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读法”·战士乐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1月08日 06:05 解放军报 | |
“耳读法”成为有名的读书方法,源于一个有趣的故事。《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有“杨大眼”这样一个条目。此人虽是北魏时期屡战屡胜的名将,却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然而,他天生好学,“恒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这就是说,此人自己虽不识字,却请人读书,且能深深记住。后人称杨大眼如此读书为“耳读法”。 解放战争中,笔者所在的一支小部队也曾运用“耳读法”读书。当时,基层干部和战 那时连队能看到的书很少,记得有缩写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看图识字《人民军队三字经》,后来又有《新儿女英雄传》等。 我作为宣传员,后来当连队文化干事,给战士读书成为一项经常任务。读书多是见缝插针,听读者有事就走,大家感到方便,热情很高,有时行军休息也读上一段。《人民军队三字经》有文有图,介绍我军光荣传统、解放军状况、领导人姓名,通俗易懂,押韵上口,很受欢迎。例如讲晋冀鲁豫边区:“登太行,望无边,大平原,黄河岸,冀鲁豫,连晋南,解放区,成一片,建首府,在邯郸,人口多,三千万,过黄河,下中原,常胜军,能征战,灭奸贼,破困难,刘伯承,司令员。”读起来像快板,有的人很快就背会了。 当时,并不知《人民军队三字经》的作者是谁。几十年后,即2000年冬一个偶然机会,同曾在军报社担任过副社长的和谷岩同志相聚,才知道看图识字《人民军队三字经》是他所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由于其内容话打仗,讲冲锋,说负伤,谈牺牲,同大家当时的处境很相似,读起来特别能引起共鸣,有时感到自己似乎进到小说里。有一次行军休息,刚读了几句,远处出现几个可疑的人,连长申义宾脱口而出:“保尔,带几个人去看看。”其实他是唤二班长,引起哄笑。主人公保尔的名言,很快流传开来。他在烈士墓前那一大段内心独白:“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是这部小说的点睛之笔。我把全文抄在门板上,领着大家反复念,它给我们以极大激励和感染。军队,几乎是男人的世界,小说对保尔和冬妮娅亲密接触的描写,自然也引起战士的好奇和兴趣。 这种以耳“读书”的活动,时断时续进行着,却突然受到一次意想不到的批评。一个“耳读”的积极分子,因受不了苦,一天夜里开了小差,给全连抹了黑,大家很气愤。副连长张文胜更恼火,一次全连集合,他指着我严厉地说:文干,你以后别再读那些书了,什么“东妮娅”、“西妮娅”,一派地主老财臭小姐味,会有好影响?我觉得委屈,又无言答对。可是过了几天,那个战士又回来了。他承认怕苦怕累,没出息,一路上思想斗争很厉害。保尔有条件和冬妮娅恋爱,但他宁肯吃苦流血,一再负伤,革命精神却坚定不移。看保尔想自己,羞愧万分。一场风波就这么平息了,“耳读”活动在继续。今天忆及此事,百感交集。(来源:解放军报第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