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我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启航 首次挑战南极冰盖之巅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0月25日 18:03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10月25日电 (记者 张建松)在热闹的锣鼓声和人们的祝福声中,我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学考察船,25日从上海浦东民生港务公司码头启航奔赴南极。

  此次南极科考有一项最为艰难、也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任务--冰盖考察,将力争到达南极内陆冰盖最高地区“冰穹A”的最高点,为我国今后在南极内陆地区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
站的选址做准备,这将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向南极冰盖之巅发起的冲击。

  据介绍,此次冰盖考察已经是我国的第五次冰盖考察。考察队由12名野外考察队员和1名随队医生组成。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院生担任考察队队长。考察队计划用71天时间,单程行进1300公里左右,到达海拔4083米的冰穹A最高点,为我国下一步在南极内陆建立科学考察站选址进行前期调研。

  冰盖考察队在行进过程中,一项任务是建立中山站-冰穹A考察路线地面导航标识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建立完整的中山站-冰穹A断面雪冰-气候监测系统,为内陆站的后勤支撑和运行方式积累经验,并为建设南极内陆冰盖雪冰-气候野外观测系统的业务化运行奠定基础。

  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中山站-冰穹A断面上进行建站选址、中继站选址工作,分别预选2个,通过系统调查,获取各预选站址的准确位置、年平均温度、冰面形态特征、冰下地形、冰层结构、冰盖运动速率、气象条件、雪层密度剖面、10米钻孔温度、冰盖表面积累速率和冰芯气候环境演化序列等重要的科学参数。

  除了冰盖考察外,我国21次南极考察的主要任务还包括,长城站、中山站夏季考察、越冬考察,南大洋考察等,涉及到的具体科研项目有,近海海洋生态及其生物多样性研究、长城站2005年国际GPS联测、生态环境观测、达尔克冰川动力学监测、地磁观测、气象卫星和臭氧观测、GPS跟踪站和验潮站数据采集、南大洋科学研究、生物资源考察等。此外,还包括对长城站、中山站的补给与维修等后勤保障任务。

  我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共有队员和船员146人,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张占海担任领队兼首席科学家,考察计划历时约150天,预计2005年3月底返回。

  上海成为我国极地考察的国内“大本营”

  经过三年多努力,投资6亿多元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建设项目,目前已经在上海完成了选址、论证、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工程,即将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随着这一重点工程的上马,上海成为我国极地考察的国内“大本营”。

  据介绍,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选址于上海浦东新区五号地区,位于长江口南岸,东南方向就是长江入海口,西侧毗邻沪崇苏大通道。根据国家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的要求,国内基地将建设港口与极地物资管理园区、训练科普园区、科研实验园区和行政生活园区。

  目前,每年远航归来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像一个流浪儿,频繁地更换停泊码头,没有一个固定的“家”。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建设项目的一项重要工程,就是为中国极地考察船建设一座专用码头,同时还将建设一座辅助码头以及一批仓库、堆场、大型房屋设备拼装场地等设施。

  训练科普园区内将在高起点上建设一座极地环境综合训练场馆,模拟极地的低温、冰雪、低气压、极昼、极夜、极光等生态环境,使考察队员接受生理、身体的综合训练,以及进行极地车辆的试验。此外,还计划造一座我国唯一的极地考察专业博物馆,充分展示极地地理模型、动物标本、知识图片、国内外极地考察的历史图片、音像资料等,形成具有特色的极地科学普及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基地。

  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的科研实验园区和行政生活园区建成后,现位于上海浦东金桥的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将搬迁至新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成立15年来,不仅是我国极地考察的科研中心,也是国家极地考察的业务中心。今年8月,国家海洋局在中国极地研究所设立了“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以加强其科研力量。

  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计划于“十一五”建成,与“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长城站、中山站构成南极考察“一船二站一基地”的业务支撑平台。

  我国形成独具特色的极地考察后勤保障体系

  后勤保障在极地考察中作用十分重要,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经过20年不懈努力,目前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后勤保障体系。

  在运输上,我国拥有先进的万吨级破冰船--“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可乘坐128名考察队员,同时运载直升机、运输艇、雪地车、燃料、建材、食品、考察装备等各类物资,每年分别对中山站和长城站补充物资达1000多吨。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后勤保障,因为如果物资得不到及时补充,考察站将面临关闭的危险。

  据“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船长袁绍宏介绍,今年“雪龙号”共装载了28个集装箱,其中包括补给长城站、中山站650吨燃料油、考察站越冬队员一年的食品和生活用品、两个考察站的维修保养设备、中山站的一台风力发电机、各项科学考察设备、内陆冰盖考察队的4辆雪地车和8个雪橇等。此外,还顺路帮韩国的“世宗王”站携带了180多吨钢材、30吨驳船和30吨吊车。为支撑冰盖考察、海冰运输等科考活动,专门从哈尔滨飞龙公司和中国海监总队租借的两架直升飞机也停泊在“雪龙号”的甲板上运到南极。

  “雪龙号”抵达南极大陆地区边缘后,大量物资再通过海、陆、空立体运输到考察站。一般情况下,燃料主要通过在小艇或海冰上铺设油管输送到考察站,大型设备和批量物资通过25吨级小艇或雪地车运送上站,人员和其它物资则由小艇或直升飞机运送。由于南极天气恶劣,大量物资运送到考察站后如何储存也十分讲究,目前我国两个考察站已建有完善的500吨储存低温燃料罐、食品服装仓库、大型综合机械和科考设备库等设施。

  考察队员常年生活在南极的冰天雪地,首先必须保证他们的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然后才能从事科学观察研究。南极站所有的食品都是从国内带过去的,储备周期必须达一年,大米、面粉、肉、蛋、禽类都易保存,最难的是蔬菜和水果的储存,通常主要是带大白菜和苹果,此外还有一些加工过的新鲜蔬菜。蔬菜保障将有较大的改善,考察站上将配置气体保鲜和进行温室栽培。

  长城站、中山站的建筑目前是钢架结构双层涂塑高密度聚脂彩板,房屋建筑在保温、抗风、抗震、防雪、防腐、防火等方面均达到很高水平,室内生活设施齐全,并配有医务室可满足一般性的疾病诊治。南极气候寒冷,极地服装要求有较好的保暖性、透气性、透湿性、抗风性,我国由上海纺织科学院研制成功的极地服装面料,经过实际使用和专家鉴定,获得一致好评。

  南极生态系统脆弱,对环保要求极高,我国严格按照国际公约,在两个考察站都建造了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和固体垃圾焚烧炉,对于不可焚烧的固体垃圾和不可生物降解的垃圾,集中存放统一带回国内处理。我国考察站在建筑、照明、取暖、电热、生活用水等方面都采用了节能系列。

  目前,我国极地考察已经基本实现了考察作业通信手段现代化,站上的通信设施有两套1.6千瓦的单边带发射机和全波段收信机,以及海事卫星终端设备,还建有B站、C站通信设施,不仅可以满足国内通信联络,也可以开展全球范围内的数据传输和电话业务。

  周密部署、精心准备、沉着冷静--我国第5次冰盖考察队队长李院生印象

  认识李院生很多年,他还是不太爱说话。在我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启程前约定时间采访他,正遇上他和两位机械师一起验收厂家送来的订货,虽然是一件小小的气焊机,他们左看右看,检验讨论了半天。

  “现在任何一件小疏漏,都可能造成南极考察大事故。”李院生头也不抬地说。作为一位老科考队员和冰川学家,他的极地经验十分丰富,尤其是冰盖考察。他曾经3次考察南极冰盖并担任我国第二、三次冰盖考察队队长。今年再次担当重任,他总结我国历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的经验,并参照国际上相关国家内陆冰盖考察的野外作业规范,制定了一套严密的野外考察作业和安全规则,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都作了充分的预案,将率领考察队员向冰穹A的最高点发起挑战。

  1998年至1999年,李院生也曾经带领我国第三次冰盖考察队对冰穹A实施了考察,当时创造了人类首次深入南极冰盖1128公里的世界记录,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到达了海拔3900米的冰穹A地区。在此基础上,本次考察将按照每2公里树1根标杆、每10公里树1个明显路线标识物、每50公里设1个高精度GPS观测点继续向南挺进200公里左右,力争到达海拔4083米的冰穹A最高点,建立一个临时观测站。

  尽管我国前四次冰盖考察积累了很多经验,李院生依然十分谨慎。他说:“几年过去了,那些地方有没有变化,谁也说不清。”与前几次冰盖考察相比,这次考察的装备最为齐备,主要后勤技术和支撑设备包括4辆雪地车、8辆大型雪橇、导航和通讯保障设备、安全救生设备和生活保障设备,此外还有许多内陆建站科学资料的调查设备,包括自动气象观测站、冰雷达探测设备、浅冰芯钻探设备和雪冰资料观测设备。每辆雪地车将拖载2个雪橇,组成4列车的内陆车队。为减轻车队在开始阶段的负重,其中一个拖载60桶航空煤油和一个轻舱的车队,将在行进至500公里左右的位置停下,其余3个车队继续前进。

  南极气候恶劣,尤其在冰盖高原,每登高100米,气温就下降1摄氏度,风力也越大。此外,冰盖上还有危险的冰裂缝。在考察过程中,如何预防冰裂缝是安全作业规范的一项重要内容,李院生已制定了严格的安全规范。

  在李院生的办公桌上,记者曾经看到这样两张照片:一张是李院生自己拍的,一名身穿鲜红极地服装的考察队员身边,赫然横亘着一条深不见底的冰裂缝,隐约延伸到天尽头;另一张是他女儿李佳8岁时的作品《南极你好》。李院生说:“将这两张照片摆在案头,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冰盖考察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每一步危险都被国内的亲人和领导担心,因此自己考察时会更加小心谨慎,即使睡梦中都会睁开半只眼睛防范任何一件事故的隐患。”(完)

  新闻资料:冰穹A--南极科考的“兵家必争之地”

  整个南极大陆98%的面积被平均厚度达2450米的冰体覆盖,好像头上戴了一顶大帽子,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冰盖”。冰穹A是南极内陆冰盖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气候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

  从科学考察价值和极地话语权角度来看,南极一共有四个必争之点:极点、冰点、磁点和高点。其中三个点已经被美国、法国、前苏联抢占——美国占据“南极点”,建立了阿蒙森·斯科特站;法国占据“南极磁点”,建立了迪蒙·迪维尔站;前苏联占据“南极冰点”,测到了零下89摄氏度的全球最低气温,建立了东方站;现在,人类在南极仅剩下一个点,即海拔4083米冰穹A最高点,国际上迄今还没有直接从地面进入冰穹A展开过系统的科学考察活动。

  冰穹A地区在冰川、大气、海洋、生物、空间科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由于独特的高原地形特征,冰层水平流动最小,动力过程最为简单,是冰盖动力学观测研究的最理想区域。而且这里的冰盖是原始堆积形成的,冰层中储存着具有全球规模的气候变化信息和大气本底环境信息,是南极冰盖最理想的深冰芯钻取地点。

  冰穹A地区还是南极冷源的中心区,是维持大气环流系统最重要的驱动源之一。科学家们认为,在这一地区最有可能出现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被冰穹A覆盖的山脉,最有可能是南极大陆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形的记录载体,对研究南极大陆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冰穹A地区的高海拔、低风速和干燥、低温、少地震等特点,还使这一地区成为日地关系、天文学观测的理想之地,其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是地球其它任何观测站无法替代的。

  在南极内陆冰盖建立科学考察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学研究的实力。迄今为止,国际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在南极内陆冰盖建立了科学考察站。近年来,向南极内陆地区拓展考察活动已开始成为国际热潮,许多国家正积极规划进一步加强或开始介入南极冰盖考察活动,冰穹A地区已经成为各国进行南极科学考察的“兵家必争之地”,主要南极科考的国家都已明确表现出要抢先在冰穹A建站的态势。

  以德、法为首的欧洲国家将于2006/2007年实施南极冰盖分水岭计划(IDEA),冰穹A是他们的主要目标之一;澳大利亚和欧盟都有近年在冰穹A建立天文观测站的设想;日本也计划在完成冰穹F计划后,奔赴冰穹A钻取深冰芯;美国对冰穹A下覆盖的冰下山脉一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2005/2006年完成南极有关站点更新工作后,将有所行动。(完)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病重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军事频道推荐
《轻兵器》专区
《环球飞行》专区
《坦克装甲车辆》
诺曼底登陆
台湾军力专题
警用装备展
国防电子展
中英军演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JL9首飞专题
蓝岭访沪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美国X战机计划
国际反恐专题
军事答疑平台
悬赏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