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武君:时代呼唤军事时间理论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0月26日 17:53 舰船知识网络版 | |
声明:本文为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一 没有不在时间里进行的战争,也没有在空间之外的作战。时间之于战 第二次浪潮文明的兴起,促使人们对时间与军事行动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苏沃洛夫说过:一分钟可决定战斗的结局,一小时可决定战局的胜利,一天可决定帝国的命运。拿破仑也曾指出:在战争中,时间的损失是无可弥补的;对此提出的各种理由都是不妥的,因为拖延只能使行动失败。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曾分别以“时间上的兵力集中”、“军事行动中的间歇”、“战斗的持续时间”、“决定战斗胜负的时刻”、“进攻的项点”等为题,专章详细而系统地论述了战争时间诸方面的问题。 首次对时间的军事价值进行最高意义概括的还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战争中,时间就是军队,时间就是胜利。放过有利的时机,这就是犯了战争中所可能犯的最大的错误。 列宁和斯大林的军事实践活动,大大增强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战争时间观。列宁曾深刻指出:必须在决定的地点,决定的关头,集中很大的优势力量。斯大林也曾说过,一切以时间 、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不难看出,在列宁和斯大林那里,就对战争和作战行动的胜利而言,时间同空间因素同等重要。 简略的回顾足以说明,随着战争的发展,时间的军事价值不断增大。
二 每一个中国军人都熟知这样的事实:在以军侵黎的贝卡谷地战斗中,叙利亚的防空部队尚未反应过来,以色列空军便在6分钟之内把叙军的防空导弹群全部摧毁。苏军从1000多公里的深远纵深机动兵力入侵阿富汗,阿军驻守首都喀布尔的部队,连作战会议都没来得及开,在3个半小时内便全部缴了械。而海湾战争地面战的持续时间仅达100小时。在军事上,我们面临着时间的严峻挑战! 考察武器装备发展的过程和战争存在形式演变的历史,如果说对于“空间在减值”的说法尚有些争议的话,那么“时间在增值”这一论断却是人所共识。冷静地对新时期的军事理论研究本身进行再研究,我们在军事时间上积累了哪些理论成果呢?我们对军事时间的研究是否与高技术战争的时间特点相适应呢?对我军关于军事时间问题研究的现状当怎样评价呢?--尽管结论不一定很乐观,但我们对此却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 前些年,有人对一战以来世界上所发生的36次较大规模的战争行动的开战时间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战争爆发时间多在夏秋季节的规律性结论。有资料表明,以往的战争,从边境交战到决出胜负,超过5年以上的,18世纪占34%,19世纪占25%,20世纪占15%。显然,战争持续时间呈现出随着军事行动强度和效果的提高而缩短的趋势。古今中外的战争实践还表明,强军对弱军作战一般致力于速决,而弱军对强军作战则往往通过持久取胜。战争和军事行动在时间上的这种种规律性,在现代条件下有无变化呢?其作用机制和表现形式怎样呢?--这些问题我们无可回避。 以往的战争使我们对军事时间的结构产生了这样的认识:战争持续时间>战役持续时间>战斗持续时间。现在,武器装备的发展早已打破了那种要靠一系列战役、战斗胜利的量的积累才能达到一定战略目的的军事法则。近期世界上发生的一些局部战争明显地表现出战略作战、战役作战和战斗“三合一”的时间特点。怎样认识与把握这种军事行动的时间结构呢?如何理解现代战争的时间层次性呢?--此类问题,我们需要探讨。 战争进入20世纪前期,强化了两个新概念,即“闪击战”和“战争初期”。应该说,这两个特定的术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20世纪前期战争的时间特点。在当今的高技术战争时代,战争的时间存在形式将要或已经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呢?这种变化将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怎样从理论上对这种变化进行概括呢?--对此,我们不能不探讨。 每一个新兴的文明,都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观念。我国军人现在是否已经达到了第三次浪潮文明所要求的时间观念呢?传统的时间观念主要从哪些方面制约着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呢?如果说古代的战争是以年、月、日、时计时,那么现代战争则以分、秒、毫秒甚至微秒计时,这对现实的军事训练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呢?--这些问题,我们忽视不得。 仅从上面列出的几个问题不难看出,在军事时间方面,我们的确有许多问题急需从理论上得到解决。
三 在我国,军事理论和实践活动中每碰到难题时,人们总是要从毛泽东军事思想中获取答案或某种方法论的启示。当我们从时间这一特殊视角考察毛泽东同志和其他老一辈军事家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活动时,发现这是一个十分诱人的研究领域。 早在1936年,毛泽东就指出:从时间的条件说,战争和战争指导规律都是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有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因而战争规律也各有其特点,不能呆板地移用于不同的阶段。显然,毛泽东把时间因素看成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不久,毛泽东就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经过对中日双方互相反对的许多特点的分析,他断言,中日战争将是持久战;这一持久战将历经三个阶段;我们在不同的战争阶段,要采用不同的作战形式和作战方法。抗日战争的胜利完全证明了他的一系列论断的正确性。 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过程中,毛泽东非常重视从战争的时间结构中寻求“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比如,抗日战争刚刚进行10个月,他就把日军在占领南京、太阳两地后,由于没有进行战略追击而所出现的停顿,即“失去战略时机”,视为日军所犯下的“五大错误”之一。 毛泽东特别善于抓住战争与作战的时间关节。比如辽沈战役中,打下北宁线上作为联结东北和华北的一个战略要点的锦州,无疑是全战役最为关键的问题。1948年10月3日,毛泽东致电东北野战军:你们应集中精力,力争于10天内外攻取锦州。10月10日,又再次指出,一切的关键是争取于一星期内外攻克锦州。不难看出,毛泽东要求“抓住战略枢纽去部署战役”,这里的“枢纽”不是单指空间,还有时间因素的含意。他曾深刻指出,战争指导、作战指挥必须把握好时机、地点、部队三个关节。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不得于部队之情况,都将不能取胜。例如进攻某一运动中之敌,打早了,暴露了自己,给了敌人以预防的条件;打迟了,敌已集中驻止,变为啃硬骨头。这就是时机问题。 毛泽东精心运筹时间的战争指导艺术,还充分体现在他对战争时间的全程把握上。在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中,他曾指出,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显然,在毛泽东的战争指导那里,没有不被科学利用的时间。 在战争中,时间是敌对双方唯一真正在客观上均等的东西。但时间量的等同,不等于时间利用价值的等同。毛泽东总是能够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从时间中得到特殊的利益。这是他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其他老一辈军事家在战争时间问题上也都有许多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毫无疑问,毛泽东和其他老一辈军事家在特定的时代,在军事时间方面所积累的大量的理论成果和丰富的实践活动,为我们研究现代条件、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军事时间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 强调重视时间因素,并不意味着要排斥对空间因素的研究。时间与空间共同作为战争活动的基本存在形式,忽视了哪一方面,都将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战争发展至今天,人们在空间因素方面所积累的知识似比在时间方面更全面、更系统、更完整。军事地理学、军事地形学很早就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问题。借鉴军事地理学、军事地形学等军事空间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用之于军事时间问题的研究,不失为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长期以来,对军事时间问题的研究成果分别寓于军事科学的各个独立的知识领域。比如,作为军事学术主要组成部分的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等,都把时间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如何保持对军事科学的总体把握,如何在不同的知识领域找到共同的“语言”,始终是致力于军事科学统一性的重要问题。早在1966年,美国纽约科学院就主持召开过多学科时间研究的国际会议,并成立了时间研究国际协会。此后,覆盖科学各个领域的时间研究方兴未艾。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有人首次提出开创时间学的建议后,时间问题日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完全可以这样说,人们对于时间的认识和利用,从未像现在这样深广。按照马克思的“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的说法,时间也是战争发展的空间。要想在这个特殊的“空间”里赢得与我们这样的大国相适应的地位,作为“广泛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重要领域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的军事科学,就不能不对这一范围广泛、影响深远的“时间研究热”予以必要的重视。因此,我国军事科学似有必要在马克思主义时间观的指导下,将分别散见于军事科学各分支学科中的时间内容进行系统整理、逻辑加工、科学抽象,在此基础上,借鉴各种新的科学原理和方法,深刻研究现代战争的时间本质、时间特性、时间结构、时间层次、时间方向、时间周期、时间计算、时间运筹、时空转换、时间作用机制及其表现形态、时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等问题,从而建立起一门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时间学。这当是军事科学发展的一个时代性课题。 相关专题:孙子兵法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