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 孙子兵法专题 > 正文

邱羽洁: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主动权是孙膑军事思想的精髓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0月29日 13:50 舰船知识网络版

      声明:本文为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孙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的代表作《孙膑兵法》于东汉末年失传。一九七二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了该书的十六篇内容,虽有残缺,但基本上反映了他的军事思想,其精髓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争取主动权。

  这首先体现在他的战争观上。孙膑生活在战国中期,面对七雄争霸、兼并战争日趋频繁的社会现实,他认为人类战争如同长有“含齿戴角”、“前扑后距”的动物,“喜则合,怒则斗”,“天之道也,不可止也”① (《孙膑兵法·势备》)因而“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孙膑兵法·见威王》)。同时指出“事备而后动,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失守而无委,战则无义,天下无能固且强者”(《孙膑兵法·见威王》)。这表明他已深刻认识到政治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民心背向对于战争胜负的巨大影响。也就是说进行一次战争,物质上的充分准备,仅仅是掌握了战争经济上的主动权,若要更好地提高战斗力,还要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即要“有义”,只有正义在手,才能符合民众的愿望,得到他们的拥护与支持,才能更彻底更充分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进而取得战争的胜利,达到“以固且强”、“战胜而强立”的目的。

  其次体现在用将选卒与治军方面。正因为在主观思想上孙膑认识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重要性,所以在《月战》篇中,他明确提出了“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口号,并用诸多篇章论述用将、选卒与治军之道,认为“矢,卒也。弩,将也。发者,主也”,“兵胜敌不异于弩之中招也”(《孙膑兵法·兵情》)。

  在此,孙膑要求土卒要像箭矢那样“轻重得,前后适”。他说:“兵之胜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其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孙膑兵法·篡卒》),“故曰五教:处国之教一,行行之教一,处军之教一,隐而不相见利战之教一”(《孙膑兵法·五教法》)。孙膑认为,一支素质优良的军队必须由精挑细选的士卒组成,然后治之以法,严明军纪,信赏明罚,不断提高士卒的政治素质,加强军队的管理与训练,并明确提出训练的五方面内容,要求按照战争本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结合具体的作战法则实战实练,尤其强调要在平时的治军中加强“势”的训练,以达到“不临军而变”、善于造势任势、速战速决的目的。孙膑反对“数战”、穷兵黩武,要求军队经常及时休养,以保持旺盛的锐气及强大的战斗力来完成其军事使命,这就算“轻重得,前后适”。

  孙膑要求将帅要像弩弓那样“弩张正,送矢壹”。如果“弩张柄不正,偏强偏弱而不和,其两洋之送矢也不壹,矢虽轻重得,前后适,犹不中招也”(《孙膑兵法·兵情》)。因而他的选将标准极为严格,须做到“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孙膑兵法·八阵》)。具体地讲,第一是要求将帅能正确认识战争与天时地利的关系,掌握运用其原则与方法,将智谋决策建立在这些基本的客观条件上。第二是要求“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得民之心”,首先要“得众”(《孙膑兵法·篡卒》)。这就需要懂得用兵移民之道,即“权衡”,“权衡,所以篡贤取良也。阴阳,所以取众合敌也”(《孙膑兵法·行篡》),只有客观公正地征召民众,因人而宜地选用人才,使“善射为左,善御为御,无毕为右”(《孙膑兵法·五教法》),并能“挢而下之”,运用赏罚手段“必审而行之”(《孙膑兵法·杀士》),且轻重有度,使得“近者弗则,远者无能”(《孙膑兵法·行篡》),人心信向,贤良望归,民皆竭力,才为“得众”。其次要“左右和”(《孙膑兵法·篡卒》)。这要求将帅具有良好的品质和修养,在同僚之间识大体,顾大局,不计个人恩怨得失,团结协作,一致对敌。“知敌”即“量敌”,指深知敌人的一切情况,作出科学正确的判断,进而作出决策。第三要求将帅必须精通用兵布阵之道,并在掌握了天时地利、敌情我情及军阵运用的基础上,具备驾驭战争全局的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从中引出规律,并用以指导战争,决定自己的作战行动。只有这样,才是“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的“王者之将也”(《孙膑兵法·八阵》)。

  对于君主,孙膑的要求是会使用弩矢,善于发射,即在知人善任的前提下,“不御”将帅。孙膑曰:“得主专制,胜”;“御将不胜”(《孙膑兵法·篡卒》)。大凡兴师作战,将帅之责为用兵,君主之任为用将,用兵之要在听令,用将之务在授权。君主只有正确实施了战争策略后,把临机指挥之权授于将帅,达到作战指挥上的集中统一,将帅才能活用所长,因敌取胜。

  孙膑以“弩矢其法”阐述“兵之情”,巧妙揭示了士卒、将帅、君主这三者在治军作战中的地位、作用及内在联系,其核心思想讲的是“人和”,即强调上下一致、同心协力、密切配合对发挥主观能动性,夺取战争主动权,进而克敌制胜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只有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全面更彻底地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反过来,只有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两者互为因果,互为条件。

  再次体现在战略战术即布阵用兵方面。

  孙膑的布阵原则,深刻体现着他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主动权思想。他在《八阵》篇中指出:“用八阵者,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用阵三分,诲阵有锋,诲锋有后。皆待命而动。斗一,守二,以一侵敌,以二收”。这表明孙膑的布阵特点是:根据地形情况布置军队,并选用适宜的队形,一般将全部兵力分为三部分,以三分之一的兵力突出敌阵,控制三分之二的兵力待命机动,前后纵深配置,各部之间有适当的间隔距离,这样的战斗队形,既具有相当的韧性,又保有足够的后劲,以加强进攻的连续性和防御的稳定性,而且便于在各种不同的地形上进行机动,不会发生拥挤和互相妨碍,同时,也有利于队形变换和后列部队通过前列间隙进入战斗。毫无疑问,这种布阵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军队的主观能动性,机动灵活地调动敌人,牢牢把握作战的主动权。

  在用兵方面,孙膑非常重视作战指挥上的“阵、势、变、权”即军阵、战势、机变、权谋问题,并在《势备》篇中分别以宝剑、弓弩、舟车、长柄兵器作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四者的内在道理。他以宝剑比喻军阵,要求军队要时刻保持战斗状态,常备不懈,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如果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必定为敌所乘,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以弓弩喻作战势,孙膑曰:“羽作弓弩,以势象之”,“何以知弓弩之为势也?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不识其所道至”。这是指在军事实力及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一方面巧妙集聚兵力,以达到部队行动的突然性,另一方面要在最佳时机和最佳距离上发动攻击以确保军事实力的强劲性;以舟车比喻机变。孙膑认为军事上的战术变化如同舟车随水势高低变化而变化一样,因此需要在对天势、地势、敌情、我情等因素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全面衡量、综合分析,达到知己知彼,进而根据战场实情,灵活运用作战方式,随机应变,因敌制胜;以长柄兵器比拟用兵的权谋,要求以长击短,掌握主动。孙膑认为,相对短兵,长兵杆柄长,杀伤力大,具有较强的控制力,所以长兵主动,短兵被动,此喻要求在作战中要以己长,制敌之短,以夺取克敌制胜的主动权。“阵”“势”“变”“权”四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实质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作战的主动权,这也是用兵作战的重要指导原则。故孙膑曰:“凡兵之道四:曰阵、曰势、曰变、曰权。察此四者,所以破强敌,取猛将也(《孙膑兵法·势备》)”。

  “必攻不守”是孙膑的另一个重要战略思想。他认为“兵之急者”非“赏、罚、权、势、谋、诈”,乃“必攻不守”,即打击敌人虚弱而要害之处。“必攻不守”是带有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是关系到作战全局胜负、安危、主动与被动的关键。在战争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正确选择攻击方向,虚弱而非要害,纵然击之,也对全局不发生作用;要害而非虚弱,击之而不得,反而不利。只有“必攻不守”,才能调动敌人,掌握战争全局的主动权、制胜权,最终取得战争的全面胜利。

  同时,孙膑认为,伪装佯动,诡诈用兵,也是调动敌人、掌握主动的重要手段。古人云:“兵不厌诈”,对此,他不仅强调对敌施诈、用诈,还进一步提出了识敌之诈、反敌之诈的用兵之道,这在《咸王问》篇与《官一》篇中都有精辟论述。总之,孙膑主张针对每一具体情况,因敌因地因阵法而制宜,采取具体的与之相应的战法,通过伪装、佯动的诡诈用兵,调动敌人,掌握主动,然后乘敌不备,出奇制胜。

  孙膑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夺取主动权的军事思想,而且还在他所指挥的著名战役━━齐魏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加以实践,这两次战役都是通过运用必攻不守、因势利导的战略指导思想,创造了以劣变优、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

  综上所述,孙膑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主动权的军事思想,不仅对力量相当或处于优势地位的作战一方提供了迅速获胜的可能性,而且也对力量处于劣势的一方提供了夺取胜利的可能性。因为他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保存集中自己的兵力,分散、麻痹敌人,通过骄敌疲敌,削弱消耗其兵力和战斗力,从而夺取主动权,使优劣易位,形势改变,然后在敌不备之地、不意之时,实施突然的反击,以期一举歼敌。尤为可贵的是,孙膑认为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随心所欲,而要建立在“料敌计险”、“便势利地”的基础上。同时他用变化的观点看待战争,在变化中求变化,强调依据客观情况和敌情的变化,敌变我变,以变制变,从而将主动权牢牢抓在手里,然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夺取战争的全面胜利。可以说,古今中外战史上所有取得胜利的战役无不以此为基点,无不以此为策略。孙膑的这一思想是在前人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总结了战国时期的战争经验所得,集中体现在他的战争观、用人观及战略战术上,始终贯彻于《孙膑兵法》之中,并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是他军事思想的精髓。

注释:①篇中引文皆出自《银雀山汉墓竹简(一)·孙膑兵法》

  相关专题:孙子兵法专题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军事频道推荐
《轻兵器》专区
《环球飞行》专区
《坦克装甲车辆》
诺曼底登陆
台湾军力专题
警用装备展
国防电子展
中英军演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JL9首飞专题
蓝岭访沪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美国X战机计划
国际反恐专题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