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计篇》史证之五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0月29日 07:56 舰船知识网络版 | |
声明:本文为《孙子兵学大典》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原文: 强而避之 释文: 敌人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他。 例证1: 公元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10月,满洲八旗劲旅、居住黑龙江上游的索伦部首领博穆博果尔与清朝断绝关系,并得到鄂伦春等部的支持,形势对清极为不利。清太宗皇太极深恐博穆博果尔势力坐大,决定先发制人。1639年,皇太极派萨木什喀诸将北上讨伐。清军首战雅克萨(今俄罗斯境内),力战而克。接着,清军乘势攻克乌库尔城。当清军转战铎陈城时,奋战一日未克。次日,清军正要发起进攻,博穆博果尔率6000大军前来增援。萨木什喀等见博穆博果尔士气高昂,下令清军撤退,并在博穆博果尔必经之地设下伏兵。博穆博果尔不知是计,冒然深入,被清军击败,被迫率众逃走。 例证2: 1930年夏,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取得统治地位,指责毛泽东提出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理论,把准备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作为党的目前战略总方针,制定集中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各地红军按照中央的指令,相继开始进攻作战。在敌强我弱的客观条件下,毛泽东不赞成进攻中心城市。6月,红1军团接到中央进攻南昌、九江的指示后,毛泽东、朱德率主力从长汀出发,没有直接进攻南昌,而是经广昌,绕兴国,于7月24日攻占樟树镇。另派两个纵队于8月1日在南昌对岸象征性地鸣枪示威,随后,军团主力转到安义、奉新地区休整待机,使红军避免了强攻中心城市可能遭到的损失。 例证3: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希腊联军同波斯军在高加米拉决战。波斯军号称百万,并配有刀轮战车200辆、战象15头,而亚历山大仅有步兵4万人,骑兵7000人,双方实力对比悬殊。波斯军凭借兵力优势,以左翼骑兵向联军迂回卷击,并以刀轮战车向联军猛冲,企图一举击垮联军。亚历山大则因敌布阵,纵深梯次部署兵力。面对来势汹汹的波斯军,他命令队伍紧缩阵形,为敌战车让开通道,任其穿越而过。结果,疾驰而过的波斯刀轮战车没能给联军方阵以多大伤害。待其已成强弩之末时,亚历山大命令早已埋伏好的弓箭手和投枪手以齐射杀伤敌战车驭手,同时以部分兵力迂回敌后,纵深部队则阻敌迂回和楔入。一场激战之后,波斯军全军溃散,损失数十万人。 例证4: 1917年10月,列宁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为尽快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脱身,集中力量巩固革命成果,列宁决定以退为进,单独与德奥集团媾和。11月22日,双方签订临时停战协定。但不久德国便以协约国拒绝谈判为由撕毁了这一协定,并向苏俄提出领土要求。德国提出的掠夺性条件,在布尔什维克党内引发激烈争论,列宁力排众议,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以争取时间休养生息。在列宁的坚持下,1918年3月5日,苏俄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它使苏俄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免除了军事失败的可能,赢得了恢复经济、建立红军、巩固新生政权的宝贵时机。 原文: 怒而挠之 释文: 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屈挠他。 例证1: 公元1854年(清咸丰四年)8月,太平军石达开西征部队受挫后退出湖南,湘军水陆并进,分三路向长江下游扑来。石达开奉命与胡以晃、罗大纲诸将率军溯江而上,西进驰援。石达开军至江西湖口时,湘军正以陆军攻九江、水师攻湖口。石达开分析敌我形势,认为敌军乘胜而来,士气旺盛,不可立即与之交战,决定筑垒坚守,待机出兵。白天,他令部分兵力抗击湘军进攻,晚上则派一部兵力在江岸擂鼓呐喊,不断向江中敌船抛掷火球,扰乱敌军。湘军被扰,昼夜难安,疲惫不堪。在湘军不堪困扰、急于求战之际,石达开派饵兵诱敌,待其进至鄱阳湖中分割包围、各个击破,取得了胜利。 例证2: 1450年,土耳其出动大军入侵阿尔巴尼亚,斯坎德培组织为数不多的阿尔巴尼亚军奋起抗击。当土耳其军队刚一踏上阿尔巴尼亚的土地,便遭到一支阿军的伏击,当其好不容易击退这支伏军之后,很快就遭到另一支阿军的伏击。阿军这种以小部队伏击的战术给土耳其军以不停顿的打击,严重挫折了土军的士气,使土军费尽千辛万苦才攻至阿首都克鲁雅。在克鲁雅城下,土军又遭遇到阿军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经过4个月徒劳无功的围城战之后,土军开始供应不足,元气大伤,眼见攻城无望,不得不收兵回国。此时,阿军乘势发起反攻,一举击溃土军,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 例证3: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军在战争初期遭到惨败,盛怒之下,派出其王牌部队第190装甲旅向菲尔丹桥方向出击,阻止埃及军队由此继续向前推进。面对来势汹汹的以军,埃军没有以硬碰硬,而是在以军前进道路上布置防线,对以军予以坚决阻击,以挫折以军锐气。在埃军顽强的防守下,以军对埃军连续发动的几次进攻都宣告失败,并损失了大量坦克。此后,埃军有组织的进行撤退,连受挫折的以军一心要挽回王牌军的面子,不顾一切地追击,结果掉进了埃军预设的伏击圈,最终全军覆没。 原文: 卑而骄之 释文: 敌人辞卑慎行,就要使之骄横。 例证1: 春秋时期,庸国趁楚国饥荒发动进攻,楚国出兵迎战。第一次交锋,楚军败阵。子扬窗从庸人手中逃脱后,主张倾巢出动,立即向庸人发起进攻。有人献计说: 不如再和他们交战,我们继续佯装败退,这样敌人就会骄傲起来。敌人骄傲,我们奋发,才能取胜。于是,楚国接连与庸国交战,屡战屡败,一连退却了七次。庸人本来就缺乏组织性,连连获胜,认为楚国不堪一击,便放松了警惕,不再对楚军设防。楚王动员全部力量,亲自督阵,分两路对庸人展开猛烈攻击,很快消灭了庸国。 例证2: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发展,平津地区的傅作义集团已成“惊弓之鸟”。为稳定傅作义集团,不使其感到孤立而撤逃,中央军委采取了以下措施: 命令华北第1兵团停攻太原;利用敌对东北野战军入关时间的错误判断,通过传媒迷惑敌人,掩护东北野战军入关;命令华北第3兵团包围张家口,吸引傅部西援;然后,华北第2兵团与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出击北平至张家口一线,隔断北平与张家口的联系,以便抓住傅系部队,拖住蒋系部队,为东北野战军入关争取时间;命令东北野战军主力迅速隐蔽入关。这一系列措施,成功地迷惑了傅系之敌,以至于1948年11月29日,华北第3兵团进攻张家口时,傅作义还认为只是一次局部进攻行动。 例证3: 1492年4月,日本派出20万大军入侵朝鲜。朝鲜水师将领李舜臣率水师在海上先后与日军数次激战,屡挫日军。5月,李舜臣率水师主动出击,准备进攻日本海军的水上基地。到达预定地点后,李舜臣发现敌人已占据了有利地形,不利攻击。于是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装出怯战的样子,指挥部队撤退。日本海军见朝鲜水师不战而退,立即组织全力追击。李舜臣待日军追至对己方有利的海域时,突然转退为进,掉头与日军交战,结果大败日本海军,从此掌握了海上的主动权。 原文: 佚而劳之 释文: 敌人修整良好,就要使之疲劳。 例证1: 春秋时期,晋、楚两国长期争霸,难分高低。郑国地处中原,是晋、楚两国争夺的重要对象,慑于大国的威力,郑国只好在晋、楚之间采取朝秦暮楚的外交政策。为改变这种局面,属下向晋悼公建议: 控制郑国的关键在于打败楚国。晋、楚两国实力相当,距离遥远,只有以逸待劳,才能取胜。因为军队不能频繁调动,诸侯国的力量也不能经常动用,否则就会陷于内外交困的危险境地。为今之计,可把晋军一分为三,轮番讨伐楚国。楚军进则我军退,楚军退则我军复进,如此反复,使楚军疲困。而我军以逸待劳,楚无力与我争霸,郑国自然就会倒向晋国。晋悼公采纳这一建议,先后三次进攻楚国,楚军在途中疲于奔命,楚国无法与晋国争雄,郑国最后倒向了晋国。 例证2: 1943年2月17日,日伪军2万余人向盐阜军发动“扫荡”。黄克诚决定采取敌进我进、内线与外线、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战法迎战该敌;以新四军第3师第8旅和第7旅第21团及地方武装坚持内线斗争;师部及地方机关分散转移;第7旅主力转至淮海区,配合第10旅策应内线作战。作战开始后,新四军第8旅在地方武装和民兵配合下,不断阻止、袭扰、消耗和疲惫日伪军,使敌合围扑空。第7、第10旅在淮海地区积极反击。新四军内外线部队在给敌以杀伤的同时,地方武装和民兵积极开展袭扰战,使敌顾此失彼、到处挨打。3月中旬,敌被迫撤退。新四军乘势反击,打破敌之“扫荡”. 例证3: 公元前6世纪,波斯派出大军进攻叙利亚人,企图占领富饶的黑海北岸。面对强敌,叙利亚派出一支精干的骑兵机动灵活地打击波斯人,并避免与波斯军正面决战。尔后,这支骑兵且战且退,波斯人为了追上并歼灭这支叙利亚骑兵,先是向北、继而又向西,实施大规模的快速机动。但叙利亚人巧妙地避开波斯人的攻击,并总是与波斯军保持一天行程的距离,波斯人被拖得疲惫不堪,最终不得不放弃了这次侵略。 例证4: 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军连连受挫,美国民众中间出现了“恐日症”。为振奋国民斗志,打击日本的嚣张气焰,美军决定对日本进行长途空袭。1942年4月1日,由杜立特中校率领的美第16轰炸机组由航空母舰上起飞,历经4小时行程,抵达日本上空,将64枚炸弹分别投向东京、横滨、神户等一些重要城市和地区。此次轰炸的规模虽小,但它严重挫伤了日本国民的士气,同时也极大地刺激了日军上层,使其极不理智地作出进行中途岛战役的决定,最终导致日军战略优势地位的丧失。 原文: 亲而离之 释文: 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 例证1: 公元前204年(汉高祖三年),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汉军乏粮,项羽拟乘机进攻,刘邦十分忧虑,向陈平问计。陈平认为,项羽虽强,靠的主要是范增、钟离昧等这些正直的臣僚和部将,但项羽手下这种人并不多。假如大王能用数万黄金收买、离间项羽君臣,使他们自相残杀,尔后大王再发兵进攻,必能消灭楚军。刘邦接受了这一建议。陈平用大量黄金,使人在楚军将领间公开散布谣言,传言大将钟离昧等功高赏薄,欲联汉灭楚。项羽生性多疑,闻讯之后,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楚军战斗力因而受到很大削弱。 例证2: 1797年2月,拿破仑在谢尼奥战役中大败教皇军,俘获大批意大利士兵。拿破仑采取攻心战术,决定释放这些意大利俘虏。在释放前,他用意大利语向俘虏们发表演说,高谈意大利的自由,批评教皇制度的不合理,并宣称自己是意大利人民的朋友,法军则是宗教、秩序和穷人的朋友。拿破仑的宽大政策和演说,感动了这些俘虏,当他们被释放回去以后,许多人成了拿破仑的拥护者,四处宣传拿破仑和法国军队是意大利人真正的朋友。这为法军在意大利的军事行动和进行统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例证3: 1943年,德军为争得地中海作战计划的支持者,同他们的意大利盟友进行秘密谈判。意大利海军本就实力不济,加上战争期间连遭挫折,士气低落,因此对德军的合作要求并不热心。英国海军上将坎宁安了解到这一情报后,决定阻挠德意在地中海的合作。于是,英美海军联合制定了一项心理战计划。根据这一计划,盟国电台通过对外广播,向意大利展开了一场长达一年半之久的宣传攻势。其宣传内容是: 德国人把意大利人当炮灰,意大利商船将被征用去撤退在北非的德军,而意大利军队则将被抛弃,任由他们听天由命。盟军的宣传攻势发挥了重要作用,意大利海军果然如盟军所愿没有干涉英美海军占领直布罗陀的行动,使德军的地中海作战计划最终没能实现。 原文: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释文: 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发动攻击,在敌人意料不到时采取行动。 例证1: 西晋“八王之乱”中,赵王司马伦废晋惠帝自立,成都王司马颖等兴兵讨伐。司马颖率部与司马伦部在黄桥(今河南淇县西部)遭遇,初战不利,死伤万余人,全军震动。司马颖准备退保朝歌(今河南淇县),谋士卢志、王彦进言: 我军失利,敌人必生轻我之心。我若遇难而退,势必士气沮丧,不易复振。况且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如简选精兵,趁夜出击,出敌不意,攻其不备,定会有奇迹出现。司马颖当即予以采纳。此时,司马伦正陶醉在黄桥大捷之中,大行犒赏,疏于防范。司马颖突然发起攻击,司马伦部将孙会、士奇、许超各掌兵权,互不相属,临阵大乱,纷纷溃逃。 例证2: 1805年对奥战争期间,拿破仑率领法军进攻奥地利,他没有重复1797年由波河河谷进军维也纳的老路,而是选择多瑙河谷方向进军。拿破仑此举完全出乎奥军的意料。当时,奥军主力由名将查理公爵率领仍驻守波河河谷,在多瑙河谷则由年少气盛、缺乏军事素养的费迪南公爵率军驻守。结果,法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通过多瑙河谷,而后长驱赶往攻克乌尔姆,进逼维也纳。此时,奥军主力仍远在意大利,根本无法回师救援。拿破仑抓住战机,果断地发起奥斯特里茨战役,大败俄奥联军,胜利地结束了这次战争。 例证3: 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向以色列发动进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充分达成进攻的突然性,阿拉伯国家在战前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战术伪装欺骗措施。特别是在开战日的选择上颇费用心。10月6日这一天是星期天,也是犹太人的“赎罪日”,按犹太教规,教徒们只能在寺院内进行祈祷活动。当天,以色列兵营空空如也,士兵大多回家过节,军官也多不在位。同时,10月也是伊斯兰教的“斋月”,在斋月里,教徒白天不吃饭,减少活动,因此以军也认为阿拉伯国家不可能在斋月发起进攻。然而,事情完全出乎以军的预料,阿军一反教规,在斋月里开了斋,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渡苏伊士运河,空袭以军阵地,仅仅用了三天时间,就突破了以军耗费数亿美元、号称“铜墙铁壁”的巴列夫防线。战后,以军承认: “埃及人在斋月里开了斋,这是我们事先没有估计到的”。 相关专题:孙子兵法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