,俄必须做好应对别国太空军事化行动的准备。

  普京说:“太空活动对国家非常重要,不仅因为它解决了环境或农业上的问题,还因为它关乎我们国家的生存。”普京坦言,尽管俄罗斯在尽力推动太空的和平利用,但太空现在仍是,而且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可能还将是一个军备竞赛领域。

  近十多年来,俄经济不景气,航天拨款不足,但俄罗斯仍然保持了很强的航天实力。目前俄航天业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在进行长时间太空载人飞行方面,俄罗斯更是具有别国无法比拟的实力。在航天业的带动下,俄罗斯很多领域的高新技术得以快速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俄罗斯的太空力量建设步伐加快。2001年俄研究制定了2010年前国家航天计划,并于当年6月将军事航天部队和太空导弹防御部队从战略火箭军单列出来,组建新的兵种——“天军”(即俄罗斯航天兵部队)。“天军”的组建标志着俄航天力量一跃成为与战略火箭军并列的独立兵种。这支新军组建不久,就配合战略导弹部队成功发射了一枚SS-19洲际弹道导弹,后来又进行了“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试验。俄“天军”司令佩尔米诺夫2003年4月说,今后3年,俄航天兵将试验多种新型飞行器,重点将放在提高飞行器的质量上。

  俄已开始研制新型通讯和导航卫星及新一代太空侦察飞行器。普京总统为俄“天军”确定了两大优先任务:建立和完善核导弹袭击预警系统;使用运行时间更长的卫星及廉价而有效的太空飞行器。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则指出,到2004年或2005年,俄罗斯各种军用轨道航天器,从种类到用途等方面,都能够完全满足俄武装力量的需要。在研制开发航天卫星时,将考虑到军用和民用两方面的使用价值,以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俄军还把太空作战行动纳入现代战役范畴,并明确把太空划分为近地太空战区和月球太空战区两个战区。在未来10年,计划将“天军”和空军合并,组建新的军种——航天空军,主要由导弹太空兵、航空兵和对空防御兵等兵种构成。

  俄国防部长谢尔盖·伊万诺夫在解释重新成立并加速组建“天军”时说,“天军”可以在未来保护俄罗斯的太空利益,而在战术层次上它可以支持其他军种部队作战,从而捍卫俄罗斯的国家安全。

  组建“天军”这样的高技术部队,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普京总统保证说,在美国一意孤行地搞NMD的情况下,“俄罗斯再穷也不能穷航天兵”,今后经费要向航天事业上倾斜。有消息称,今后10年内,俄罗斯将把国防开支占联邦总开支的比例由现在的2.6%逐步增加到5%,达到900亿英镑。其中,“‘天军’将得到合理而足够的经费保障”。

  中国:努力向航天强国迈进

  航天实力同自然资源和动力一起,成为当今世界主要大国综合实力和经济水平的典型标志。

  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国,就必须不断增强本国的航天实力。

  1957年,苏联以“人造卫星一号”开创了人类征服太空的时代。四年后,加加林驾驶“东方一号”飞船进行了人类的首次太空飞行。当时,毛泽东主席同全世界的政治家们一样为之震惊。他问道:“我们怎么能算是强国呢?我们甚至无法把一颗土豆送上太空。”

  历经前所未有的艰苦卓绝,中国航天业终于登上世界航天大舞台,并扮演重要角色。中国的太空开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利用“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发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七年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打破了俄罗斯和美国在载人航天方面的垄断局面。

  2003年10月16日凌晨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平安着陆,为中国人首次“太空之旅”画上了圆满句号。至此,中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可以独立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中国在紧追航天开发的“双雄”美国和俄罗斯,并在技术和商业两方面不断扩大影响。自1985年正式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中国航天技术以其高成功率、低成本,为合作方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不断扩大所占份额。近十年,中国共为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22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成功发射国外卫星27颗,还提供了5次搭载服务。

  尽管中国在世界航天市场已占一席之地。但目前这“一席之地”的位置还不高,面积也不太大。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起来,中国差距明显。这说明,中国虽然是航天大国,但还算不上是航天强国。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航天产业与全球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的背景下,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参与国际合作是大势所趋,然而这条路远非坦途。

  美国一直排斥与中国在探索太空方面的合作。根本原因还是美国的提防心态,它始终担心所谓“中国的太空计划用于军事用途”。

  总体而言,欧洲国家是中国开展合作的最友好伙伴和最可能选择对象。“双星计划”就是首个由中国提出的空间探测国际合作计划,与欧洲空间局共同合作,利用两颗不同轨道的卫星对地球空间环境进行探测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中欧在“伽利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上的合作也较成功。

  据介绍,中欧之间不仅有合作的成功实践,而且有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意愿。双方官员和科研人员都多次公开表示在空间技术领域进行更多合作的强烈意向。

  俄罗斯是中国航天合作的另一个伙伴,双方有一些合作协定。据权威人士透露,中俄当下正在开展拉格郎日轨道天文望远镜合作的论证探讨。

  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俄罗斯对中国也并非全无戒心。俄罗斯对华高科技出口有“留一手”的传统,俄罗斯与印度签定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帮助这个中国强邻的登月计划,但对中国的绕月计划保持沉默。

  归根到底,在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道路上,中国还是要拿来主义为辅,自力更生为主。(姜渭渔)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