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 孙子兵法专题 > 正文

董志新:毛泽东早年接触《孙子》线索考察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0月29日 11:41 舰船知识网络版

      声明:本文为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青年毛泽东开始接触、阅读、学习《孙子兵法》的文献资料,除了人们已经知道的毛泽东1913年底在课堂笔记《讲堂录》中所记录的国文老师袁仲谦讲解魏源的《孙子集注序》的情况外,几乎再也没有发现什么新的相关文献。笔者在阅读毛泽东早期著作和传记材料时
,觉得有几条重要线索可供考察。

  《盛世危言》与“知彼知己”

  《盛世危言》是少年毛泽东喜欢阅读的一本书。

  1936年毛泽东在保安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期诺谈话时,回忆说:“我十三岁时,终于离开了小学,开始在地里进行长时间的劳动……我读了一本叫做《盛世危言》的书,我当时非常喜欢这本书。……《盛世危言》激起我恢复学业的愿望。” 

  1915年2月24日(农历正月十日),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毛泽东在家过春节,这天他给表兄文咏昌写了张还书便条,其中写道:

  “书十一本,内《盛世危言》失布匣,《新民丛报》损去首叶,抱歉之至,尚希原谅。” 

  查《毛泽东年谱》,他停学在家务农始于1907年;到1915年,前后有八年时间。细读他给表兄文咏昌的信,书失匣,报损页,致歉意,希原谅,说明书和报放在毛泽东处时间不短;毛泽东曾经反复阅读,乃至书报失匣损页。

  《盛世危言》虽然不是兵书,但作者在序言中引证了《孙子》名言:“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郑观应所引《孙子》名言,出自《孙子》的《谋攻篇》:“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古人前人行文引证,有意引不拘泥词句的习惯。郑观应引证《孙子》,明确标出“孙子曰”,却在文字上大有出入,大概也是意引所致。毛泽东那样“喜欢”读《盛世危言》,书放在身边八年之久,且是青春少年求智若渴的年代,有意无意都会注意到《孙子》的名句。

  值得提出的是,他是1907年开始读《盛世危言》的,比《讲堂录》中对《孙子集注序》的记录,还早六年。

  二十二部子书与《孙子兵法》

  1916年2月29日,毛泽东致信同学萧子升,谈“中国应读之书”。其信前半部分已忘佚,后半部分是:

  “右经之类十三种,史之类十六种,子之类二十二种,集之类二十六种,合七十有七种。据现在眼光观之,以为中国应读之书止乎此。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惟此种根本问题,不可以不研究。故书之以质左右,冀教其所未明,而削其所不当,则幸甚也。”

  毛泽东选出应读书七十七种,可注意的是“子之类二十二种”。以笔者之见,这二十二种子书中,是应该包括《孙子兵法》的。可惜的是,信的前半部分遗失了。从行文看,毛泽东在上引的信文前面,似开列了经、史、子、集77种书目,但现存手稿部分缺失,就不能下断语了。

  《百子全书》风行于清末民初,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毛泽东,很有可能在学校图书馆接触到这部书,作为自己选书的蓝本。

  《孙子兵法》在“兵家类”子书当中处于执牛耳的地位,这是世人皆知的常识。就是把《孙子兵法》放在百种子书中,它也是上乘之作,断不在前10种之外。毛泽东选出七十七种书,认为“中国应读之书止乎此。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此时毛泽东正是“有志于学问”的人,如果“二十二种”子书中少了《孙子兵法》,岂不少了一部“必读而不可缺”的书。毛泽东选书是严格谨慎的。他把七十七种书目告诉萧子升,希望他“教其所未明,削其所不当”。在“子之类”不选《孙子兵法》,岂不是“不明不当”。

  

  地有所必取,城有所必攻

  大约,毛泽东最早引证《孙子兵法》中的词句,起始于1916年6月26日。这天,他在给同学萧子升的信中写道:“湖南问题,弟向持汤督不可去,其被逐也,颇为冤之,今现象益紊矣……袁氏不幸早死矣,使战事延长,则四川与湘省独立之功,不在云贵首义之下,岂特地有所必取,城有所必攻,南北成败之枢纽在是焉耳。” 

  看到“地有所必取,城有所必攻”这两句,了解《孙子兵法》的人都会想到这是暗引《九变篇》的话。只不过毛泽东在引用时略有文字变通而已。孙武子的原话是:“凡用兵之法……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青年毛泽东与萧子升讨论湖南时局,主张不该强迫湖南督都汤芗铭离去,他的被驱逐是冤枉的。毛泽东认为在反袁护国战争中汤芗铭宣布湖南独立的作为值得肯定,“四川与湘省独立之功,不在云贵首义之下”。也就是说,四川和湖南宣布独立的功劳,不在云南贵州蔡锷等人首倡护国讨袁的功劳之下。正是说到这里,毛泽东以问代答:“岂特地有所必取,城有所必攻,南北成败之枢纽在是焉耳。”言外之意,汤督宣布湖南独立,虽然没有像讨袁护国军那样攻城略地,但其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四川和湖南如果独立倒向南军,则南军胜;四川和湖南如果维护帝制站在北军一边,则北军胜。所以,毛泽东说湖南和四川的政治倾向是“南北成败之枢纽”。

  孙子讲“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讲的是“用兵之法”中的变通情况,是很有辩证思想的,是说有时“不攻”“不争”是必要的正确的;毛泽东引用这个名言,改“不”为“必”,前面加上“岂特”二字,否定“必取必攻”,表达的正是“不取不攻”的意思,和孙子思想一脉贯通,不可以寻章摘句者视之。青年毛泽东此时分析政局大势,不单纯从军事上看问题,深得孙子壶奥,令人惊奇。

  

  《曾胡治兵语录》与孙子思想

  《曾胡治兵语录》是一部语录体兵书,为中国近代军事家蔡锷所编著。曾国藩和胡林翼都是湘军统帅,有扑灭太平天国革命的军事生涯。

  毛泽东的秘书李锐说:“有名的湖南人蔡锷于1911年编有《曾胡治兵语录》,就是一本毛认真读过的书。” 《曾胡治兵语录》在曾胡语录或蔡锷“按语”中,数次引证《孙子兵法》的语句或思想观点,有些还做了很有见地的发挥。试举一些例证:

  “兵事不外奇正二字……有正无奇,遇险而覆;有奇无正,势极即阻。”(《将材》)这是发挥孙子的奇正思想。《孙子兵法·势篇》:“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古人论将有五德,曰智、信、仁、勇、严。取义至精,责望至严。”(《将材》按语)这里所谓“古人”,正是指孙武;所谓“论将有五德”,即《孙子兵法·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蔡锷有带兵将将的实际经验,他体会孙子为将“五德”的要求“取义至精,责望至严”,是精辟至当之论,渗透着对孙子论述的膜拜之意。

  “用兵之道,全军为上策,得土地次之;破敌为上策,得城池次之。古人必四路无敌,然后围城。”(《兵机》)蔡锷在按语中也写道:“以全军破敌为上,不以得土地城池为意,所见尤精到卓越。”“全胜”思想是《孙子兵法》战略指导的核心,主要记载于《谋攻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比较曾、胡、蔡与孙子所言,不难看出他们之间在军事学术上的传承关系。《曾胡治兵语录》中明引《孙子》的地方不少,而暗引《孙子》的地方尤多,如主客、虚实、攻守、治乱等等问题,都属于孙子军事思想的范畴。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熟读《曾胡治兵语录》,从中间接地接触到《孙子兵法》的内容,接触到孙子的军事思想,这个结论想必应该成立。

  后来在延安,1943年八路军《军政杂志》曾出版《增补曾胡治兵语录白话句解》,1945年八路军山东军区重印出版。这与毛泽东对是书的重视不无关系。

  是否见过《读孙子杂记》

  毛泽东的国文老师、一师校长易培基,于1919年5月,在《国故》期刊第3期上,发表了《读孙子杂记》的长篇学术论文。该文按孙子十三篇的顺序,选择《孙子兵法》原文60余句,逐一校勘注释。文中引证古代典籍甚多,尤以先秦古籍和兵家著作为最。

  《读孙子杂记》写作期间,正逢毛泽东在一师毕业前后。毛泽东是否了解此事,已无从知道;论文发表后,应该说毛泽东有读到它的机会和条件,其理由是:

  毛泽东在1919年5月前后与易培基交往甚多,过从甚密。二人交往始于1916年。这年春天,湖南一师本科一部三年级八班的国文教员,由袁仲谦改为易培基担任。前文已经提到,袁仲谦曾在1913年底上国文课时,讲授过魏源的《孙子集注序》;而新来的国文课老师三年后发表了《读孙子杂记》,这种文化氛围难说对毛泽东没有影响。1919年4月毛泽东任修业小学的历史课教员。不久,“五四”运动爆发;易培基老师的论文恰巧登在5月份出版的第3期《国故》上。毛泽东与易培基并肩投入爱国运动,5月27日的湖南“学联”成立大会,以后的学生罢课和教师罢教,6月7日省教育会的罢课快电,7月9日湖南各界联合会成立,11月16日湖南学联发出的驱逐军阀张敬尧的宣言……两人并肩积极参与了这些活动。从结识至1924年易培基经毛泽东等人推荐孙中山元帅府高级顾问,在长达八九年的时间里,二人交往密切,他们是师生,是文友,也是朋友。易培基研究《孙子兵法》,写作和发表《读孙子杂记》,毛泽东不可能一无所知。

  还有一个背景情况值得注意。易培基的前任校长孔昭绶,主张学生要学点军事,在校内组织了“学生志愿军”,编为一个营两个连,毛泽东任一连上士(即连长)。“学生志愿军”除在课内学习军事常识外,还在课外进行军训,学习基本的军事技能。学校制定的“学生志愿军”宗旨是:激发爱国思想,提倡尚武精神,研究军事学术,实施军国民教育。这是否是促使国文老师易培基撰写《读孙子杂记》的背景和动因呢?如果易毛师生在一起“研究军事学术”时,难道他们不讨论这篇刚刚写作、发表的重头“军事学术”文章吗?须知,易培基的杂记,在民国初年的“孙子学”论文中,可谓凤毛麟角之作。直到今天,仍然有其学术地位和价值。

  结论还是那句话:毛泽东有见到《读孙子杂记》的机会和条件。我们只能依据“已知”做些合理的推论推测,录以备考。目前,还只能说它是接触《孙子》的线索。确定的结论,还有待于新材料新证据的发现。

注释:    《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第9-11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4页,湖南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37页,湖南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④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4344页,湖南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第133页,三联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

 

 

 

 

  相关专题:孙子兵法专题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军事频道推荐
《轻兵器》专区
《环球飞行》专区
《坦克装甲车辆》
诺曼底登陆
台湾军力专题
警用装备展
国防电子展
中英军演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JL9首飞专题
蓝岭访沪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美国X战机计划
国际反恐专题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