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评论:积极推进装备保障建设向信息化转型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0月26日 20:06 解放军报 | |
封伟书 编者按 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军委扩大会议精神,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大家紧密结合部队实际,深入学习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不断提高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把握部队正确方向的本领,不断提高军事斗争准备、带领部队完成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任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推进部队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 本刊在“积极推进军事变革系列谈”栏目中,将就如何在军事斗争准备和军队转型的实践中,认识规律,提高本领问题展开讨论,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我军建设正处在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重要时期。装备保障建设作为提升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也应着眼军事变革的新要求,从整体上向信息化转型。 推进装备保障建设向信息化转型,是提高装备保障能力的根本途径 军队建设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要求装备保障建设向信息化转型。在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群的推动下,一场以整合信息资源为主导、以创新军事理论为牵引、以优化军事体系为核心的世界新军事变革,正对军事领域实施全系统、全方位、全要素的冲击,推动着军队建设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转轨。装备保障建设作为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这个总目标,将发展思路调整到以信息化建设为核心的轨道上来。 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要求装备保障建设向信息化转型。信息化战争较之机械化战争,将展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特点:诸军兵种联合作战,作战力量高度合成;陆战、海战、空战、太空战、电子战同时展开,作战空间多维;作战流程压缩,作战节奏短促;不对称、非接触、火力战、网络战贯穿作战全过程,作战方式灵活多样;信息网络系统的开发和运用,作战指挥精确高效。从装备保障建设来说,就要着眼信息化战争的新特点、新要求,把装备保障建设的侧重点由保障机械化战争转变到保障信息秸侠础? 武器装备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要求装备保障建设向信息化转型。信息化武器装备,集多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于一身,向智能化、自动化、精确化、无人化、隐形化、小型化方向发展,其技术标准要求高,保障程序严格规范,运行机理非常复杂,维修保养和故障诊断难度大,传统的机械化保障手段和耳听、手摸、眼看等检查测试、故障诊断方法,已远不能适应信息化装备保障建设的需要。因此,装备保障建设作为武器装备形成作战能力的重要支柱,必须适应武器装备的发展要求,加速向信息化转型,以提高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保障能力。 推进装备保障建设向信息化转型,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新的特征 装备保障建设向信息化转型,涉及装备保障体系、保障方式、保障队伍、保障机制、保障手段的根本性转变。从发展趋势上,装备保障建设转型主要是由应付一般机械化战争向打赢信息化战争转变,由相对分散、功能单一的保障体系向集约合成的保障体系转变,由数量规模型的保障队伍向质量效能型的保障队伍转变,由组织常规技术保障向组织高新技术保障转变,由传统的保障模式向科学的保障模式转变。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特征: 保障指挥转向网络化。这是装备保障建设向信息化转型的重要支撑。指挥控制网络化,就是以提高指挥控制效率为根本目的,以计算机为平台,以通信网络为纽带,通过软件技术开发,使装备保障指挥与作战指挥、纵向保障系统与横向相关系统、军内保障系统与地方支援系统有机、无缝连接起来,从而对装备保障活动进行实时有效的指挥、协调和控制。 保障体系转向一体化。这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我军一体化联合作战装备保障能力的根本途径。信息化战争是在各个作战单元、作战要素综合集成基础上的体系对抗,诸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的作战形式。提高我军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必须推进装备保障体系向一体化发展,其实质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联通与融合,把分散、独立的装备保障力量联成一体,实现高度集成的联合保障体系,包括指挥、训练、保障信息系统一体化,科研、采购、维修管理体系一体化,军民、平战、三军装备保障力量一体化。 保障队伍转向知识化。信息化战争的高级阶段是知识战争,建设信息化军队的实质是锻造知识军人。机械化战争中,对装备保障队伍的素质要求往往侧重于“技能型”;而信息化战争对装备保障队伍的素质要求,则应侧重于“智能型”。江泽民同志指出:“迎接世界军事变革的挑战,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关键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在信息化战争中,知识将成为军队战斗力和装备保障力的新增长点,人的知识化程度对战争的决定性作用明显增强。实践证明,知识化的装备保障队伍是兴装之本,是保障力的第一要素,信息化装备需要知识化人才,培养知识化的保障队伍将成为转型的重要任务。 保障手段转向智能化。信息化战争中,作战形式多样化和装备保障的信息化,要求装备保障手段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所谓保障手段智能化,就是适应信息化战争全维对抗、体系对抗、信息对抗和技术对抗的特点,依托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和信息化战场环境,以自动化检测、修复为主体提高装备保障能力。信息化武器装备,集多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于一身,传统的机械化保障手段已远不能适应。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军用和民用技术,抓好高新科技成果的吸收引进和自主创新,以智能化、通用化、系列化和组合化为发展方向,研制高技术、多功能、野战化的保障装备和抢修工具,逐步实现指挥手段、检测手段、抢修手段、管理手段的智能化,全面提高装备保障的整体效能。 保障方式转向精确化。现代高技术武器装备科技含量高,设计精密,需要精细的维护保养,损伤装备需要精准的修理;没有精确化的保障,就难以保证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生存和再生。从装备保障的成本上看,高技术武器装备的零部件和维修材料造价高,不可能进行大量的生产和储备,要求我们必须以精确化保障代替过去那种不计成本的粗放型保障的做法。另一方面,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实施精确化保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手段。装备保障方式转向精确化,其实质就是用最小的保障资源,满足一定的保障需求,获取最大的保障效益,达到最佳的效费比。装备保障精确化是一种全新的装备保障方式,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装备保障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进装备保障建设向信息化转型,应确立科学的指导原则 端正转型的指导思想。一是立足我军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式发展的实际,借鉴外军有益经验,按照“整体筹划、理论先行、打牢基础、逐步推进”的总体思路,紧密结合军队信息化建设进程,积极稳妥地推进装备保障建设向信息化转型。二是站在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全局和三军一体的高度,将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纳入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之中,进行统筹规划,既要防止重复建设,又要坚持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与作战指挥、军队管理、军事训练、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同步进行、同步转型、同步发展。三是着眼保障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自上而下地搞好总体设计,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方法步骤,使装备保障建设转型与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相适应,与军事斗争准备的装备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国家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军队信息化建设水平相适应。四是妥善处理好信息化与机械化的关系,坚决贯彻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的方针,坚持走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坚持机械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加快装备保障建设向信息化转型的步伐。 打牢转型的坚实基础。装备保障建设转型需要一定的“软件”和“硬件”来保障。一是强化变革意识,打牢转型的思想基础。要深刻认识信息化对装备保障建设领域带来的根本性、整体性和强制性转型,树立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思想,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装备保障建设转型;要深刻认识信息化战争装备保障的特点和规律,强化信息主导、综合集成的观念,用大系统、大保障观指导装备保障建设转型。二是加强理论研究,打牢转型的理论基础。用科学的理论引导装备保障建设转型,应当深入研究装备保障建设转型的时代背景、基本规律和主要特点,揭示装备保障建设转型的发展趋势,提出装备保障建设转型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方法步骤,引领装备保障建设转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三是加大经费投入,打牢转型的技术基础。加大对装备保障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一支作风过硬、技术精湛的知识型保障队伍;加大对装备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加快装备保障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的步伐;加大对信息软件技术开发的投入,尽快建立和完善装备保障信息系统的软件体系,为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转型的组织领导。一是加强科学指导。强化全局观念和协作意识,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指导装备保障建设转型的整体合力。尊重科学,遵循规律,着眼时代特点和我军实际,科学论证,慎重决策;建立科学指导的运行机制,加强部门联合,明确责任分工,及时解决装备保障建设转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二是搞好军地协作。建立和完善军地联合攻关、合力转型的保障机制;构建装备保障信息系统与国民经济动员系统互相通联的信息网络系统,为充分利用地方信息、技术、人才优势,推进装备保障转型,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坚持量力而行。装备保障建设向信息化转型,涉及范围广、转换周期长、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不可能一气呵成,应当区分轻重缓急,坚持量力而行,有选择、有重点地提高信息化装备保障能力,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发展路子。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抓住关键技术、关键环节和关键要素,实施重点突破,真正达到通过局部的跃升带动整体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