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 孙子兵法专题 > 正文

《孙子兵法》与外交艺术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0月27日 10:49 舰船知识网络版

      声明:本文摘自北大出版社出版的《孙子兵学大典》,授权《舰船知识网络版》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随着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等多边活动的增多,以及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各国间的外交活动越来越频繁,外交活动对世界形势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交活动进行的如何,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外交活动进行得好,可以在战争前或战争中造成明显的优势,或者可以不通过战争而取得同样的经济、政治利益。《孙子兵法》所论述的军事战争的巧妙谋略,大部分能用之于外交活动。因此,它不仅是进行军事战争的法宝,也是指导外交活动的良师。据报道,许多美国政要都能够熟练地运用《孙子兵法》中的名句来评论政府的外交策略和外交活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名著《1999不战而胜》,就是论述如何运用孙子的外交策略来促使世界局势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在中国,近年来召开了多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如何运用《孙子兵法》指导外交活动,以促进世界局势的稳定、政治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是历届研讨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里谨总结出《孙子兵法》运用于外交活动的十二种谋略,并结合当代的政治局势和外交活动进行阐发。

  一 "安国全军",尽量用和平方式解决矛盾

  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孙子兵法》有一条重要的原则,这就是不要轻易使用战争手段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必须以谨慎态度对待战争。他强调"非危不战" (《火攻篇》) ,即不到危急关头,不要贸然发动战争。他一再告诫君主、将帅:"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同上)孙子认为,战争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日费千金",使双方都大伤元气,损失惨重。如果战争失败,更有割地、赔款甚至亡国的危险。所以孙子语重心长地指出:"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同上)然而,一些国家的政坛首脑,忽略孙子的警训,自恃武力的强大,动辄使用武力,推行强权政治。

  1964年,约翰逊继任美国总统。他一上台,就制定了使侵越战争逐步升级的计划,并很快加以实施。同时,美国还对老挝、柬埔寨进行轰炸,并派兵入侵,把战火扩大到整个印度支那。印支三国抵抗力量联合起来,与美军进行殊死的战斗。据1968年的统计,在这场战争中,美军有三万多人被打死,近二十万人被打伤。由于美国扩大战争,残杀无辜,还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普遍抗议,受到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在国际上陷于孤立。约翰逊没有按照《孙子兵法》"非危不战"、"安国全军"的思想妥善处理越南问题,而是采用强暴的战争升级手段来解决外交争端,结果使美国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和挫折,也给他国人民带来了灾难。

  无独有偶,1979年12月,前苏联的少数领导人为镇压阿富汗的民族解放运动,悍然出动军队一举攻占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并很快完全控制了阿富汗的其他主要城市及交通干线。苏联出兵阿富汗,原以为能够速战速胜,但结果却与他们的愿望相反。苏联起初只投入兵力十二万,但仗却打了近十年,有二十五万名官兵阵亡,四百多亿美元花费在这场战争中。然而,阿富汗70%的地区一直在抵抗组织的控制下。阿抵抗力量愈战士气愈高,而入侵的苏军士气越来越低落。由于不堪重负,苏联人民对这场战争又愈来愈不满,苏联不得不于1989年2月自行撤军。前苏联少数领导人没有遵照《孙子兵法》 "明君慎之,良将警之"的告诫,贸然用武力解决政治矛盾,品尝了战争的苦果。

  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矛盾冲突时紧时缓,历来为世界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几十年,阿、以双方互为仇敌,大战四次,小战无数,人民饱尝战乱之苦,冲突各国都在尖锐对抗中消耗了经济建设所必需的大量资源,失去了国家发展的有利时机。经过长期战乱的各国深刻反省,人心思和,人心思定。一些有识之士痛心认识到,只有采用对话的方式,和平地解决问题,才能最终解决双方的矛盾冲突。1991年10月30日,中东和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召开,标志着阿、以双方从尖锐的战争对抗走向和平谈判、政治解决的新阶段。尽管由于长期战争所造成的矛盾一时难以取得妥善的解决,但这毕竟可以减少双方的战争损失和痛苦,也完全符合《孙子兵法》"非危不战"、"安国全军"的思想。

  在推进中东和平的进程中,有两位领导人,即埃及前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特别值得称道。埃、以两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充满着深仇大恨,双方战争连绵不断,著名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就是在埃以两国间进行的。萨达特反思长此以往,只能两败俱伤,战争不会给两国带来利益。于是,萨达特毅然于1977年11月19日来到耶路撒冷,表明阿拉伯方面的和平诚意。萨达特的和平愿望得到了以色列方面的积极反应,此后双方经过一系列商谈,终于达成和平协议,实现了较久一段时间的和平。拉宾在担任以色列总理后,也认识到战争带来的危害,主动向阿拉伯国家提出和平的倡议,同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国家恢复交往,建立了合作关系。大多数以色列人也明显感受到阿以初步和解给国家安全和经济环境带来的好处。虽然拉宾遭到顽固势力的谋害,遇刺身亡,但以色列人民深深怀念他,有一百多万人参加了拉宾的葬礼,还有许多阿拉伯国家的首脑,也满怀敬意地来到耶路撒冷向他告别。

  由上述可见,《孙子兵法》强调"非危不战"、"安国全军",在进行外交活动时,应尽量采用和平的方式去解决争端,不要贸然诉诸武力,这是一条极重要的原则。凡是按照这个原则去做的,大都呈现出好的结果;反之,违反这条原则,轻举妄动地大打出手的,都会自食恶果,得到惨痛的教训。

  二 "伐谋伐交",联合众多的战略伙伴

  运用谋略结交众多的朋友以孤立最顽固的敌人,从而取得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这是《孙子兵法》关于外交活动的又一条原则。《谋攻篇》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可见"伐谋"、"伐交"是比"伐兵"(用兵作战)、"攻城"(攻打城市)更为重要的。谋略和外交活动进行得好,可以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而获得最大的利益。要想搞好外交,关键是"先知"各方动向。《军争篇》说:"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因此,必须先知各国的近期谋略,外交活动方能顺利进行。上述《孙子兵法》的外交计谋和策略,正在被一些国家的政府首脑努力加以运用。

  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生了中苏两党的分裂。苏联成了中国具有威胁性的敌人。苏联沿中国北部边界部署重兵,将导弹对准中国城市,并在亚洲其他地区组织反华势力。这一切,引起了中国的严重不安。70年代初期,美国总统尼克松看出中国领导人正在设法摆脱外交孤立的状态,而他本人也急切希望减少同主要共产党大国的紧张关系。于是,1970年10月5日出版的《时代》周刊登载了尼克松和该杂志记者的谈话,传出了清晰的信号:总统希望在有生之年访问中国。心有灵犀一点通。翌年4月,中国政府即邀请在日本参加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队访华。7月9日,美国务卿基辛格来北京同周恩来总理磋商达17个小时。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抵达北京,毛泽东主席在尼克松刚到宾馆时便邀请他到中南海住所进行了一个多小时亲切而富有哲理的谈话。在以后的会谈中,双方变得更加亲切,最终双方签订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上海公报》,两国关系开始了新的一页。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严重关头,中美两国都在"伐谋、伐交"的活动中取得重大成果。

  尼克松对苏联也推行"缓和"外交,在1972年和1974年曾两次访苏,与苏联首脑勃列日涅夫进行会谈,签订了大小十个文件;尼克松对西欧各国主张建立新的伙伴关系,经过谈判发表了《大西洋关系宣言》;尼克松并致力于加强美日同盟,利用日本牵制苏联,签订了《新日美安全条约》。同时尼克松努力改善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排挤苏联在阿拉伯的势力;他又宣布与拉美国家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新政策。尼克松一反约翰逊发动战争、铤而走险的强硬路线,按照《孙子兵法》"伐谋、伐交"思想,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新的关系,而美国也由此在政治上提高了声望,在经济上开拓了发展的道路。

  1990年海湾战争发生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以军事打击的方式,胁迫伊拉克军撤出科威特。伊拉克遂于1991年2月15日发表声明,声称准备撤军,但提出联合国对伊的禁运和其他所有决议必须废除;各国采取的制裁措施必须取消;多国部队及其战舰、武器必须在一个月内撤离海湾;各国必须对伊拉克被破坏的一切进行赔偿;伊拉克欠各国的债务也必须取消等等。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声明根本不予理睬,继续加紧轰炸,使伊拉克彻底失败:不但工业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约达两千亿美元,还要支付战争赔款三千至五千亿美元。伊拉克在这场海湾危机中,先是动武,陷于孤立,继而违背"伐谋、伐交"原则,失去机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同样,在这场海湾危机中,当伊拉克不断向以色列发射"飞毛腿"导弹时,以色列为了争取美国和多国部队的支持,一反过去对阿拉伯国家所采取的立即报复方式,对导弹袭击采取克制忍让态度。由于以色列的忍让克制,为美国和多国部队的集中打击伊拉克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美国副国务卿伊格尔伯格访问以色列期间,以色列财政部长向他开列了在海湾战争中遭受损失的一大串清单,堂而皇之地要求美国为以色列所受的损失补偿100亿美元。美国不但答应了这个要求,还附加提供武器装备。以色列用心开展"伐谋、伐交"的活动。他"先知"各国的图谋,在衡量利弊得失后采取明智果断的行动,从而保全了自己并取得巨大的利益。

  由上述可见,运用《孙子兵法》开展"伐谋、伐交"活动,看清各国的目的和动向,结交众多的战略友好伙伴,则会使本国的声望日益提高,在国际关系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反之,如果不重视"伐谋、伐交",且妄自尊大,缺乏诚意,则将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在国际纠纷或战争中处处被动。

  三 "致人而不致于人",掌握外交主动权

  《孙子·虚实篇》指出:"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其意是说,善于作战的人,能够调动别人而不被别人所调动。在战争中主动行动,使别人跟着自己的指挥棒转,而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这样就容易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样,在外交活动中,也要主动与别国交往,使别国听命于本国的意图,而不要使自己的国家听从别人的摆布。在外交上善于"致人而不致于人",也能提高其国际声望,改善处境,成为国际关系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美国在许多战略性、关键性的高技术领域,如空间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敏感军事技术等方面,均居于领先地位。这些技术不仅影响国计民生,而且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全。美国经常将自己掌握的高技术优势作为筹码,利用高技术禁运来挤压与威胁别国,迫使其在外交上作出让步,或者以技术转让为手段,达到拉拢和在政治上控制别国的目的。美国又凭借其在贸易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主导国际经济体制、金融体制、贸易体制,制定有关的所谓"国际标准"。同时,它又根据亲疏好恶,对不同国家的商品设定不同的技术门槛,从而使许多国家受制于它。美国利用其高科技和经济上的优势,在外交和国际贸易中"致人而不致于人",使其成为当今世界最强的超级大国。伊朗因被认为支持国际恐怖主义,长期以来受到美国的遏制与制裁。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达马托法,禁止美国公司与伊朗的经贸往来,宣布对在伊朗投资二千万美元以上的外国公司进行制裁。美国的制裁和封锁,给伊朗造成了不少困难。然而,伊朗利用其自身的资源和地理优势主动出击,积极拓展外交和经济活动空间。伊朗向外国公司开放海上和陆上的油气田,以优惠条件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利用外国公司向美国反施压力。1997年,法国托塔尔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和马来西亚国营石油公司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和达马托法制裁的威胁,同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总计二十亿美元合作开发天然气的合同。伊朗又将大量石油直接运往地中海沿岸的国际石油市场,向欧洲和东亚国家推销。日本、意大利、荷兰和法国成为伊朗石油的最大买主。伊朗石油还打进非洲市场,成为南非最大的石油供应国。近年来伊朗每天出口石油二百五十万桶,收入高达一百八十亿美元。1997年12月,第八届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召开。伊朗利用会议讲台猛烈抨击美国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得到多数国家在舆论上的同情和支持。伊朗以"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兵法谋略,发展与各国的贸易和合作,使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和封锁难以发挥其作用。

  1998年7月30日,小渊惠三在日本经济陷入战后最严重衰退的情况下,出任日本政府首相。他一上台就积极开展外交活动。9月22日,小渊首相在纽约同克林顿举行日美首脑会谈,双方以国际金融动荡和重振日本经济问题为中心交换了意见,从而弥合裂痕,加强合作。10月上旬,韩国总统金大中访日,日韩举行首脑会谈并发表联合宣言。11月中旬,小渊首相又访问俄罗斯,同叶利钦进行日俄首脑正式会晤,使日俄缔结和平条约的谈判有所前进。同时,他又发表施政演说,表示日本同中国"必须进一步开展着眼于国际社会的对话和交流",希望保持和发展同中国的良好关系。日本还加强了对亚洲各国的经济支持,通过日本输出入银行等向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四国增加贷款和提供出口信用担保。在10月初举行的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日本宣布将单独出资三百亿美元帮助亚洲国家的经济复苏。小渊首相在上任后,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致人而不致于人",以此谋求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争取使日本成为全球性的政治大国方面,成效明显。

  四 "合于利而动",积极发展国际合作"非利不动,非得不用。"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火攻篇》)这是孙子决定是否用兵打仗的重要原则。也就是说,利益是决定进行不进行战争的根本原因。外交活动也是涉及国家利益的重要活动,在进行外交活动时也必须符合本国的利益,给本国的经济、政治带来好处。在西方有一个"巴黎俱乐部",全称为"巴黎信贷债权国俱乐部",也叫"十国集团",成立于1956年。它设置一笔六十亿美元的信贷基金,由十个国家分摊提供,供成员国使用。成员国中任何一国发生困难都可以借用,但需有三分之二成员国同意。10国成员原是美、英、法、德、意、日、加、荷、比、卢,后又增加瑞典、奥地利等,扩大至十八国。俄罗斯也有意加入该俱乐部,但俄罗斯有一大堆债务问题。据1995年统计,发展中国家欠俄的债务总额约为一千四百七十亿美元,大部分是前苏联为了冷战的需要而给这些国家提供的经济援助,现在大量债务不能按期收回。如果俄罗斯加入该组织,可以对承认"巴黎俱乐部"的二十五个国家施加国际影响,要回债款便有了较大的希望;同时,俄还可从债权国得到每年五至六亿美元的贷款,加快俄罗斯融入世界金融市场的步伐。但加入该组织也有不小的损失:一是俄必须默认北约东扩;二是必须承认沙皇时期所欠法国的债款;三是发展中国家400亿美元的债务要被一笔勾销。俄罗斯衡量利弊得失,认为所得要比所失多,于是本着"合于利而动"的原则,经过积极努力,终于在1997年加入"巴黎俱乐部",成为该组织的第十九个成员国。

  中国和韩国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未能建立外交关系,但双方的贸易往来却在迅速增长。1989年超过三十亿美元,几乎是中国与朝鲜贸易额的十倍。1991年更达到五十八亿美元。起初,中国避免与汉城的官方接触,但随着贸易额的增长,缺乏官方联系造成诸多不便。于是到1991年双方在汉城与北京互设贸易代表处,这已成为半官方的贸易机构。1992年8月24日,中韩两国签署了联合公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接着两国最高层领导频繁互访:韩国总统卢泰愚、金泳三,总理李洪九等先后访问了北京,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总理李鹏及经贸部门的大型随访团访问了汉城,并在贸易、投资、科技、文化合作等方面签署了一系列协议。此后韩国在中国的投资额迅速增长,1996年达到16. 5亿美元;韩国国民到中国旅游以及留学生的人数每年也有大幅度增长。同时,通过与韩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韩国终止了与台湾的官方往来而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这对中国也是大为有利的。中韩两国"合于利而动",从贸易往来到半官方接触直至正式建交,给双方带来巨大的利益。

  朝鲜与韩国北南双方最近也有大的动作。1998年6月,韩国企业界龙头老大、现代集团名誉董事长郑周永率团首次访问朝鲜,10月27日还会见了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此次会谈达成协议中的开发项目,其规模之大是史无前例的。仅金刚山旅游开发一项,现代集团就要向朝鲜方面支付9. 06亿美元。南浦前海的朝鲜湾油田开发,两年内也将至少投资两亿美元。尔后,韩国三星集团接踵跟上,声明将投资十亿美元在南浦建设一个电子工业园区。其他经济实体也纷纷制定与朝鲜经济合作的发展计划。韩国企业界的行动着眼于朝鲜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据现代集团董事长郑梦宪展望,该集团买断金刚山的独家开发权后,只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可把金刚山开发成一个国际性的旅游胜地,2005年后每年的游客数量可维持在一百五十万人次以上,按金刚山门票的既定价格(三百美元/人)计算,仅金刚山门票的一年收入就可达4. 5亿美元。目前,韩国企业正大力寻找海外市场发展经济,而从地理条件、人文社会、市场容量等各方面考虑,朝鲜无疑是首选对象。再者朝鲜自进入"金正日时代"以来,外交政策更加务实。与现代集团达成合作协议,一可利用现成的资源缓解国内的外汇储备;二可以协议建设的工厂为龙头,带动本地区以至整个朝鲜的经济发展;三可缓解本国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韩朝双方"合于利而动",其经济合作的前景正大有可观。

  五 "先为不可胜",增强国力保持优势

  《孙子·形篇》指出:"善战者,先为不可胜。"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所谓"先为不可胜"、"立于不败之地",就是要求战争指挥者,先组织、训练好强大精锐的军队,准备好先进的武器和充足的粮食物资,构筑好巩固的防御工事,有英明的决策指挥系统和敏锐的反应能力,使自己成为"不可胜"的强者,在敌人的猛烈攻击下能保持"不败"。这样,就可在战争中保持常胜。在外交活动中,也要"先为不可胜",这就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使别的国家都争着和自己结交,因为这样可以在经济上有利、政治上有靠、军事上有助。一个"不可胜"的强国,在外交上会受到别国的尊重,处理国际事务时常处于有利的地位。

  当今强国之争,主要表现在对高科技优势的争夺和以科技、经济、军事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印度及亚洲"四小龙"等,利用本国、本地区的资源和人力优势,加快发展其经济、科技。许多国家都在加紧研究和开发高科技产品,如中国的火箭发射空间技术、韩国的半导体工业,已成为美日欧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各国都设法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最有经济价值和应用前途的热门高科技领域中去,并选择关键性的高科技项目作为战略突破口,以此带动科技和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不可胜"的强国,从而保持在外交方面的有利态势。

  近年来,美国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在西方国家中一枝独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进行了经济结构转型,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了商品出口的竞争能力。1990-1996年间,美国大宗商品出口每年递增9%。在出口商品中,40%以上是电子计算机、航空、通讯设备等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商品。90年代以来美国放弃和缩减某些超大规模科研计划,如停止实施"星球大战计划"及有关基础项目研究,转而大量发展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应用项目,并在军转民产业上狠下功夫,使美国世界第一科技强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克林顿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尤其在削减政府财政赤字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降低了"通账"的压力,为经济持续增长创造了条件。1998年,美国GDP再创历史新高,达到近八万亿美元。强大的经济实力使美国"先为不可胜",得以长期保持在各种国际组织中的"老大"地位,通过操纵国际组织,制定有利于己的"游戏规则"来控制和左右国际社会。

  六 "利之害之",控制别国的巧妙手段

  《孙子·计篇》在论述"兵者诡道"之后,列举以"诡道"取胜对手的种种方法,其中一法云"利而诱之",即用利益为诱饵,引敌出笼,然后设计伏击消灭敌人。《势篇》继续论述这种方法说:"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给"予"敌人一些小利,示"形"在敌人面前,敌人必然贪利而"从之"、"取之". 在敌人因取利而行动之时,再用伏"卒"狙击,必能获得大胜。除了"利而诱之"外,还可以用逼而"害之"一法,使敌人就范听命。《虚实篇》说:"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用强大的威慑力量"害之",使敌人"不得"进入某地,等于限制了它的自由。《九变篇》在总结外交上对待诸侯的策略时说:"屈诸侯者以害,……趋诸侯者以利。"孙子主张用"利"和"害"的两手,使其他国家"趋"从和"屈"服,从而控制在自己手中。当今世界有些国家也采用"利而诱之"、"害之"等手段,控制和操纵其他国家,使它们乖乖听从指挥,成为大国的附庸。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强国,在它的手里有几种东西常用来炫耀诱人:一是大规模的对外投资;二是惊人的国际进出口贸易额;三是出手大方的经济援助;四是贸易上的最惠国待遇。这些东西犹如一根根诱人的胡萝卜,使其他国家"自至",为得到这些东西而投入美国的怀抱,与美国签订许多条约和协议,从而被美国控制。这就是"利而诱之"的一手。如果某些国家不听美国的摆布和指挥,则美国还有逼而"害之"的一手。其方法有经济制裁和经济封锁、取消最惠国待遇,以及私自制订的各种制裁法规,如"赫尔姆斯-伯顿法案"、"达马托法"等。这些措施和法规,犹如一根根管教别国的大棒,使人"不得至",不能做出违反美国规定和损害美国利益的事。人们习惯称美国的外实行的是"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也就是孙子所说的"利而诱之"加逼而"害之"的手段。美国巧妙运用这些兵法手段,把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纳入它的势力范围从而在经济、外交上取得实惠。

下一页

  相关专题:孙子兵法专题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军事频道推荐
《轻兵器》专区
《环球飞行》专区
《坦克装甲车辆》
诺曼底登陆
台湾军力专题
警用装备展
国防电子展
中英军演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JL9首飞专题
蓝岭访沪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美国X战机计划
国际反恐专题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