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 孙子兵法专题 > 正文

(美) 冯德威:《孙子兵法》和毛泽东的作战原则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0月26日 15:45 舰船知识网络版

      声明:本文为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一、前言

  感谢大会组委会给我在这里发言的机会。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一想到要
在中国和世界上这么多研究孙子的真正专家面前班门弄斧,我就感到诚惶诚恐。

  我准备谈一个历史话题,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学的专业是中国历史,二是我最近又一次体会到《孙子兵法》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影响。

  1999年6月,我所在的研究所召开了一次会议,题目是"1949年以来解放军的作战史",会议主要讨论的是战役层次的问题。在那次会议上,我有一个发言,内容是从陈毅和粟裕领导的第三方面军制定战役计划的过程中得出的理论经验,当时毛泽东在1949年6月指示他们"要抓紧研究攻打台湾的问题"。

  在为我的研究所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在多年之后,又一次阅读了毛泽东1947年12月的报告"当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大家都知道,这是在杨家沟的中央会议上的讲话,当时人民解放军正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那篇文章中,毛泽东回顾了在战场上取得的胜利(1946年7月到1947年12月),说之所以能取得这些胜利是"因为我们采取了正确的战略"。他接着提出了指导解放军未来作战的作战原则。只是在回顾这段历史和重温这篇文章后,我才能够把毛泽东的作战原则和《孙子兵法》中很多重要的教诲联系起来。

  我还要介绍一下,我最近对《孙子兵法》的理解得益于阅读谢国良将军1995年编撰的《孙子:兵法与注释》。过去我主要是通过格里菲思的译本来理解孙子,至今我仍认为他的译本是经受了时间考验的学术作品。同时,我也认为谢将军的译本令人耳目一新,因为它提供了中国的看法,而且是中国专家的看法。

  在做完上述说明之后,本论文主要讨论毛泽东的作战原则。从他的每一条原则中都可能找到孙子的思想。显然毛泽东的每一条原则都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的多处教诲。我主要谈谈我认为最适用和最有兴趣的原则。

  二、毛泽东的原则与孙子的教诲

  毛泽东的第一条原则: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与此原则相关的孙子教诲很多,我只选择一条:进攻的重要性。

  毛泽东十大作战原则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们都是讲进攻的,没有讲防御的。可能这是由于上面所讲到的原因造成的,即当原则提出时,正是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之际。无论如何,毛泽东集中谈论的是进攻,而不是防御,这一点是很清楚的。

  在格里菲思的《孙子兵法》译本中,第四篇"形篇"中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谢译本中(也是第四章),孙子说"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因此,孙子告诉我们,胜利的关键是进攻。防御保存自己,而只有进攻才能达成目标。毛泽东显然吸收了孙子的这一思想。

  还要补充一点,我所在的研究所召开的学术会议得出的一个有关中国军队的战史的结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役层次上历来强调进攻。在中国国内战争的后期、朝鲜战争、印度战争和1979年的越南战争中这一点都表现得尤为突出。

  毛泽东的第二条原则: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我认为,毛的第二条原则以其对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在内战这一特定阶段的强弱判断为依据。当时,大部分重要的城市中心都控制在国民党手中,这是国民党强点之所在。人民解放军在乡村和较小城市的周围更有影响力。我认为这也是毛制定上述原则的判断依据。

  在这一原则里,毛坚持了《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的一些主要教诲。

  首先,也是非常重要的,孙子在篇末总结了这一篇的精髓:"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毛认为,"地点"与"时间"同样重要。

  其次,孙子在该篇中力诫"攻城",他认为在所有策略中,"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在讨论攻打城市时,毛也总是强调要谨慎:他特别指出,必须所有条件成熟才能对城市发起攻击,并且指出,这是最后的任务。

  毛泽东的第三条原则: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

  在制定这条原则时,毛在向他的指挥员们明确他对敌军"重心"的判断。"重心"的概念可能是作战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在美国的条令中,重心通常是指"军队可以据以获得行动自由、物质力量或作战意志的特性、能力或地点。"这一概念是被普遍接受的。例如,这在克劳塞维茨的著作中也是重要的一点。

  控制敌人的重心是为了控制敌人。摧毁敌人的重心是为了摧毁敌人将其意志强加于你的能力,而你则可以将你的意志加于敌,这是《孙子兵法》的精髓。认清敌人的重心与认清自己的重心(孙子所谓的"知彼知己")可能是制定作战计划和战役法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是对特定时间和环境的一个主观判断。在中国内战中,毛泽东显然认为国民党的重心是它的军队,而不是他们所控制的地域或城市。

  我认为,虽然重心是《孙子兵法》中心思想和灵魂的一部分,但孙子主要在第六篇《虚实篇》中间接地谈到这一概念。在谈到以有利于己的方式操纵敌人时,孙子认为,"攻其所必救也。"孙子还触及判别敌人重心的问题,即"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要想把毛泽东、孙子和克劳塞维茨的重心观一致起来似乎不太现实。贯穿于《孙子兵法》的重心概念似乎指的是敌人的薄弱之处。但通常重心是指敌军最强之处。关于毛泽东,我认为他关注的是敌方军队的实力,他认为这是敌人力量的关键。克劳塞维茨则从哲学意义上谈重心问题,而并不完全局限于军队的本身。

  在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役作战思想的过程中,是把敌人的薄弱之处当做重心,还是把敌人的强点看作潜在的弱点,这一直令我感到迷惑。例如,在70年代后期,聂荣臻元帅认为苏联的装甲部队是中国在北方前沿防御的潜在焦点。显然,他把苏联的装甲部队看作战役重心,但我不清楚他是把苏联的装甲部队看作敌军弱点还是强点。

  我认为谢国良少将的思想里也存在这种矛盾,他在评述《孙子兵法》时写道:"同时,所打击的敌之薄弱之处,必须是敌人的关键点。"

  毛泽东的第四条原则: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灭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

  在《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篇》中,孙子告诫指挥官要保持自己部队的集中,寻找分散的敌人,一点一点地攻击并消灭小规模的敌人。"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在西方,这一理论是"战争原则"的一条基本原则,即"集中"原则。

  毛泽东的第五条原则: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这一原则的实质来源于《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其中孙子列举了可以预见胜利的5种情况:"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我认为,毛的"不打无把握之仗"和"力求有所准备"是这10条原则中最重要的作战原则。

  历史上,解放军遵照这条原则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一个典型的战例是1962年对印度的作战。如这一原则没有引起重视,则会引起灾难。1949年10月进攻登步和金门等岛屿的失败就是这种情况。实际上,毛认为登步-金门事件是"轻视敌人和仓促行动"的结果。

  毛泽东的第六条原则:发挥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这一原则中与《孙子兵法》中的教诲有明显联系的是"连续作战"。在《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篇》中,孙子教导指挥员对待敌人要"佚而劳之"。毛和孙子所指的思想是,保持作战势头可保持主动。

  毛泽东的第七条原则: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在思考毛的这一原则时我想到了孙子的两条重要教诲:判断敌人何时最脆弱和拥有用不同方式进攻的能力。

  《孙子兵法》第四篇《形篇》中写道:"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显然,毛认为敌人在行军过程中最易受到攻击。

  在第五篇《势篇》中,孙子指出,指挥员必须演变出机动与能力的多种组合,并且能够综合地运用机动与能力以使敌人失衡。"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我自己的看法是,毛在告诫他的指挥员应该"注意"发展进攻能力而不仅仅是注重攻击运动中的敌人时,他所想的实质问题是要求指挥官必须能处理各种情况下的进攻。

  毛泽东的第八条原则: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在这一原则里,毛告诫他的指挥员,除非时机成熟,否则不要试图攻占那些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在制定这一原则时,他吸收了孙子在第二篇《作战篇》中的思想。孙子特别指出,进攻防御坚固的据点会导致消耗战,然后又会导致进攻者能力的削弱和资源的消耗。"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

  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毛反对夺取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呢?显然不是。他的原则是夺取那些可以轻易攻占的据点和城市(他要求"坚决夺取之")。毛的这一原则的关键是夺取这些据点的阶段性。

  毛泽东的第九条原则: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显然,这一原则是建立在毛对内战中解放军后勤状况的客观现实的评价之上。同时,它也没有脱离孙子的思想。

  首先,它强调了孙子在第三篇《谋攻篇》中的思想:"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显然,解放军在当时这么做是有利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使人想起傅作义在北京投降,并且在后来攻占海南岛的战役中使用他的部队。)

  其次,这一原则遵循了孙子在第十一篇《九地篇》中关于"重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的教诲。孙子说:"重地,吾将继其食。"

  毛泽东的第十条原则: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毛的最后一条原则遵循了孙子的两点思想。其一,毛认识到部队适当休息的重要性。《孙子兵法》第十一篇《九地篇》中指出:"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

  同时,毛也注意避免失去对敌人的作战势头。孙子在第六篇《虚实篇》中指出:"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毛的第十条原则指出了这两点的矛盾,我认为毛更重视第二点,不让敌人重组、再补给或休息。正如我们在本文开始时所指出的那样,毛在指出这些原则时其重点是主张进攻,他不想做"宋襄公"。

  三、结论

  总之,我想可以说在毛泽东十大作战原则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孙子兵法》包含的许多思想。

  但是,我也一再指出,毛泽东的原则虽然深深地植根于孙子的教诲,但是却是根据1947年这个特定的时间,当时进行的特定的战争(主要是地面部队作战),以及解放军的客观现实条件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毛泽东的十大作战原则是比较具体的,而《孙子兵法》也许有更广泛的通用性。用同一思路评价今天的解放军也是可行的,今天的解放军早已不是昔日"小米加步枪"的军队。

  但是这也提出了其它一些问题,我希望在这次会上能加以探讨。例如,在当今世界,军事理论家正在探索所谓的"军事革命"和"军事技术革命",《孙子兵法》是否仍然适用?如果适用,在战争的什么层次适用?战略、战役还是战术?换句话说,技术的革命性进步是不是使《孙子兵法》的重要性下降?

  其次,孙子的思想如何应用到现代的技术军种,如海军或空军?《孙子兵法》的历史背景是步兵和骑兵的时代。是否有《海上的孙子兵法》?还是这些理论主要适用于地面部队?

  而且,《孙子兵法》如何适用于谋求高速机动、打高技术应急作战的军队?《孙子兵法》如何应用于"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或"大规模地区冲突"?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如何才能把《孙子兵法》应用于类似维和行动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这些都是我希望能在这次专家聚会上聆听大家讨论的问题。 (姚云竹译)

  相关专题:孙子兵法专题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军事频道推荐
《轻兵器》专区
《环球飞行》专区
《坦克装甲车辆》
诺曼底登陆
台湾军力专题
警用装备展
国防电子展
中英军演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JL9首飞专题
蓝岭访沪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美国X战机计划
国际反恐专题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