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读书校园天气短信邮箱搜索导航
通行证登录
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 正文

岁月沧桑“中国塔”——踏寻郑和在非洲的足迹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 08:48 人民网

  这次到索马里采访,是为了却上次来此未竟的一桩心愿,即从首都南下基斯马尤,寻访那里的“中国塔”、“中国村”和“中国古沉船”———那些与郑和船队有关的古迹、遗址。

  曾有一些基斯马尤商人,为了逃避战乱,到了拉木岛并在那里定居。正是他们向记者提供了这些鲜为人知的情况,其中一个名叫莫汉马迪的人告诉记者,在基斯马尤西南方向
有一排小岛,岛上基本无人居住,只是偶尔有过往渔民作短暂停留。在一个名叫科亚马的岛上,有一座“中国塔”。该塔位于岛上的最高处,坐落在一块岩石上,塔身高度不下7—8米,是一座尖状石塔。对于此番描述,与莫汉马迪同来的两人亦点头称是。

  “塔上有文字吗?”记者问。“有,不过我不认识,字迹也不清楚。”莫汉马迪在记者的采访本上画了几个文字的形状,记者认定它们就是汉字。莫汉马迪说,另外一个岛上也有“中国塔”,但比科亚马岛上的塔小一点。

  莫汉马迪还告诉记者,“就在基斯马尤市与科亚马岛之间的水域,有一艘中国古船沉在那里”。他说:自己小的时候就曾听爷爷讲过,附近有一艘中国沉船,而且是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当年中国船遇难时,里面装满了瓷器和丝绸等宝物,遂被洗劫一空。莫汉马迪10多岁时,还和小朋友一起去那艘沉船上玩过。船很大,船帮由3层组成,外层是铁,已成为红色铁锈;里层是铜,为绿色的铜锈;夹层原是红木,因年代久远被海水腐蚀,朽木已被海水冲走。“由于地处近海,当大海落潮时,还能看见大船的桅杆。当地渔民有时还把自己的小船系在大船上,把沉船当作小船的‘临时码头’使用”。

  耳闻关于中国沉船绘声绘色的描述,记者不禁惊喜交加。为了进一步估测那艘沉船的长宽尺寸,记者还约莫汉马迪等人一起来到室外街道上,以建筑物为参照,让他估计沉船的大体长度。

  他们3人还曾听说,在基斯马尤以南几十公里的海边,有一个“中国村”,当年的中国船员就居住在那里。村里也有一座“中国塔”。但他们都说自己没有去过,无法提供更多情况。

  基斯马尤是索马里南部的港口城市。那里局势不稳,战乱频发。在首都摩加迪沙通往基斯马尤500多公里的路上,时有车匪路霸拦路抢劫。记者第一次来索马里时,宾馆经理表示无法派遣保安陪同前往采访,还一再劝告记者不要冒险孤行。这次来索马里之前,该国过渡政府总统的家人曾答应将陪记者一道前往基斯马尤,却不料那里的局势持续恶化,他们不得不表示“实在无法前往”。

  又与上次一样,此次索马里之行未能完成南下任务。在内罗毕中转停留时,记者又想起了拉木岛上那个未曾露面的“双龙坛”,便拨通了拉木博物馆的电话,副馆长在电话中告称已知其下落。于是,记者立即改变行程,购买了去拉木的机票。

  副馆长说,第二只“双龙坛”被一名定居拉木的意大利女士收藏,女主人现在国外,他已与家中的看管人员联系好了,可以前往观看。在拉木城狭窄的胡同里左拐右转,终于来到女主人家,刚迈进大门,就看见了摆放在客厅中央的“双龙坛”:坛子表面比较光滑,黑釉基本完好,那两条“龙”似乎欲腾飞而起,欢迎来自“龙的故乡”的客人。

  记者三步并做两步走到坛子跟前,仔细观赏起来。坛子高约85厘米,内口径16厘米,外口径22厘米,腰部直径60厘米,底部直径30厘米。颈部有4耳,其中1只已掉落,其他3只完好无损,耳的宽度约6厘米,4耳之间分别有一个圆点隔开,圆点直径约3厘米。在颈部与腰部的交接处,8个同样大小的圆点等距离地排列一周,俨然是两者之间的分界线。两条五爪“龙”首尾相接地飞腾在坛子的腰部,栩栩如生,两者之间有同样大小的圆点隔开。也就是说,坛子表面共有14个圆点,形成2、4、8的排列顺序。表面的黑釉基本完好,且能发出光泽。里面也有黑釉,其光泽不如表面。坛子底部粘有珊瑚礁,不能平放,放置时需在周边垫上支撑物。记者小心翼翼地提起坛子,重约15公斤。

  就在记者的双手触及“双龙坛”的那一刻,一股强烈的历史凝重感油然而生,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郑和船队乘风破浪的壮举。斗转星移,岁月沧桑。无论是耸立海岛的“中国塔”,还是安卧海底的“双龙坛”,就像恪尽职守的“史官”,默默地见证了东部非洲长达6个世纪的变迁。(《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11日 第三版/特派记者 李新烽)

  相关专题: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