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历史专题> 孙子兵法专题 > 正文

《孙子兵法·计篇》史证之一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0月29日 07:47 舰船知识网络版

      声明:本文为《孙子兵学大典》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原文: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释文: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可不认真考察、
研究。

  例证1: 公元前658(周惠王十九年),晋献公派大夫荀息用美玉、骏马贿赂虞公,声称: 晋曾为虞复仇伐冀,今需借道攻虢以解晋患。虞公贪利,为荀息巧言所惑,不听大夫宫之奇谏阻,应允借道,且愿以军相助。当年夏,虞国之师会同晋军攻虢,夺取重镇下阳,晋得以控制中条山南要冲,切断虞、虢间通道。二十二年,晋又向虞借道攻虢。宫之奇向虞公说明虞、虢地理相连,利害相关,虢亡则虞亡,犹如“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力谏不可借道。虞公昏庸不识大势,以为晋、虞乃同宗之国,晋不会欺虞,且自己虔诚祀神,必得神的佑护,拒不听谏,再次借道。10月17日,晋军围攻虢都上阳,至12月初一,破城灭虢。晋军还师,以休整为名,驻于虞国,乘虞公毫无戒备,突然袭击,破虞军,灭其国,生俘虞公。

  例证2: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波兰采取亲英、法而远苏联的政策,错误地认为只要英法在西方牵制住德军,德军主力就不可能东调进攻波兰。即使德侵略波兰,其兵力也不会超过30个师,并且认为战争会像以往一样缓慢地展开,波军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战争动员。可事实完全出乎波兰的预料。1939年9月1日,德军将其75%的步兵、93%的坦克和摩托化步兵师用于第一梯队,向波兰发起了进攻。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但德军并没有因此停止入侵波兰的行动,而是加快了进攻速度,更加猛烈地向波兰腹地推进。至9月30日,波军主力几乎全部被歼,号称欧洲“第二陆军大国”的波兰因战备不足,仅一个月便军事行动灭亡。

  原文: 经之以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释文: 探求战争的胜负,要着眼于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材,五是法制。这是每一位将领都必须深刻认识的。能深刻认识这些因素的,就能打胜仗;不能深刻认识这些因素的,就要打败仗。

  例证1: 春秋中期爆发的晋楚城濮之战,以晋胜楚败告终。楚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主观指导的错误。楚在此前的泓之战中取得胜利,本因乘胜展开政治攻势,采取睦邻政策,以争取各诸侯国。但楚国不善于运用政治策略,一味依靠军事力量,企图单纯以武力压服别国。致使自己在政治上陷于孤立。结果一败涂地。

  例证2: 1933年10月,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正在进行之中,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从上海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掌握了红军指挥权。他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机械地搬用苏联红军正规作战的经验,他废弃了行之有效的积极防御方针,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命令红军仓促进攻白区内的坚固据点,企图“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接连失败,陷入被动,并直接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战役的失败。

  例证3: 1799-1815年,拿破仑率领的法军与奥、普、俄、英为核心的反法联盟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在战争的第一阶段(1799-1812) ,法方凭借先进的政治、军事制度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多次打败反法联盟军队,占据主动。但同时也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导致国内矛盾激化;法军的侵略扩张,也激起欧洲人民的反抗。拿破仑不但没有深刻认识这一点,反而继续奉行称霸欧洲的目标,四处征战。在战争第二阶段(1812-1815)陷于被动,庞大的帝国在反法联盟的攻势面前土崩瓦解。

  例证4: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动大军一举侵占科威特,引发海湾战争。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沉重打击下,战争以伊拉克的失败告终。伊军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伊拉克方面在政治上的极端孤立。一方面,伊拉克以武力侵吞主权国家科威特,是逆历史潮流、公然违背国际公法的行为;另一方面,伊拉克领导人错误地判断形势,以为苏联和美国都不会出面干预,因而可以在中东地区为所欲为。遂铤而走险,结果引火烧身。

  原文: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释文: 所谓政治,就是指当政者要讲求道义、得民心,使君主与民众上下一心。遇到战事,民众就会愿意与当政者同生死、共患难。

  例证1: 公元1852年(清咸丰二年)12月,由于太平军迅猛发展,咸丰帝诏令在湖南老家守丧的曾国藩“帮办本省团练”。面对绿营兵在各处所呈现的腐败无能状态,曾国藩决定摈弃绿营,别树一帜。在致湘军将领王鑫的信中,曾国藩提出: 依我之见,今天要想消灭太平军,必须先使诸将一心,万众一气,然后才可以进行战争。在组建湘军的过程中,曾国藩一改筹兵筹饷的旧方法,着重从政治和思想上入手,筹建一支力挽危局的地主阶级新军。曾国藩本着这一建军思想所组建起来的湘军,很快成为清军中的一支劲旅,在扑灭太平军起义烈火、拯救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例证2: 公元前490年,波斯大军横渡爱琴海,挥师直抵雅典城东部的马拉松平原。强敌当前,雅典在向斯巴达求援未果的情况下,不得不孤军对敌。9月12日,雅典军队由坚决主战的米太亚提率领,奔赴马拉松与波斯军决战。马拉松一战,关系到雅典能否保持独立和自由,雅典人民对这场战争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并时刻关注着战局。当雅典军队同波斯军在马拉松展开激战时,雅典城中央广场上聚满了群众,默默地为自己的军队祈祷。在马拉松前线,雅典军队数量上处于劣势,但由于上下齐心,同仇敌忾,最终以少胜多,取得这场关键性战役的胜利。

  例证3: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思想严重,总统罗斯福虽然有心指出日本对美国的潜在危险,但在国会里却得不到支持。美国军方也对日本法西斯存在麻痹轻敌思想。为了使美国从“孤立主义”政策中走出来,罗斯福需要一个血的现实来震醒美国人。1941年底,罗斯福掌握了日本将要偷袭珍珠港的情报,他故意扣留情报,并拒绝军方人士提出的将太平洋舰队主力调离珍珠港以防遭受袭击的建议。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得手,美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大损失。珍珠港事件激发了美国民众对法西斯的仇恨,纷纷要求美国投身反法西斯战争,结果很快就促成了美国的参战。

  原文: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释文: 所谓天时,是指白天和黑夜、晴天和阴天、寒冷和炎热、四时的更替等气象因素。

  例证1: 公元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奉命率部统一台湾。在进军时间的选择上,他否定了姚启圣等利用秋季风急浪高时节发动进攻的主张,决定利用风轻浪平的时节,在六月发动进攻。在路线的选择上,他决定由铜山出航,经澎湖列岛的八罩岛北上进攻澎湖列岛,以占据上风、上流,充分利用顺风、顺水的优势,置敌军以逆风、逆水的不利地位。这样,对赢得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证2: 根据战前的周密侦察,1937年10月19日夜,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第769团利用夜色的掩护,对日军阳明堡前线机场实施突袭。突击队按照部署从东西两侧隐蔽进入机场,在距飞机约30米时,始被日军发觉。突击队当即发起攻击,一部歼击日军警卫分队,一部迅速扑向机群,用机关枪、手榴弹向飞机猛烈袭击,整个机场顿时陷入一片火海。经一小时激战,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100多人,毁伤日军飞机24架。

  例证3: 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军在空袭伊拉克核反应堆的过程中,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光线。在轰炸时间的选择上,以方飞行员选择在下午6点半。根据军事专家的研究,下午6点半前后,当地的光线亮度最好,从而确保了投弹的准确性。在攻击方向的选择上,他们选择由西向东背着阳光投弹。这样,一方面飞行员的视野清晰,投弹易于击中目标;另一方面,以方事先侦知伊拉克防空部队部署在核反应堆东面,如果伊防空部队由东向西迎着阳光攻打以军飞机,在光线的影响下,其准确性势必较差,这样,以方飞机就可以避免被伊防空部队击落的危险。

  原文: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释文: 所谓地利,是指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坦、战场的广阔或狭窄,地形对攻守的利弊等地理因素。

  例证1: 1863年(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清同治二年)5月,石达开率主力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宁远(今西昌),取小道进至大渡河畔的紫打地(今石棉安顺场西),准备渡河北上。然而清军已经在北岸布防,并买通了大渡河南岸的土司,截断了东西通道。当时,雨季到来,大渡水陡涨,水势湍急。北岸又有清军阻击,石达开部几次渡河未成。后以重金向当地土司买路,也被拒绝。石达开进退无路,粮弹告罄,完全陷入绝境,兵败身死。

  例证2: 腊子口位于甘肃省南部,是进出川、甘两省的重要通道。1935年9月16日,长征中的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先头部队红4团到达“天险”腊子口。此口宽约30米,两侧绝壁峭立,仅有一座木桥可以通过。为堵截红军,国民党军一部在扼守。为夺取此口,红4团决定采取两面夹击的战术,以一个连实施正面强攻,以两个连从侧后迂回。战斗于16日夜发起,至17日晨结束。敌一部被歼,其余溃逃。红军占领腊子口,为陕甘支队北上打开了通道。

  例证3: 公元前480年9月下旬,希腊、波斯舰队在水道狭窄的萨拉米斯海湾进行决战。波斯舰队首先封锁海湾东、西两个出口,企图全歼希腊舰队。希腊舰队则利用有利地势,隐蔽在普西塔利亚岛背后。决战开始后,波斯舰队通过该岛分成两队,希腊舰队即分成两线队形突然发起攻击。交战中,希腊舰队充分发挥战船小巧、在狭窄海湾运转自如的优势,对波斯舰队体大笨重的战船反复实施突击。经过一天激战,希腊舰队以损失战船40余艘的代价,击沉波斯舰队战船200余艘。波斯舰队被迫撤退。

  例证4: 1939年底,法国政府斥巨资在东北边境地区构筑工程浩大的马奇诺防线。整个工程持续至1940年5月德军进攻法国时停止。防线绵亘法国与卢森堡、德国、瑞士边境交界地带,全长390公里,由主要防御地带和保障地带构成,建有大量工事群和地面障碍配系。法国方面企图通过此防线,阻止德军可能发动的入侵,并为战时的全国动员和战略展开赢得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虽然由于该防线的存在,迫使进攻法国的德军主力不得不避开德法边境正面,转而取道防线左翼的阿登山脉方向发动进攻,但在消极防御思想指导下,防线未能从根本上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关专题:孙子兵法专题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军事频道推荐
《轻兵器》专区
《环球飞行》专区
《坦克装甲车辆》
诺曼底登陆
台湾军力专题
警用装备展
国防电子展
中英军演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JL9首飞专题
蓝岭访沪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美国X战机计划
国际反恐专题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