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郑和二十世孙透露 祖先墓志铭上海人撰写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 18:45 新闻晚报 | |
“郑和与上海有缘,他父亲———云南郑和公园内马哈只墓的墓志铭就是上海人所写,当年航海,还有指示灯塔竖在上海境内。”郑和二十世孙郑宽涛说,目前,一本记录郑和后裔相关情况的宗谱已出版,这是郑和家世研究最权威、最完整的资料。 郑和后裔世代低调 “这么多年,郑和后裔们一直很低调。”郑宽涛说。 几经努力,这位郑和二十世孙答应接受采访,采访地点定在南京一个红茶坊里。 身形微胖的郑宽涛说,南京郑和后裔的命名顺序是:大尚存忠孝,积厚流自宽,藩衍更万代,家道泰而昌。“其中,‘流’字辈是郑和第十八世孙,南京的‘自’字辈后人有一百余人,如我的父亲郑自海。” “其实,我们家族世代都知道自己是郑和的后人,长辈们说,我们原先住在南京马府街———郑和府邸所在地。”在郑林坝战役中,郑和立下大功。燕王登基后,他被赐姓为郑,并得到信赖和重用。郑和的哥哥过继给郑和一个儿子,郑和后裔由此在南京马府街聚居繁衍。 郑宽涛说,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们才表明身份,因为当时传言说要拆郑和墓,南京后人们才写信,出示自己族谱的复印本等,这样终于保住先人的葬身之所。 现在,每年春季,南京郑和后人都去牛首山祭扫郑和墓。祭扫当日清晨,这些后人们会备好祭祀用品,过石子岗赶往江宁谷里乡郑和墓。 “我们从没有组织,都是自愿,有时骑着自行车就过去了。”郑宽涛笑笑说。 郑和航海结缘上海 “郑和还有他的航海事业,和上海挺有缘。”郑宽涛说,航海时,上海和太仓是郑和行船的重要港口,给郑和父亲写墓志铭的还是一个上海人。 他说,当时,上海还叫松江府,和江苏太仓一样,同为航海重要港口,棉布商品贸易发达,粮食充足,为郑和航海提供了物质保证。“那时,吴淞一带专门设立灯塔,为郑和出海指示沙石位置,让船队绕开,得以安全行驶,目前,纪念碑可能还在上海一所中学内。”郑宽涛说。 他说,此外,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前,曾请礼部尚书李至刚为父亲撰写墓志铭,“李至刚正是华亭人,也就是你们上海人啊。” 李至刚祖籍浙江宁海,自幼随父到华亭。碑现立于云南昆明郑和公园内的马哈只墓前,高1.6米,宽0.93米,额呈半月形,碑额篆书“故马公墓志铭”字迹间有剥蚀。《马公墓志铭》提供了郑氏的籍贯、身世、任职、赐姓等确切的资料。 郑和世孙寻找家谱 郑宽涛现在的职业是一名普通会计。可是,他和他父亲等人一直在研究郑和,还编写了一本记录郑和后裔相关情况的宗谱。“书快要出来了,由云南一家出版社出版。”郑宽涛说,这是郑和家世研究最权威、最完整的资料。他说,南京郑和家谱的原名应为《咸阳世家宗谱》,郑和的先祖是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后者在元朝时坐镇云南,得到当地百姓拥护。 郑和是赛典赤的六世孙,原名马三宝,在明朝大军进攻云南时被俘,后随燕王朱棣南征北战,朱棣即位后,赐其姓为郑。因此,南京郑和家谱称《咸阳世家宗谱》。 “上世纪50年代末至今,南京4本家谱都相继遗失。”郑宽涛说,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他们一直在寻找丢失的家谱。1983年,他们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找到一份“抄郑氏家谱首序”抄件复印件。后者明确披露了郑和为何被赐姓郑、身后归葬牛首山等重大历史事件。 由此,中断多年的血脉、文脉、人脉重又续上。 上午消息 中国民船鸣笛1分钟 据杭州日报今天报道 今天,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也是中国首个航海日。郑和作为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一位杰出人物,开创了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600年前,强大的中国热爱和平。600年郑和,始终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从凝聚的中华文化积淀中折射出爱国———开放———交流———和平的时代精神,奏响最绚丽的时代强音。 据了解,今天上午9时,中国籍民用船舶和由中国航运公司经营管理的非中国籍船舶将鸣笛1分钟,以此纪念航海日。 郑和后人希望再团聚 □实习生 陶捷 记者徐哲 记者在南京采访郑宽涛前一天,他正在太仓参加纪念郑和的一个活动。活动上,他见到了那个“中国女孩”———遥远非洲肯尼亚的郑氏水手后裔夏瑞福。“是的,我在现场,看到了她,注视着她,不过没有打招呼。”郑宽涛说,身边记者太多了,要是自己上去说是郑和后人,和她相认,恐怕要被围追堵截。 郑宽涛只是递上一个郑和下西洋的纪念信封,信封上还有两张邮票,“没什么,只要知道有后人在全世界就够了,信封是一个留念。” 结束采访,郑宽涛走出红茶坊,转头说,希望有一天,我们郑氏后人能在一个地方、一个时间,平静地相聚一次。 73岁的郑恩良是云南郑和第十八世孙,早年在云南省晋宁县委统战部工作,退休后担任云南省郑和研究会的理事。“现在在郑和故里云南昆阳,郑和的直系后裔还有25人左右,旁系后裔有40余人。在云南玉溪还有100多人,我的堂弟、同是郑和第十八代孙的郑云良就在玉溪。”郑恩良说。 早些年云南晋宁县昆阳镇是郑和的故里,当时郑氏在云南晋宁是个大族。“底下人都要叫老爷的。”郑恩良说。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郑恩良老人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对郑氏后人在云南一脉的点滴,“我的年纪大了,很希望和远在南京的亲友再次团聚,还有那个肯尼亚女孩。” 1993年,分离了数十年的昆阳、南京两地郑和后人重又相聚。提及此事,郑老先生一改一贯平缓的语调,情绪显得十分激动,“当时见到阔别了数十年的亲人,大家都热泪盈眶。” 今年恰逢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南京方面本来邀请郑先生赴南京参加南京龙江宝船厂遗址公园的开园仪式和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各项活动,并与在南京的亲友重聚,无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背景资料 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1371-1433)原姓马,名和,小字三保(或称三宝)。 1405年7月11日,明朝皇帝明成祖颁下诏书,让郑和率领一支船队,出使南洋和西洋。 经过近半年的准备,1405年冬,一支由200余艘船组成的舰队和2万余人,开始了一个属于中国人的大航海时代。这支浩浩荡荡的舰队,漫天云海一般饱满的风帆,在热带骄阳的渲染下耀眼如火,就像是一座随着季风在海上漂移的城市,将中国的声音带到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天文航海技术牵星术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也称“牵星术”。 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是通过测定天体的高度来判断船舶的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针路图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 地文航海技术以航海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记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航海图、针路簿记载来确保船舶的航行路线。 新闻晚报/作者:□特派记者 徐哲南京报道 相关专题: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