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读书校园天气短信邮箱搜索导航
通行证登录
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 孙子兵法专题 > 正文

喻常森:东盟地区论坛的目标及大国的立场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0月28日 16:14 舰船知识网络版

      声明:本文为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建立东盟地区论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冷战结束以后,最大可能地消除因国际政治格局转换带来的潜在不稳定因素,并建立新的力量平衡特别是大国力量平衡。亚太地区又是美、日、中、俄等大国势力纵横交错的地方,而且存在不少冷战后遗症和安全热点。几乎所有重大的地区安全问题都牵涉到这些大国的态度和切身利益。所以,没有大国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东盟地区论坛不但难以进行而且会变得毫无意义。从一开始,东盟地区论坛的设计者们就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共同目标,那就是:拖住美国、扶植日本、约束和改造中国。并让俄罗斯和印度建设性地参与地区安全合作进程。鉴于美、日、中三国在东盟地区论坛安全合作进程中的特别重要地位,三国的立场和态度对东盟地区论坛的发展进程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传统安全政策是建立在所谓的“辐辏”模式基础上的, 即以美国本土为中心,以美国同各国的双边军事联盟为主要轴线,形成稳固的安全同盟网络。冷战时期,美国一直对苏联倡导的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不但制约了美国的行动,而且削弱了美国的双边军事同盟。冷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撤销了在菲律宾的军事基地,并表示还将进一步削减其在日、韩的驻军。美国的这种新“孤立主义”倾向,不能不引起习惯依赖美国军事保护伞的东南亚国家的不安。成立东盟地区论坛,就是要设法将美国拖住,在没有驻军的情况下仍然让美国对东南亚地区安全出承诺。鉴于美国在亚太地区有着重大的政治、经济和安全上的利益,它也很快地认识到,真正要从这一地区“脱身”,是不切实际的和十分危险的。1993年,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了积极的亚太政策,表示愿意考虑在双边关系之外建立新的地区安全合作机制,从而缔造出一个新的太平洋共同体。1994年,克林顿政府制定了“接触和扩大”的国际安全战略,通过与亚太地区不同类型的国家进行建设性接触和对话,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并尽可能将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和市场经济模式向世界推广,扩大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共同体。这样,东盟地区论坛所采取的广开对话渠道、不设定假想敌的非冲突方法以及建立新的亚太安全共同体目标与美国所奉行的“接触与扩大”战略是不谋而合的。

  关于东盟地区论坛的作用和意义,美国国防部1995年出版的《美国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安全战略》白皮书指出,论坛可以在“传达政府意图、缓和紧张气氛、抑制军备竞赛和培养就安全问题进行磋商与合作的习惯等方面发挥作用。”具体地说,美国对东盟地区论坛的基本立场和期待是:1、东盟地区论坛是美国与亚洲国家已有的双边军事同盟的一种补充而不是替代物;2、希望论坛超越“清谈馆”模式,多讨论实质性问题。如就反海盗、反走私、渔业监察、环境保护以及控制边境纠纷等方面展开多边司法和维持秩序的合作;3、加速论坛的制度化,并尽可能地摆脱东盟的控制。美国认为,东盟地区论坛应当改称为“亚洲地区论坛”或“亚太地区论坛”,才能反映论坛的实际情况。要把论坛建成一个尽可能独立于东盟之外的机构。为此,美国一再呼吁东盟放弃对论坛的领导权。同时,为了推进论坛的制度化,要求各成员国政府加强对论坛的支持和参与;4、必须尽快制定论坛的近期和中期目标。美国希望论坛成员国达成一项合适的近期行动目标,避免泛泛而谈,如尽快将军事领域的合作纳入论坛的议程;5、在论坛之外再成立一个东北亚次区域论坛。如美、日、韩三边安全对话机制,以便更好地贯彻的美国的领导和利益。 

  可以看出,美国对东盟地区论坛的支持是有一定前提的,即论坛必须讨论具体问题,并有实际结果。而美国对论坛的参与也是条件的,即论坛仅仅是对美国与亚洲各国现存的双边安全条约的一种补充,而不是取而代之。同时,鉴于美国的安全利益是全球性的,它不希望过多地被亚太地区安全结构捆住手脚。例如,北约的重要意义远大于它对亚洲或东盟地区论坛的参与和承诺。

  二

  日本的国家安全主要依赖与美国的双边军事同盟。冷战时期,日本站在美国一边,反对任何形式的地区多边安全协议。但是,冷战结束,苏联解体,日本长期面临最大的安全威胁消除了。美、日安全同盟的性质和任务也相继做出了调整,由对付威胁型转变为稳定地区秩序型。日本也迫切需要为地区安全做出与自己大国身份和实力相一致的贡献。所以,从90年代开始,日本就利用各种场合倡议发起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合作对话。特别是1991年7月,当时的日本外相中山太郎在吉隆坡出席东盟外长会议时,首次提出利用东盟外长扩大会议作为“讨论亚太地区安全事务的一个论坛”。东盟地区论坛成立以后,日本一直是非常积极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目前,在日本国内对东盟地区论坛作用的认识,存在着三派意见:一派是以社民党中的左翼政治家为代表的理想主义观点。他们认为,像东盟地区论坛这样一个地区多边安全论坛是日本摆脱美国安全保护伞,实现独立安全战略的重要一步。而且,由许多不同国家共同缔造安全机制,胜过由某一、两个大国主宰国际安全事务的传统做法;另外一派是信奉实力政策的日本军方和国防部门的右翼势力的现实主义观点。他们认为,东盟地区论坛是大国平衡战略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并可直接服务于日本的对华政策:即利用集体的压力和行为规范的制定来达到“驯服中国”的目的,迫使中国不断增加军事透明度,消除中国的军事威胁;第三派是以日本外务省官员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观点。他们认为,东盟地区论坛可以很好地为日本目前的亚太安全战略服务,即通过东盟地区论坛,使日、美、中三大国不仅不再成为相互威胁的对象,而且,相互承诺不采取任何单方面威胁地区安全和稳定的挑衅性行动,逐渐在亚太各国间培养相互信任感和维护稳定的共同兴趣。由于外务省在日本外交决策中的主导作用,所以,目前日本的东盟地区论坛的政策基本上是贯彻自由主义的原则,也吸收了一些现实主义观点。在日本的外交政策决策者心目中,东盟地区论坛是在“权力政治的冷酷现实和同盟体系仍然有效的前提下、一种十分狭窄的、信息共享领域的国际共同体。”  

  在具体参与东盟地区论坛的过程中,日本表达了以下5点基本立场:1、继续维护美国在地区的军事存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通过公布国防白皮书的办法,增加各国的国防透明度,减少不必要的相互猜疑和恐惧感;2、加强地区各国军事部门的交流,增进相互信任和了解;4、支持无限延长《核不扩散条约》,推进裁军谈判;5、尽快制定和实施国际行为准则规范,用非军事手段和平解决争端。为此,日本今后在东盟地区论坛中的主要任务是,“为地区行为准则的制定和执行发挥建设性的作用。”日本认为,只要做到这一点,不仅可以极大地消除它在亚洲的不被信任,而且可以为冷战后地区安全秩序的重建做出贡献。

  三

  中国在东盟地区论坛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意味深长的。一方面,作为一个地区大国,中国是国际关系力量平衡结构中的重要一极,因而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东盟地区论坛的重要对话伙伴;另一方面,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中国是冷战后硕果仅存的少数几个共产党执政国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经过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实力不断攀升,引起了西方国际社会的极度不安和恐惧。他们深知,要用传统的遏制手段无法阻止中国的崛起,转而采用所谓的“接触”政策,通过将中国纳入国际体系的方法来“约束”、“驯服”、“改造”和“同化”中国。东盟地区论坛的成立,就是东南亚各国政府高层智囊机构中的一些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利用某些东南亚国家领导人对中国的恐惧和不信任而发起组织的采用一种非对抗性的途径实施对华集体说服和压制的外交统一战线。东盟地区论坛的建立动机和最大任务就是,通过让中国建设性的参与,一方面,使外界及时了解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变化,减少因相互猜疑和误会引发冲突的可能;另一方面,论坛其它各国经过与中国的不断接触和对话,设法对中国的国防和外交政策施加影响和压力,将中国加以“社会化”改造,最终使之融入现代国际体系。  所以,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东盟地区论坛就等于迷失了方向。

  所以,对中国来说,参加东盟地区论坛的多边安全合作对话,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一方面,中国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就必须勇敢地面向地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甚至面对不信任和敌视。因为,首先,努力营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和地区环境符合中国集中精力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中国长期奉行和平共处原则,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参加论坛对话,可以打破外交孤立,结识更多的知心朋友;其次,利用论坛的对话途径,客观阐述中国的对外政策,化解各国对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疑虑;再次,通过参加地区安全对话,为中国发表自己对国际和地区的重大安全问题的意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从而使中国能够对国际和地区新秩序的重建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参加东盟地区论坛这样一个对中国来说十分陌生的地区多边安全网络,不能不对中国的内政外交特别是国防现代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制约。我们应该制订一套可行的应对措施,努力化被动为主动。

  针对东盟地区论坛的目标和任务,特别是各国利用论坛牵制中国的意图,中国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立场和观点。1、支持东盟地区论坛所倡导的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对话,但论坛发展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急于求成;2、亚太地区安全合作目前的最大任务仍然是增进了解,建立信任;3、积极探索预防性外交的领域和可行途径,但不可以安全合作为借口干涉别国的内政;4、利用论坛,推进多极化和新型国家关系的建立。等等。

  总之,东盟地区论坛作为冷战后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有利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以及新型国际关系的缔造。但是,由于亚太地区的特殊性和论坛本身的缺陷性,论坛的进程对各国目前现有的安全政策和安排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和改变,而是仅仅作为一种补充。东盟地区论坛的各项工作能否按部就班地继续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要大国的立场和态度。作者:喻常森

注释Gary J. Smith, Multilateralism and Regional Security in Asia: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ARF) and APEC Geopolitical Value, The Weatherhea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Harvard University, Paper No.97-2

     James L. Lacy, Cautious Peace: Strategy and Circumstance in Asia-Pacific Security, IDA Paper,p-3108,Institue for Defense Analyses, USA, July 1995

    Tsuyoshi Kawasaki, Between Realism and Idealism in Japanese Security Policy: the Case of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in The Pacific Review,Vol.10, No.4,1997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the Perspective of Security Regimes in Asia-Pacific Region”, the Japan Forum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c., June 1996

 

   Larry M.Wortzel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ASEAN Security Without an American Umbrell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December 1996

    Jose T. Almonte, Ensuring Security the ‘ASEAN Way’, in Survival, Vol.39, No.4,1997-98

 

                 

 

  相关专题:孙子兵法专题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军事频道推荐
《轻兵器》专区
《环球飞行》专区
《坦克装甲车辆》
诺曼底登陆
台湾军力专题
警用装备展
国防电子展
中英军演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JL9首飞专题
蓝岭访沪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美国X战机计划
国际反恐专题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