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纵横谈:郑和下西洋——有光荣也要有梦想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 00:48 新京报 | |
复旦大学教授、博导 周振鹤 我们有光荣,但是我们没有梦想。我们从来没有梦想过从海洋里得到什么,除非是微不足道的鱼盐之利与舟楫之便。海洋的更大利益我们完全没有想到。 永乐皇帝通过航海,让明朝成为南洋各国顶礼膜拜的天朝大国,他的政治任务便完 郑和首次航海六百年的纪念活动,从去年就已经开始了。今天我们十分惊叹郑和七下西洋,竟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无论从船队的规模、船只的大小、船员的数量、续航的能力、远航的次数,以及航行延续年限之长,在世界史上都是史无前例、首屈一指的。 但是倒退一百年以前,学术界对郑和了解并不多,因为《明史》的郑和传不过短短七百字,一切有关郑和航海的档案,早就被焚毁殆尽,我们从官方文献中很难窥见郑和航海的全貌。倒是民间有关郑和的传闻绵延不断,那多半是因为晚明万历年间罗懋登的长篇小说《三宝太监下西洋演义》的深刻影响,同时还有远下南洋谋生的华侨对以郑和为代表的祖先漂洋过海事迹的怀念。在南洋的华人侨居地,多有三宝公留下的遗迹,例如印尼的泗水在华侨口中就称为三宝垄。但民间的郑和多具传奇色彩,真正了解郑和航海意义的人并不多。 直到一百年前,梁启超写了《我国大航海家郑和》一文以后,郑和研究才进入学者的视域。梁启超以思想家的敏锐与历史学家的见识,最先将郑和航海的意义揭櫫于世,引导大众对祖国光荣历史的缅怀,目的是要激励国人去争取一个光明的未来。一百年前的中国灾难深重,自鸦片战争以来半个多世纪,中国一直处于丧权辱国的地位,一次次的战争,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割地,一次次的赔款,直到八国联军践踏京城,国家民族脸面扫地以尽。中国人太需要光荣的历史来支撑自己的自信心了,自这以后,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的祖先即使连航海活动,也远远领先于那些从海上来侵略我们的外夷,人心自然振奋,郑和研究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时至今日,郑和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取得了不少成果,对郑和航海在中国历史上与世界历史上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那就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无限放大,真以为我们在六百年前已经发现美洲,发现澳洲,甚至环行世界了。也许我们有这样的能力,但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否则后来的世界绝不会是今天的模样。 当然,对于郑和航海的真实成就,绝大部分中国学者还是头脑清醒的。但是对于郑和航海为什么只取得那么大的成果?郑和以后为什么没有出现第二个郑和?人们的认识却并不一致。其实答案并不复杂,那就是因为我们始终只是一个大陆国家,而不是一个海洋国家。 我国的主流意识始终是大陆意识,我们始终骄傲的是以农立国,海洋意识只是非主流意识,甚至只存在于沿海地区的民间而已。国家的财政来源几乎完全依赖农业赋税,农是本,其他各行各业都是末,重本轻末是历来的国策。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中国怎么可能成为一个航海大国? 所以,郑和航海只是一种统治者的政治行为,或为了宣扬国威,或为了睦邻友好,或者只是为了宣扬永乐皇帝的登基的合法性,或者真的是为了搜寻建文帝的下落,而没有丝毫的经济动力。 我们并不想通过航海去获取任何经济利益,相反,是以陆上的农业产出去支持庞大航海消费。一次航海动辄数万船员,后勤基地人员尚且不计;一个船队由数百艘船只组成,大船据说长至百余米;一个航程长达两三年,七下西洋前后费时28年。这样大规模的活动不从航海本身取得回报,却要从国库中支出,自然使郑和航海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因此,郑和下西洋虽然能证明我们有航海能力,但却不能证明我们是一个航海强国。我们是有可能成为航海强国的,只要我们将航海活动当成经济行为,当成开发海洋的工具。可惜,我们始终没有这样的意识。相反,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明确宣布海禁政策,明确禁止子孙后代远征海外。这就使得明代出现这样的悖论,即一方面国家有强大的航海能力,但同时又严厉实行海禁政策,我们自己束缚了自己。 进一步而言,我们的航海能力并不是在明代才突然增强的,还在汉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航行到印度南部,到了唐代更远航到了波斯湾,郑和航海只不过是唐代航路的延长而已。中国人历来是有航海能力的,因为中国毕竟有那么长的海岸线,但中国的主流意识却又是不以航海为重的,这就是无情的历史。 我们有光荣,但是我们没有梦想。我们从来没有梦想过从海洋里得到什么,除非是微不足道的鱼盐之利与舟楫之便。海洋的更大利益我们完全没有想到。永乐皇帝通过航海,让明朝成为南洋各国顶礼膜拜的天朝大国,他的政治任务便完成了,其他则无所求。所以郑和走到东非任务已经完成,声教已经无远弗届,再远的事我们管不着了,也不用管了,实在离我们太远了。 我们不是不能发现美洲、澳洲,而是我们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去发现它们。有人认为永乐皇帝是有世界眼光的统治者,郑和能航海正表明我们那个时候是开放的,这恰恰错了。永乐皇帝只满足于万国梯航来朝,满足于天下中心的虚幻地位。我们从来没有世界观,只有天下观。天下是由华夷组成的,我们是华,别人是夷。而世界却是万国林立的,你是一国,人家也是一国。我们只满足于华夷关系,不愿意与外国有正常平等交往的关系。我们只满足于朝贡贸易,反感于自由往来的贸易,因为我们自以为天朝大国无所不有。 我们没有对海洋的梦想,我们没有对海权的追求。 我们更不可能去进行环球航行,因为我们没有那样的思想背景。在中国历史上,人们历来认为大地只是一个平面,怎么可能产生转地球一圈,就回到原地的“荒诞”想法?郑和航海是必须以去路为回程的,绝不可能去冒“东辕西辙”之险。而希腊人在古代就想像过大地是一个球体,哥伦布也深信,他往西航行就一定会到达东方的印度,而且他至死也以为他到达的美洲就是印度。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也缺乏梦想,我们太实际了。 当然,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的,尽管我们有能力争夺海权,但是我们没有将火与剑带到世界其他地方,这是我们值得自豪的地方。现在我们也仍然要提倡和平崛起,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讲求经济效益,懂得开发海洋,培养海洋意识,不能将自己应得的海洋利益拱手让人。如果我们从明朝起就有强烈的海洋意识,那么,后来我们的海权就不会受到无端的挑战。 在纪念郑和航海六百年的时候,值得我们反思的,不但是为何我们有强大的航海能力,却未能成为海上强国,而且还有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问题。 我们是有过光荣的,但我们还要有梦想。 相关专题: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