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历史专题> 孙子兵法专题 > 正文

《孙子兵法·九变篇》史证之二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0月29日 08:43 舰船知识网络版

    声明:本文为《孙子兵学大典》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原文: 君命有所不受

  释文: 君主(上级)的命令有的不要接受。

  例证1: 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冬,吴王阖闾亲率其弟夫概并伍子胥、伯闢、
孙武等,出动全国之兵,与楚军夹汉水对峙。楚令尹子常贪功心切,擅自率军渡过汉水攻吴军。吴军由汉水东岸后退,企图调动楚军于不利地形,寻机决战。子常紧追不舍。连续三战,楚军受挫,锐气大减。吴军停止后退,与楚军对阵于柏举。阖闾弟夫概知子常不得人心,楚军士气低落,主张先发制人,击溃子常军,尔后以大军继之,必败楚军。吴王阖闾表示反对。夫概见机行事,亲率所部5000人猛攻子常部。子常军一触即溃,楚军大乱。阖闾见夫概突击成功,遂指挥吴军发起全面攻击。子常惊惶失措,弃军出逃,楚军大败。

  例证2: 1931年夏,鄂豫皖苏区红军打破敌第二次“围剿”后,曾中生等人主张利用敌军处于守势之机南下作战,以巩固根据地、配合中央苏区;张国焘则主张东进攻打安庆、威胁南京。8月1日,红军攻占英山后,曾中生、徐向前等再次对东进、南下方案进行比较,认为: 东进安庆,路途较远,要经过敌人重兵控制的地区,突击冒进没有把握;南下则路途较近,且敌人力量薄弱。据此,遂决定不按张国焘的计划东进,转而南下作战,并将这一决定报告中央分局。经过一个多月的南下作战,红军取得了重大胜利,扩大了苏区、解决了给养,同时配合了红一方面军的第三次反“围剿”作战。

  例证3: 1797年2月,英国舰队在直不罗陀以西海域同西班牙舰队发生激战,西班牙舰队主力被击溃后掉头逃跑。英国舰队司令下令英舰按纵队队形追击。由于正规战斗队形同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势不相适应,眼看着西班牙舰队就要逃出包围圈。此时,英军分舰队司令纳尔逊当机立断,不顾总司令的部署和战斗规范,率自己的军舰脱离编队,快速超越其它舰只,拦击西班牙舰队。在纳尔逊的带动下,英军另外3艘军舰也跟上助战,粉碎了西班牙舰队突围的企图,取得了海战的全胜。

  例证4: 1944年,盟军制定了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的“霸王”计划,在这一计划中盟军空军将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作为盟军总司令的艾森豪威尔主张使用重型轰炸机攻击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的交通线,以孤立登陆地区,确保登陆成功。作为盟军空军轰炸机司令的斯帕茨一向是艾森豪威尔的支持者,但这一次他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盟军空军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德国战斗机在登陆日无法进行争夺制空权的战斗。为此,应对德国本土、特别是石油目标进行重点攻击,迫使德国战斗机为保卫这些目标同盟军决斗。两种意见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由于斯帕茨的坚持,盟军最后采纳了他的空军战略。事实后来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6月,当盟军正式发起登陆战役时,德国空军已变成一个无足轻重的因素。

  原文: 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

  释文: 如果将帅精通各种变化的利弊,就能懂得用兵作战的道理;不能通晓各种变化的利弊,虽然了解地形,也不能有效地利用它。

  例证1: 公元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温福率清军攻打大金川,设大营于木果木。令提督董天弼率兵五百屯底木达,防守小金川。大金川土司索诺木沿山遍设碉卡阻击清军。温福也以碉对碉,筑碉堡千余座,所部两万余人分驻各碉卡,致使兵力分散,守备不足。索诺木暗中派人说服已经降清的小金川头目反清,其他各部也先后响应。索诺木等见底木达兵力薄弱,又无后援,于6月初袭击底木达。董天弼所部不堪一击,迅速溃散。随后,金川军劫掠清军粮仓。清军对木果木大营后山要隘疏于防范,为金川军所乘,温福本人被袭杀。大营及其他各卡清军也闻风溃散。

  例证2: 1946年夏,丁堰、林梓战斗后,国民党军以第99旅调如皋,增强防御;同时,以整编第25师向邵伯、高邮方向进攻,企图配合进攻淮北的国民党军夹击淮阴、淮安。华中野战军为解邵伯之危,采取攻其必救的战法,以一部坚守邵伯,一部佯攻海安、姜堰,另以一部由丁堰、林梓西进,准备围攻泰州,调动国民党军整编第25师回援,同时准备与黄桥东进增援如皋的第99旅打遭遇战。25日中午,华中野战军主力到达如(皋)黄(桥)公路,与东西对进之国民党军遭遇。经短促激战,将第99旅、第187旅分别包围于分界、加力地区。为迅速歼敌,华中野战军采取先打弱敌后打强敌的战法,26日集中兵力先歼灭了分界的第99旅。随后转用兵力,于27日将加力的第187旅和第79旅1个团大部歼灭,并于31日乘胜攻占黄桥,守军第160旅5个连投降。与此同时,第7纵队攻占白米、曲塘等地。此战,共歼国民党军2个半旅1. 7万余人。

  例证3: 376年,居住在多瑙河下游西哥特人受到匈奴人的冲击,向罗马帝国要求避难。得到罗马帝国皇帝瓦林斯的允许。后来,西哥特人不堪忍受罗马的压榨而发动起义。起义的西哥特人控制了色雷斯地区,并推进到君士坦丁堡附近的阿德里安堡。378年8月,瓦林斯率6万罗马军队进抵阿德里安堡,企图一举击败哥特人。哥特人在山坡上用四轮马车围成圆形堡垒御敌,并派代表与瓦林斯谈判,遭拒绝。8月9日,经长途行军而疲惫不堪的罗马军按传统的方阵和军团战术展开,右翼骑兵领先,主力步兵居中,左翼骑兵殿后,并在布阵尚未完成的情况下首先发起攻击。这时,正值外出的哥特骑兵返回,从山上冲下直捣罗马军右翼骑兵,将其击溃;随即卷击罗马军右翼军团步兵,把他们压向中军和后卫。罗马军乱作一团,相互践踏。哥特步兵乘机从“车垒”中杀出,从正面发起冲击。罗马军大败,瓦林斯皇帝及其许多部将阵亡。

  例证4: 1973年10月,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被动局面,向以色列开战。为达成进攻突然性,埃、叙在战前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战术伪装欺骗措施。以色列方面,自1967年侵占埃、叙部分领土后,以军战略纵深增大,并在运河东岸构筑了巴列夫防线,在戈兰高地也构筑了防线。以色列自信巴列夫防线是“铜墙铁壁”,其情报系统具有24小时预警能力,预备役为主的“全国皆兵”动员体制能为最终战胜对方提供保证,故在战略指导上改变过去先发制人、深入对方领土纵深作战的方针,由攻势战略改为守势战略。直到开战前数小时,以色列仍认为埃、叙不敢发动进攻。开战前,以军在西奈半岛、运河东岸及戈兰高地也只部署了少量的兵力兵器。10月6日,埃、叙分别在西线和北线同时向以军突然发起进攻,以军遭到沉重打击。

  原文: 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释文: 如果将帅不能精通各种变化的应对之策,即使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作用。

  例证1: 1161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10月下旬,宋、金两军船队相遇于胶西海域,完颜郑家率金军泊陈家岛,李宝率宋军泊石臼岛,两岛只隔一山,相距30余里。完颜郑家不谙海道,认为两军距离尚远,未作临战准备。李宝得悉金军虽数倍于宋军,但上下离心,不习水战,兵士因晕船多在舱中昏睡。遂决定乘其不备,抢先发起进攻。李宝先以部分战船切断金军退路,随即命前锋船队借助风势,以火箭、火皅等火药器,向金军船队猛攻。金军舰船皆以松木制造,以油绢为帆,又被波涛卷聚一隅,大部舰船被烈火吞没。宋军跃上未燃烧的战船,与金军短兵相接,白刃搏杀。金军仅有数十艘战船北遁。宋军乘风追杀百余里,金军除苏保衡等逃走外,其余大部被歼。

  例证2: 淮海战役期间,蒋介石精心策划的三路会师打通津浦铁路的计划失败后,决定放弃徐州,由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团避开华东野战军的正面阻击,绕经萧县、永城南下涡阳、蒙城,先解救第12兵团,然后一起撤到淮河以南。11月30日晚,杜聿明率3个兵团和徐州地区党政机关人员并裹胁部分青年学生,约30万人沿萧县、永城公路仓皇撤退。人员众多,车辆拥挤,混乱不堪。12月2日,在萧县西南孟集地区宿营整顿。华东野战军发觉杜聿明集团西撤后,立即实行多路、多梯队跟踪追击、平行追击和迂回拦击。3日拂晓,在孟集地区追上了杜聿明集团。迂回部队前出到永城东北,封闭了该集团向永城的逃路。正当杜聿明集团准备天亮后继续向永城撤退时,蒋介石令其改向永城以东濉溪口方向攻击,协同第6兵团南北夹击中原野战军,以解第12兵团之围。杜聿明虽感不妙,还是改向濉溪口逐次攻击前进。华东野战军则实行北、东、西三面攻击,南面阻击,至4日拂晓将杜聿明集团合围于陈官庄、青龙集地区。

  例证3: 1180年,日本幕府将军源朝赖与平清盛在富士川进行决战。此役,源朝赖军虽占有较大优势,但他并不轻敌。在正面摆出决战姿态的同时,又令部将武田信义率军乘夜迂回包抄敌后。武田率军急速向敌人后方迂回,当部队通过富士沼泽地时,栖息在那里的成群的水鸭受到惊吓,乱叫乱飞,四处逃窜。武田见此,立刻心生一计,命令士兵从四面轰赶水鸭,成群结队的鸭子一起向平清盛军的阵地飞去,翅膀的振动声汇集在一起,宛如一支大部队扑向敌军。正在与源军对峙的平军,忽然听到身后“扑扑”之声大作,顿时军心涣散,惊慌失措地逃离了战场。结果,源朝赖军不费一兵一卒,不战而胜。

  例证4: 1943年8月17日,美国空军第8航空队140余架轰炸机自英国机场起飞,对德国内地城市雷根斯堡的飞机制造厂进行轰炸。德军防空力量在雷根斯堡实施防御的同时,按惯例将大批歼击机隐蔽集结于美机返回英国机场的必经之路上,企图对美机杀个“回马枪”。然而,出乎德军意外的是,美军飞机完成轰炸任务后,并没有像往常那样返回英国机场,而是径直飞越阿尔卑斯山,直奔北非机场而去。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著名的“钟摆”轰炸法。它不仅有效克服了美军飞机作战半径不足的问题,而且明显地减少了返航时遭敌拦截的可能性,同时迷惑了德军,打乱了德军的防空力量部署,隐蔽了下一步的作战意图。整个二战期间,美空军运用这种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战果。

  原文: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释文: 睿智的将帅考虑问题,必须兼顾利、害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因素,则可以成大事;在有利的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祸患就可以解除。

  例证1: 公元206年(东汉建安十一年),袁尚、袁熙被曹操打败后,率残部投靠乌桓。曹操准备攻打乌桓,一举消灭袁氏势力。其部将因进攻乌桓一则路途遥远,二则刘备有可能乘虚攻打许都,因而多不赞成出兵乌桓,力劝曹操撤回许都。惟有郭嘉对曹操说: 回师其实是失策之举。现在应当乘胜追击,消灭乌桓、捉拿二袁。刘备不足为虑,因为他投靠刘表实出于无奈。由于刘表才能不及刘备,必然不会重用刘备。刘备得不到重用,才能得不到发挥,也就不值得顾虑。因此,追击二袁才是上策。如果失去这一机会,则后患无穷。曹操听罢,十分高兴,随即整顿人马,出兵乌桓。不久,乌桓兵败,二袁被迫逃往辽东。

  例证2: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帝国主义乘机出兵台湾海峡,并将战火燃烧到我国东北边境。帝国主义的猖狂进攻,引起了我国高度关注。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长期战争创伤尚未恢复、财政经济极为困难、新区残存的国民党小股武装和土匪也急待消灭。军事上,只有单一陆军且装备落后,海、空军尚在初创阶段。在我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要不要出兵参战,要不要与强大的美帝国主义进行战争较量,我国面临重大的战略抉择。中共中央、毛主席在全面、深入地分析形势,充分估计各种困难后,指出: 参战“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不出兵“则对各方都不利”, “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毅然做出派志愿军出国参战的重大战略决策。

  例证3: 英阿马岛战争之前,阿根廷只考虑到收回马岛,对此举可能带来的后果没有深究。收回马岛之后,阿根廷全国上下沉浸在胜利的狂热之中,没有想到英国会远涉重洋夺回这座岛屿,因而对战争缺乏有效准备。英国出兵马岛之后,阿方又过多地考虑对己有利的因素,认为自己和美国是盟友,关键时刻会得到美国的帮助,却没有想到美国会在战争中一面宣称独立,一面暗中支持英国。阿方的现代化装备全依赖进口,如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飞鱼导弹就来自法国。当时,他们只考虑到英国同欧共体的矛盾,却没有考虑到他们之间的特殊利益联系。结果,战争伊始,欧共体便停止向阿出售武器,甚至将阿方有关兵器的技术资料透露给英国。由于对种种困难局面缺乏预见,致使阿军缺乏充分的应变预案和措施,最后输掉了战争。

  原文: 屈诸侯者以害

  释文: 使诸侯(敌国)屈服的方法,是用不利的因素威胁他们。

  例证1: 战国时,齐宣王趁燕国遭丧事,发兵攻取燕十座城。燕易王派苏秦面见齐宣王。到了齐国,苏秦先是向齐宣王表示祝贺,接着又表示哀悼。齐宣王感到不解,便问其中的原因。苏秦解释说,我听说即使非常饥饿的人也知道不能吃有毒的东西,有毒的东西虽然可以暂时填饱肚子,人吃了它却要担心会被毒死。这和饿死没有什么不同。现在燕国虽然弱小,却是秦的盟国。大王您攻打燕国虽然暂时得到了十座城池的好处,但却要冒得罪强大的秦国的风险。这与饥饿之人吃下有毒的东西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听后感到很忧虑,问苏秦有什么办法。苏秦说,如果大王能听从我的建议,最好把城池还给燕国。这样,燕、秦两国必然都会因而亲近齐国,齐国也会因此提高自己的威望。表面上看是大王服从秦国,实际上是以十座城池换得了天下。这才是真正的霸主之举呀。齐宣王赞成苏秦的建议,将城池归还燕国。

  例证2: 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和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挑起第二次中东战争,企图重新控制运河,推翻埃及总统G.A.纳赛尔领导的民族进步政府,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在英、法、以的强大攻势下,埃及空军遭到毁灭性打击,丧失了西奈半岛和加沙等地区。纳赛尔指挥埃及军民奋力抗击入侵者。战争中,埃及得到全世界人民的道义支持,并利用美、苏与英、法之间的矛盾,迫使侵略者同意停火和撤军。12月,英法联军撤兵,以军于次年3月撤出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以色列取得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

  原文: 役诸侯者以业

  释文: 使诸侯(敌国)为我所用的方法,是用危险的事情困扰他们。

  例证1: 战国时,齐、楚两国共同攻打魏国。魏王多次派使者向秦国求援,没有结果。年过九十高龄的唐且见形势危急,主动要求出使秦国。魏王用车驾把他送到秦国。秦昭王见了唐且,便说: 老人家不顾疲劳,到这么远的地方来,实在是太辛苦了。魏国的使者已经来了好几次,寡人已经知道魏国的情况了。唐且说: 大王既然已经知道魏国的情况,却没有出兵相救,我认为一定是为大王出谋划策的臣下无能!我们魏国也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魏国之所以愿意侍奉秦国,是因为觉得秦国的强盛值得结盟啊。现在,齐国的军队已经集结在魏国的土地上,大王还不派兵相救,可能是大王您觉得还没有等到魏国万分危急的时候吧?如果魏国一旦真的已经处于万分危急的时候,它就会割让土地而盟誓合纵,那时候就不需要大王出兵相救了。如果这样,大王也将会失去魏国的侍奉,而使敌国势力增强。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好处呢?秦昭王听后,立即出兵援魏。魏国由此解除了燃眉之急。

  例证2: 公元前63年,罗马侵占巴勒斯坦并将其划归行省管辖,对犹太人进行专横统治和宗教压迫。公元66年,罗马总督弗洛鲁斯以总督治所凯撒里亚犹太教堂附近通路为希腊人地产为由,挑拨希腊人阻挠犹太人进入教堂。弗洛鲁斯接受犹太人贿赂后,又唆使希腊人在教堂附近侮辱犹太人,导致双方发生冲突。

  原文: 趋诸侯者以利

  释文: 使诸侯(敌国)归附的方法,是用一定的利益引诱他们。

  例证: 春秋末年,晋国诸大夫之间发生纠纷,智伯胁迫韩、魏两国进攻赵国,企图灭赵,但久攻晋阳城不下。在这危急时刻,赵襄子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派使者深夜出访韩、魏两国。赵国使者对韩、魏双方分析形势说: “一旦晋阳城破,智伯早晚会移师攻打韩、魏。现在智伯用各个击破的办法,使韩、魏两军与赵军自相残杀,唇亡则齿寒,其结果必然是韩、魏、赵三方都要吃亏。照目前的情况,不如韩、魏、赵三家联合起来,乘智伯没有防备,夜间决断河堤,使河水倒灌智伯营寨。然后,乘势出击,必然能大破智伯军队。到那时,韩、魏、赵三家共同瓜分智伯的领地,岂不更好吗?”韩、魏双方听取了赵国的建议,便与赵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智伯,从而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

  原文: 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释文: 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要依靠自己充分的战争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进攻,要依靠自己拥有敌人不敢进攻的力量。

  例证1: 公元1375年(明太宗洪武八年)12月,原元太尉纳哈出率兵侵扰辽东。明将马云命吴立、张良佐在盖州(辽宁盖县)严阵以待,坚守勿战。纳哈出见盖州守备森严,不敢进攻,遂越过盖州直奔金州(辽宁金县)。金州虽然兵力较少、城墙也没有修完,但守城将士团结一致,给元军以沉重打击。纳哈出在金州失利后,担心明援军到来后腹背受敌,便迅速撤军。因为盖州已有防备,元军后撤时只好迂回城南绕过盖州。明军叶旺部事先料定元军撤退路线,设置路障,布下伏兵。元军兵至,陷入埋伏。盖州城内明军乘势杀出,元军大败,纳哈出只身逃脱。

  例证2: 公元前371年,斯巴达国王克来翁布罗图斯亲率大军攻打另一个希腊城邦国家底比斯。底比斯名将埃帕米农达率军迎战。同年8月5日,双方在底比斯城西南的留克特拉地区遭遇。战斗中,斯巴达军占有人数上的优势,排成传统的纵深12列方阵。埃帕米农达则摒弃正面平分兵力的传统战法,采取斜切战斗队形,在左翼集中优势兵力,排成纵深50列方阵,而以次要兵力排成8列方阵作为中军和右翼,牵制敌军。会战开始后,埃帕米农达指挥中军和右翼缓慢前进,暂不与敌交战,待骑兵击退斯巴达骑兵冲击后,命令左翼重装步兵对敌发起攻击,突破斯巴达军右翼,打乱其战斗队形,进而形成卷击之势,大败斯巴达军,从此结束了斯巴达步兵称雄希腊战场的局面。

  例证3: 1990年2月,伊拉克出动大军一举占领了海湾小国科威特,引起了世界震动,并由此引发了冷战后的一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科威特亡国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麻痹无备。事实上,伊科两国围绕领土问题早有争端,而且在伊拉克发动进攻之前,美国的侦察卫星就已发现伊军在前线大规模调动集结的情况,并向科威特发出了通告。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引起科威特当局的足够重视,他们把希望寄托在通过谈判来解决争端上,没有适时加强战备。结果,当伊拉克10万大军洪水般涌来的时候,科威特人还大都在梦中,使伊军在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占领了整个科威特。正如西方舆论界评论的那样,如果科威特战前有必要的准备,并通过切实有力的军事、外交等努力,结局不至于此。

  原文: 将有五危: 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释文: 将帅有五种致使的弱点: 一味死打硬拼,就可能被诱杀;贪生怕死,就可能被俘虏;急躁易怒,就可能被欺侮;过于看重名声,就可能被污辱;过分爱护民众,就会被困扰。

  例证1: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秦军兵锋移向势单力孤之楚国。老将王翦提出必用60万兵力灭楚,青年将领李信低估楚国实力,提出以20万兵力即可灭楚。秦王嬴政轻信李信之言,以为王翦怯敌,即派李信率20万秦军攻楚。秦军兵分两路,李信率主力攻平舆,蒙武率一部军攻寝,欲会师围歼楚军。不料郢陈、颍川一带楚遗民聚众反秦,与在抗秦前线的楚将项燕合力反攻秦军。在形势突变的情况下,秦军有背后受敌之险,李信便掉头回攻打郢陈,并向西攻打城父,结果为楚军所败。

  例证2: 1947年5月中旬,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被华东野战军歼灭于孟良崮。整编第74师全副美械装备,是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之一。全面内战爆发后,一直是国民党军进攻华东解放区的骨干力量之一。因该师曾多次与解放军交战未受重大打击,师长张灵甫气焰嚣张。此次率部担任主攻角色,积极寻求华野主力决战,一路孤军冒进、态势突出,为华野分割该敌创造了条件。陷入包围后,倚仗优势装备,固守待援,结果悉数被歼,张灵甫被击毙。

  例证3: 公元前72年中,斯巴达克计划率起义军翻越阿尔卑斯山,离开意大利。当起义军打开渡过波河通向阿尔卑斯山的道路后,斯巴达克却没有按原计划翻越阿尔卑斯山,而是挥师南下。同年秋,起义军开赴意大利半岛南端,准备渡海去西西里,但因缺乏船舶未果。随后,起义军突破封锁线,直奔布伦迪休姆,企图由此渡海去希腊,结果陷入罗马当局的重兵包围之中。面对强敌,斯巴达克决定在敌人会合前,与最近的克拉苏军队决战。前71年春,双方在阿普利亚境内激战。起义军因师旅疲惫而战败,斯巴达克牺牲。

  例证4: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麦克阿瑟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先后指挥了釜山环形防御地带的防御作战、美军仁川两栖登陆等战役,一度扭转了南朝鲜方面的不利态势,并置北朝鲜于被动地位。后来,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参战,双方战线在三八线附近稳定下来。1950年底至1951年初期间,竭力鼓吹有选择地攻击中国境内目标、扩大朝鲜战争规模,公开批评杜鲁门政府的全球战略,与杜鲁门总统的关系日趋紧张。1951年4月,被解除职务。名言史证·行军篇行军篇

  原文: 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释文: 通过山地,必须沿着山谷前进,驻扎时应选择居高向阳的地方,敌人占领高地时,不要去正面仰攻。这是在山地行军作战的原则。

  例证1: 公元前99年(西汉天汉二年),李陵率5000人马被匈奴3万人包围于浚稽山。李陵在两座山头之间用战车结营,亲自率领精壮士卒在营外列阵。匈奴大军直逼汉军阵前,被汉军杀死数千。匈奴遂大量增兵,李陵部势单力薄,且战且退,再次被围于山谷之中。激战之中,匈奴占据高地,以巨石攻击汉军,汉军伤亡严重。李陵在力量悬殊、突围不成的情况下,被迫投降。汉军生还者仅400余人。

  例证2: 1777年夏,英军将领J. 伯戈因将军率部7000余人沿哈得孙河南下。9月13日,西渡哈得孙河,在萨拉托加附近登陆。美军7000余人在H.盖茨将军的指挥下,占据比米斯高地严阵以待。19日,英军兵分三路发起进攻,遭美军顽强抗击。次日,英军构筑阵地,与美军对峙。10月7日,英军以1600余人兵分三路对美军左翼实施武装侦察。美击溃其两翼后,集中兵力突击中路英军。此时,隐蔽在工事内的美军同时出击。一举夺占英军阵地。英军连夜败退萨拉托加。

  原文: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释文: 敌人渡水来战,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要在其渡过一半时攻击,这样才会对我有利。如果要与敌人作战,就不能靠近江河去迎敌;在江河地带驻扎,也要居高向阳,不要面迎水流。

  例证1: 公元1851年夏初,太平军为了粉碎清军的围攻,主动撤出江口圩,北上象州中坪。这时,清军都统乌兰泰率军4000进占梁山村,扼中坪西北;提督向荣率军进占界岭,扼中坪东北;广西巡抚周天爵率兵扼中坪东南,形势十分危急。洪秀全授命石达开担负反围攻的重任。石达开周密观察中坪地区的地形后发现,中坪与梁山村之间有一河相隔,如能设伏并诱敌过河,半渡击敌,其必首尾不能相顾。于是,太平军首先在河边埋伏重兵,然后派一部兵力渡河攻击乌兰泰军,继而佯败。清军渡河追击之。当清军半数渡河时,太平军伏兵四起,乘机猛攻。清军拥挤河中,大败而逃,参将以下官员15人、马步兵240余人被击杀。

  例证2: 1932年3月,红四方面军发起苏家埠战役,将敌包围在苏家埠、韩摆渡地区。4月下旬,敌皖西“剿匪”指挥厉式鼎率部约2万人从合肥大举西援。红军决定抽调兵力予以打击,并做了相应部署。5月1日,红军前哨部队与敌先头部队接触,按预定计划,边打边向后撤。2日拂晓,敌第7师第19旅尾随我西进,并渡过陡拔河,进至红73师阵地前,其后续部队尚在河东。红军乘敌半渡之际,突然猛烈反击。已过河之敌,被迫后撤;其后续部队仍在向西推进,一时间,敌前退后拥,队形混乱。红73师乘机向敌19旅发起猛攻,敌纷纷涉水奔逃,该旅大部被歼。

  例证3: 1812年,拿破仑远征莫斯科受挫后,撤至别列津纳河一线,准备由此渡河,撤回法国本土。别列津纳河对岸处于俄军控制之下,河上惟一一座大桥已被俄军烧毁,加上此时天气骤然转暖,河冰化冻,无法徒步渡河。于是,法军在河的浅水处临时搭起两座浮桥。11月26日,法军开始渡河。当法军前卫刚刚抵达对岸、大部仍在渡河之际,俄国大军突然从三面袭来,架在山上的火炮全力猛轰两座浮桥。刹那间,法军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浮桥上人们乱作一团。惊慌失措的法军不顾一切地向桥上蜂涌,在人员和炮火的重压下,一座浮桥倒塌,于是,人们又疯狂地涌向另一座桥,局面变得更加混乱,死尸堆积如山。至29日,法军损失惨重,已过河的法军为摆脱俄军追击,被迫将最后一座伏桥炸毁。此时,仍有1万多人未渡河。

  相关专题:孙子兵法专题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军事频道推荐
《轻兵器》专区
《环球飞行》专区
《坦克装甲车辆》
诺曼底登陆
台湾军力专题
警用装备展
国防电子展
中英军演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JL9首飞专题
蓝岭访沪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美国X战机计划
国际反恐专题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