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嘉玢:孙星衍的孙子祠情结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0月29日 11:22 舰船知识网络版 | |
声明:本文为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孙星衍(1753—1818)是清代经学家,江苏阳湖(今武进)人。乾隆五十二年榜眼,官山东督粮道。所学甚广,博及群书,对经史、文字、音韵、诸子百家、金石牌版等都曾涉及。工篆隶,精校勘,擅持文,著作甚丰。被清诗人袁枚称为“天下奇才”。除研究《尚书》、 造访寻冢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对孙武其人的结语是:“於是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接着以“孙武既死”一语,引出了“后百余岁有孙膑”。其间未提及孙武的终古之地。但东汉《越绝书》载:“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说明他死后是葬在苏州的。《苏州府志》(按:明改元设的苏州路为苏州府,清因之)也说他的故居就在枫桥西南的孙武桥(又称孙子桥)侧。但岁月流逝,经2000多年的风雨沦桑,这些遗迹早已湮没无存,只留下史书上的几个古地名。身为孙武的75世孙常州人孙星衍,出于对其上祖功成隐退品德的景仰,决心寻访到遗迹,以便让人纪念和瞻仰。嘉庆五年(1800)冬,他和董文学国华、秀才孙延,由常州到苏州,查考了《郡国志》及《苏州府志》所引《吴地记》,书上说孙武墓在平门西北的永昌镇,于是买舟访墓。在巫门(即平门)外的“雍仓”地方找到一座古墓,墓旁柏树甚古,当地人呼为“孙墩”,但末见碑刻文字,不敢草率肯定。后来他绘制了《巫门访墓图》并题诗一首,深情地赞扬孙武“功成不作霸王臣”的品德,对吴国的衰落以“君不见鸟喙之邻施间谍,内嬖忽然消霸业”等句,不胜感慨系之。值得提出的是,诗中所说“弯环惟见古柏存,偏览平畴失碑记”,表明了他的求实精神,并没有把传说中的“孙墩”就肯定为孙武墓。 建祠立碑 同年十一月,孙星衍和吴中诸名士宴于虎丘一榭园,与苏州知府任兆炯等商酌,提出阊门为破楚门,虎丘以葬吴王阖闾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而孙武当年佐吴王破楚,威震天下,其功莫大,应该在虎丘建祠让后人瞻仰,以垂永久。此事当即得到任太守的赞同,并同意将其所购得的一榭园改建为孙子祠。由于改建需要资金,孙星衍为筹措经费奔波了数年,终于在嘉庆十一年(1806)正式建成。在改建中他还邀请叠石名手、同乡戈裕良参与筑园叠山,使之有亭、池、山石、水阁之胜。祠屋的堂中为孙武塑像,四周配有孙膑、孙思邈等孙氏后裔名人像及名家石刻。西北祠屋为清介堂,设明著名东林党人、礼部尚书、书法家孙慎行(孙星衍的前6世祖辈)等人图像。孙子祠勒有孙星衍亲自撰书的《虎丘新建吴将孙子祠堂碑记》及《吴将齐将像记》。嘉庆十五年(1810),他又撰刻了《孙氏谱记》,列出孙武至孙星衍1—75世的世系表。世系起于孙武,孙明、孙膑为其子、孙两代,传46世至宋宣和年间孙翊,翊之10世孙文虎,为宋末浙东安抚使,居安徽定远县(为孙武58世孙)。明太祖起兵时,其曾孙随同征战,并渡江参加平定溧水、溧阳、宜兴等地,因战功卓著而受封于常州,是为孙氏迁常始祖。孙武常州此脉,八传而至明礼部尚书孙慎行(为孙武69世孙),又六传而至孙星衍(为孙武75世孙)。孙子祠建成后,孙星衍不辞艰辛,多次来吴门扫祭,适逢初冬的大风雪,返途中风雪交加之中,引起肝病复发,卧床不起,一个月后去世,享年66岁。真可谓死因起于扫祭,其孙子祠情结可见一斑。 仅存的孙子遗物 虎丘孙子祠于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战争中毁于战火,整个建筑及内存物件荡然无存。所幸,吴县文管会于1985年访得《吴将齐将像记》,这是孙子祠唯一的遗物,现保存在开元寺碑廊。碑长103、5厘米,宽35厘米,碑石有孙武、孙膑阴刻画像,像作站立状,栩栩如生。画像左侧有孙星衍的行书题记,书法洒脱,其内容记述了画像的来历和建祠的始末,也凝聚着他以对孙子的崇敬之意。全文如下:“吴将齐将两孙子像传自明景泰时代广灵王所藏《列代将鉴图》,而宣和内府有孙武子像,是其传有本。《孙氏别谱》又有吴将簪笏半身像,即塑在堂皇者。曩予游吴门,任太守许以一榭园建孙子祠,旋又中止。后数年乃与江浙族人等醵赀共成其事。考《礼记·大传》云:适为大夫亦有大祖,疏引师说云:大夫有始祖者,鬼其百世。祭法:法施于民,以劳定国,俱应祀典。则祠祭孙子于吴不得谓之私祠。星衍先得道藏本《十家注孙子》十三篇刊行于世。又得孙子私印藏为宗器。至嘉庆十一年立祠始成,若有神感,因置沿河从屋,取租息以为修祠祭享之赞。春秋备少牢羞,申请官为致奠。其南阁旧祀吕仙君岩,复塑家真人思邈像配之。拓西北废屋为清介堂,设明薛文清瑄及家文介公礼部尚书慎行栗主。惟雍仓古墓竟不可识,俟好古者访求云。赐进士及第山东督粮道前翰林院编修刑部郎中山东兖沂曹济兵备道署山东按察布政使授通奉大夫阳湖曾孙星衍记。” 1955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在虎丘孙武祠遗址建造了“孙武子亭”,亭中青石巨碑上镌刻着张爱萍上将所书的16个大字:“孙子兵法,克敌制胜,娇娘习武,佳话流传。”瞻仰者不绝。孙武祠虽已毁于兵火,但孙星衍建祠之功不可没。他对孙子的景仰和他的建祠情结更是令人难于忘怀。 注释:① 杨丙安:《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及其流变》,载《孙子新探》,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② 戴伯元:《常州文史杂谈》,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常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8年编印。其中“从孙武到孙星衍”一文是专门谈孙子祠的论文
相关专题:孙子兵法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