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正领:《孙子兵法火攻》与对非常规战法的控制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0月26日 18:04 舰船知识网络版 | |
声明:本文为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战争控制理论方兴未艾。战争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作战手段的控制,尤其是限制非常规战法的使用。这一思想,在《孙子兵法·火攻》中已见端倪。 一 《孙子兵法·火攻》在论述了火攻的对象、方法、时机等问题后指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对于这段话,常见的有两种解释,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是《孙子校释》的解释为:“凡打了胜仗,夺取了土地城邑,而不能巩固战果的,则很危险,这就叫做财耗师老的‘费留’。所以说,明智的国君要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贤良的将帅要认真地处理这个问题。不是有利不行动,不是能胜不用兵,不是危迫不开战。国君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重要原则!”① 陶汉章主编的《孙子兵法概论》的解释与上述解释基本相同。第二种解释见于《武经七书》中,与第一种大同小异,只是它将“不修其功者,凶”解释为:“不能取得成功,那是很不利的。” ②笔者认为,如果将这段话和《火攻》篇联系起来,再将《火攻》和《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基本精神联系起来综合考察的话,这段话应有以下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即前两句。其意思是说,战胜攻取,而不能巩固胜利,是很危险的,因此,明主、良将一定要慎重,不是十分有利,没有成功的把握,或者说不是在危迫的时候,不要运用“火攻”这种“战法”,其着眼点在于火攻这种非常规战法对达成战争目的的影响,必要时控制这种战法的使用,以免“不修其功”。在此基础上,孙子引出本段话的第二层意思,即后三句话,对慎战观的表述,这才是针对整个战争来说的。这种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到依据。 需要明确的是,在孙子看来,“火攻”是一种非常规战法。在现代战争中,火器普遍使用,“火攻”也算不上特殊,但是,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的冷兵器时代,用“火攻”就超出了一般的常规手段。这有以下两条理由:一是孙子专门拿出一篇来论述“火攻”,而其它战法却无此殊遇,可见在孙子眼中其特殊性所在;二是《孙子兵法》在谈火攻时兼谈了水攻,并提出“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其中“绝”是断绝、隔绝、分割的意思,“夺”是“焚毁”之意。③ 也就是说,水可以分割敌人,断其补给,但不如火攻那样可焚毁敌人的人员、物资和器械。可见火攻这种手段的酷烈程度在各种手段之上,且使用后难以控制,其毁伤效果往往超出主观需要,甚至起相反的作用。所以,当时孙子把它看作非常规战法并不为过。 我们知道,孙子是主张慎重对待战争的。《孙子兵法》开篇就提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同时,《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应诸候争霸战争的需要产生的,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充满积极进取精神,属于进攻战略思想,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积极性和慎重性是相辅相成的,构成《孙子兵法》的两大主旋律。《火攻》最后一段中提到“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对整个战争来说,前两个“非”不难理解,而“非危不战”,即“不是危迫不开战”,就不好说了,如果不到万分危急的时候不开战,那还有什么进攻性可言,又有哪个奉行进攻战略的国家,是在别国对其威胁达到影响其生存的地步才开战的?这显然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孙子兵法》基本精神。尽管孙子对兵凶战危有深刻的认识,主张慎重对待战争,但还没慎重到“非危不战”的程度。对战役战斗来说,更说不通。因此,这里的“动”、“用”和“战”不是针对整个战争来说的,也不是针对战役战斗来说的,而是针对火攻这种非常规作战手段来说的。三个“非”,正是使用这一战法的总原则,即在考虑运用火攻时,不但要考虑到当前的得失,还要考虑长远看来能否巩固胜利,不到万不得已时决不使用。不难看出,这一原则包含慎重对待“火攻”这种战法的运用问题,但“非危不战”四个字又使其超出了慎战的范畴,明显含有对作战手段进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的思想。 由此可见,孙子主张运用“火攻”这种非常规作战手段,以收奇效,但又不主张无节制地使用它,而是根据战争实际情况和所要达成的战争目的的需要,用得其时,用得其地,将其使用严格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至少不能影响战争目的的达成。 二 为什么说“火攻”这种非常规战法的运用会影响战争目的的达成,战争指导者要严格控制其使用呢?这同样可以从《孙子兵法》中找到答案。 首先,像“火攻”这样的非常规战法会使以战养战的企图破产,可能导致功败垂成。孙子在《火攻》中提出:“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概括起来讲,火攻的对象无外乎人员和物资。由于战争消耗巨大,深入敌国作战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后勤补给,因此,孙子在《作战》中除提出“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外,还提出“取用于国,因粮于敌”、“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的后勤补给思想和以战养战思想。当时人口稀少、生产力低下,如果在深入敌国的作战中使用火攻将对方积蓄烧毁,以战养战的企图就难以达到。如果再受季节限制无“饶野”可掠,那就无异于对方坚壁清野,即使暂时获胜,也会因给养不足而难以巩固和扩大战果,影响战争目的的实现。 其次,运用残忍的非常规战法会丧失民心,失去达成战争目的的群众基础。民本思想是《孙子兵法》的思想基础之一,他在柏举之战前几年的一次动议中,反对兴兵伐楚,明确指出:“民劳,未可,且待之 ④。” 从这一思想出发,《孙子兵法》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是“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也就是说,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负的首要决定因素。在那时,人民实质上是没有国界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即所谓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处之” ⑤。这已为商周及春秋时期的战争所证实。因此,《司马法》明确提出“入罪人之地,无暴圣祗,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攻其国,爱其民”的思想,《尉缭子》也提出“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的作战原则。作为进攻的一方,要想取得彻底的胜利,最终要靠人心归向来达到,所以战争发起前,进攻者都要找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以标明自己所兴的是“吊民伐罪”的正义之师。因此,不但要追求军事上的胜利,还要考虑政治上的得失。这就要求在战争进行中,对于作战手段的选择,要无损于民心的收揽。大火一起,玉石俱焚。何况交战双方的士兵又都是被“驱而往、驱而来”的无辜百姓,即使临阵倒戈都来不及。出于上述考虑,孙子主张使用“火攻”要慎之又慎,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使用这一战法。 由以上可以看出,《孙子兵法》中对非常规战法的控制是在战争手段和战争目可能发生矛盾时进行的自我控制,这个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是使用者对所使用的手段产生的效果的恰当评估,看是否符合总的战略意图。 三 从古代历史的发展来看,由于生产力不发达,武器装备落后,毁伤力有限,加上受到当时战争目的的驱动,尽管产生了控制战争手段的思想,却很少形成控制战争手段的机制,多是根据战争目的的需要进行单方面的自我控制。但是,也有例外,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01年)中,交战双方的罗马人和迦太基人曾签定过禁止使用大象的作战条约,这可以说是人们在认识到战争的巨大破坏性之后对战争手段的控制问题所做的早期探索。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用于达成战争目的的手段日趋多样化,先后出现了化学武器、核武器、生物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推出了相应的非常规战法,有些战法直接威胁整个人类的生存。核均势形成后,对于非常规战法的使用者来说,不但要从政治上考虑能否赢得民众支持、最终达成战争目的的问题,而且要考虑是否会遭到同样甚至更为严重的报复、甚至危及整个人类生存的问题。因此,建立战争控制机制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人们通过各种国际立法和条约来限制非常规战法的运用,同时保护无辜平民的生存。但是,所有这些条约和法规都是建立在各方权衡利弊后对控制必要性的认同基础上,归根结底要靠自我控制来实现,对一些左右世界形势的大国来说更是如此。 事实上,一些国家,尤其是一些奉行霸权主义的大国,常常违背有关战争法规,在战争中使用一些惊世骇人的战法,以期达到其战略目的。但是,结果常常事与愿违。比如:在美国侵越战争的前两年,美军和南越空军仅在南越就投下了一百多万吨炸弹和汽油弹,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和许多悲惨的难民营。 “这严重妨碍了旨在保护农村地区的安全和赢得南越人民‘民心’的安民计划的推行。这也影响让人民支持西贡政府的一切措施的实施,而民众的支持对击败越共是至关重要的”⑥ 。海湾战争中,美国吸取了越南战争的教训,确定打击目标时将军事目标和平民区区分开来,在建筑群和人口稠密地区使用精确制导弹药而不是低精度重力炸弹。另外还规定,如果飞行员无法确定目标或者没有把握断定武器能否得到正确制导,他就不得投放该武器。美军尽力减少平民伤亡的办法,不但减小了舆论上的压力,而且为以后常驻海湾创造了条件。 总之,为达成战争目的而控制战争手段的运用,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课题。但如何界定非常规战法,很难找到一个固定的标准,要视战争所处的历史时期、战争的性质、目的、规模、国际惯例、人们的承受能力等具体情况确定。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对战争“文明化”的要求提高,从而对战争手段的选择和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每个战争指导者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注释: ①吴九龙主编:《孙子校释》第234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②中国军事史编写组:《武经七书》第59页,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③吴九龙主编:《孙子校释》第228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④《史记·伍子胥列传》 ⑤《六韬·武韬·顺启》 ⑥ 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第251页,作家出版社 1996年版 相关专题:孙子兵法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