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庆:孙子兵法与21世纪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思考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0月28日 10:31 舰船知识网络版 | |
环顾全球,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正在为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历史机遇。但是,我国尚未完全统一; 世界还很不安宁,局部冲突时有发生;不公正不合理的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中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仍处于弱势地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面对21世纪的世界发展趋势,我们应当继承孙子兵法的精华,发展毛泽东等老一辈军事家的战略思想,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同谋求21世纪的和平与发展。 一、继承孙子的国家利益观,依据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原则,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采用“一国两制”最佳模式,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铸中华民族的历史辉煌 (一)国家利益观,是孙子的重要思想。在利益纷争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超脱本国利益的制约,都必然首先维护本国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并依此谋划运筹重大决策。《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所以,“明君慎之,良将警之”,要“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认真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找出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从而作出正确的战争决策,确定可行的作战方针。在其他篇章中,也可见到孙子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精心谋划战争的思想,充分了体现他崇高的国家利益观 。孙子的国家利益观,对当今的大政方略的谋划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虽然进行过无数次的战争,但坚持统一,反对分裂,促进民族融合,共御外侮,始终是中国发展的主流,暂时的分离状态终将被统一所取代。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自秦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三分之二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经过一定时间的战争便是民族融合与新的大统一。毛泽东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 , 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崇尚统一、维护统一,古往今来,一脉相承,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自豪。 (三)和平统一祖国,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致使祖国至今尚未统一。海峡两岸同胞携起手来,平等协商,共议统一,最终完成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为了实现骨肉同胞的团聚,邓小平同志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方针和有关政策的要点是:争取和平统一,但是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积极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早日实现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通过和平谈判实现统一,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统一后实行“一国两制”,中国的主体(中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统一后台湾实行高度自治,中央政府不派军队和行政人员驻台;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应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不需借用外国力量,反对任何外国势力干涉。上述方针和政策,贯彻了坚持一个中国的基本精神,也充分尊重台湾同胞当家作主、管理台湾的愿望、最能体现两岸同胞的意愿。 (四)“一国两制”,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在当今的最佳选择。在“一国两制”框架内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在当今的最佳选择,是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模式,是维护大陆和台湾各方利益的最好办法。第一,它可有效地维护中华各民族的共同利益;第二,它可有效地巩固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维护民族的尊严;第三,它能使各族人民的心灵免遭战争创伤;第四,它可避免因战争而造成的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第五,它可完好地保护大陆和台湾的各种建筑不受破坏;第六,它可进一步增进骨肉同胞的民族亲情,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使两岸同胞为中华腾飞共同努力。 (五)保持高度警惕,做好充分准备,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 “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然而,台湾当局对中央政府提出的关于祖国统一的构想和积极的行动,一直采取消极以至对抗的态度, 某些不愿看到中国统一的外国势力以台湾问题牵制我国的战略企图也未改变的。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变,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如果台湾被外国侵占,中国政府都将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来维护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二、继承孙子的民众战争观,发展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坚持谋力于民、谋胜于防、谋法于变、谋和于“威”“战”“合”,在维护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赢得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斗争的胜利 (一)民众战争观,是孙子具有重大时代意义的思想。历史证明,民心的向背,对取得战争的胜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关于实施战争的主体问题上,孙子看到了民众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伟大力量, 第一个从理论上阐述了民众战争的重要性, 提出了依靠民众进行战争和依靠民众夺取战争胜利的观点。孙子认为,民众是进行战争的主体,欲取得战争的胜利,重要的和首要的是取得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因此,“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上下同欲者胜”,要“修道保法”,以求上下一致,同仇敌忾,全力以赴,夺取战争的胜利。 (二)坚持谋力于民,取得世界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实践中,科学地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战争的主体,是战争胜利的决定力量,系统地解决了人民战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创立了划时代的人民战争理论。他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他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变成了进行现实斗争的方针、政策和战略战术,以其特有的宏谋大略,打败了国内反动派和外国侵略者,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我们战略方针的具体提法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但始终坚持了人民战争思想,始终坚持了谋力于民。这对制止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入侵,起到了强有力的威慑与遏制作用。为了21世纪的和平与发展,我们应当继承孙子的民众战争观,发展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坚持谋力于民,和世界人民一道,共同进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 (三)坚持谋胜于防,挫败霸权主义者可能的侵略。面对强敌,如何取胜?孙子讲,“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必须谋胜于防,在防中取胜,这也是古今用兵之经验。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毛泽东吸取古今中外有益的战争经验,提出了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积极防御战略,并从历次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把战争由胜利引向新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始终警觉地注意维护国家安全,对如何抗击外部敌对势力大规模入侵作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方针和原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积极防御思想。回顾五十年来我国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总是随着战争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但是,其精神实质和基本理论仍然是“积极防御”,是谋胜于防,且在防中取得了胜利。对霸权主义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世界各国人民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坚持谋胜于防,随时准备对付霸权主义者的战争,共同挫败霸权主义者可能的侵略。 (四)坚持谋法于“变”,在变中取胜。《孙子兵法·虚实篇》曰:“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其意突出了一个“活”字,强调了一个“变”字,揭示了用兵打仗必须适应变化着的客观情况,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的原则。 毛泽东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谋法于变,灵活使用兵力,善于驾驭战争,利用非对称式的作战方法,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发展和创造了一整套灵活用兵的战法,首次科学而系统地回答了在敌多我少,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形势下,如何去取得战争胜利的战争难题,总结出宝贵的经验-------灵活用兵,谋法于变,在变中取胜。21世纪,将是一个多变的世纪,霸权主义者将会采取不同的战略,以实现其独霸世界梦想。各国人民应当坚持谋法于变的思想,在变中制敌,在变中取胜。 (五)注重谋和于“威”、“战”、“合”,筑起反对霸权和强权政治的国际钢铁长城。当今,霸权主义者仍然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怎样制止霸权主义者可能发动的战争呢?我认为,在坚持谋力于民、谋胜于防、谋法于变的基础上,必须注重谋和于“威”、“战”、“合”,在全球筑起反的钢铁长城。 1、巧用威慑,慑止战争。孙子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包含着重要的威慑战略思想。他认为,欲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强大的实力,要“先为不可胜”,“立于不败之地”,要“威加于敌”,要有压倒敌人的实力,形成犹如以镒称铢之势,不能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作好充分准备,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力量,如其所言:“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从而达到止兵的目的。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应当继承孙子的威慑思想,并使之与现代高科技紧密结合起来,谋和于“威”,以此慑止战争,求取世界和平。 2、谋和于“战”,以战止战。尽管威慑特别是核威慑对维护和平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以“威”慑止战争是有限度的,当这个限度被打破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战争。当霸权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时,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必须采取“以战止战”的手段,战胜霸权主义者所发动的霸权主义战争,并通过赢得战争胜利来实现世界和平。 3、谋和于“合”,共求和平。 众所周知,霸权主义者发动战争的目的,旨在主宰世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应当适应全球形势的发展,在维护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建立起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赢得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斗争的胜利。 三、继承孙子的和平制衡观,推动多极化的进程,铲除现代战争的根源,依据多极化世界构图模式,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事业 (一)和平制衡观,是孙子的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观。孙子曰:“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个“利”,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这个“动”与“止”,就是“战争”与“和平”问题。其中和平是目的,战争是手段。在实践中,至于 是“战”还是“和”,要受到诸种条件的制约, 若欲取得和平,不仅要重视赢得战争的胜利,而且必须十分注重遏止战争的爆发,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不仅要重视发展军事力量维护国家的安全,而且尤其要注意利用或制造制约战争发生的条件,注重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根本利益。这就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和平制衡观。这一思想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反对霸权主义,推进多极化的进程。孙子的和平制衡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极”时代的产物,是谋求和平与发展的经验总结。当今世界国际战略格局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各国的独立自主和经济增长;然而,影响和威胁世界的和平和发展的种种因素还存在,有的大国常常打着“自由” 、“民主” 、“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的主权,干涉别国的内政,破坏别国的统一和团结,这是当今世界不安宁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必须为谋取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作不懈的努力,坚决反对霸权主义,推动多极化的进程。 (三)设计多极化构图模式,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我认为多极世界结构的战略设想应是以下模式: 1、以主要战略力量构成各极世界的核心,在其辐射领域内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世界范围的社会体系;2、各极世界是一种多层面、多边、多角的,且相互交叉、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网络结构;3、多极世界将是一个各极力量相对均衡、相互间具有较强制约力的战略制衡;4、建立一个多元国际保障机制,发挥总协调作用,解决一国或一极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此形成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四)保持各极实力的均衡,形成有利的国际战略态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球战略格局中,主要大国之间一直保持着不同程度的战略平衡。冷战结束之后,两超对峙格局消失,核战争威胁降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各爱好和平的大国应当积极地发展相互间的建设性关系,推进多极化的进程,保持各极的实力均衡,以创造有利的国际战略态势,促进多极化世界的平衡发展。 (五)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多极化世界建立与发展的基础。多极化世界的建立与发展,应当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互不干涉内政应是建立多极化世界的首要原则,在国际交往中应当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自主选择,求同存异,互不干涉内政;其次,必须保证所有国家的平等地位,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多极世界中的平等成员,任何国家都不应该谋求霸权地位、搞强权政治;第三,各国应当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照顾对方的安全,不谋求损害对方的根本利益。各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应当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第四,各国应当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加强和扩大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与发展,反对经济贸易交往中的不平等现象和各种歧视政策与做法,更不允许动辄对别国实行所谓经济制裁;第五,联合国应当真正地承担起国际保障机制的职能,充分发挥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协调作用, 保证多极化世界中任何国家的利益都不受到侵害,以保证多极化世界平衡地向前发展,经过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实现人类的永久性和平。 相关专题:孙子兵法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