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穿军装的戍边队伍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10月11日 09:13 解放军报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本报特约通讯员 郑文法 李凤鸣 本报记者 宋歆

  1954年10月,驻新疆人民解放军10.5万名官兵集体就地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执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拉开了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序幕。

  漫漫50年,峥嵘岁月路。50年来,这支不列入军队编制、不穿军装、不拿军饷、不
要国家和人民负担的戍边队伍,为了西部边疆的繁荣和稳定,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在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周围,在环境恶劣的漫长边境地带,改造自然,守土保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开发史上的奇迹,为共和国母亲奉献上了赤子的一片忠诚。

  司令员遇到的感人故事

  默默奉献是兵团人的品质。

  50年前,面对风沙和旱魔的袭击,面对楼兰、高昌、交河、米兰等古城遗迹废墟,官兵们将作战地图变成生产地图,将战马变成耕马,将炮兵瞄准器变为测量仪,将废炮弹打成坎土曼。畜力不足,军垦官兵就人拉、肩扛,以汗水、血水与肆虐的风沙、旱魔抗争,让片片荒漠变成了希望的绿洲。

  今天,当记者在一片片绿洲采访兵团农牧团场的军垦战士时,已找不到当年战士们居住的“地窝子”,但我们从石河子军垦博物馆的图片上看到了站在“地窝子”门前的战士。他们穿的军装没有衣领,没有口袋。原来,那是为了节省一些军费用以购置开荒用具。当年,为建设新疆,所有兵团将士节衣缩食:一年两套单军装变为一套;一年一套棉军装变为两年一套;衬衣领子去掉了,4个口袋变为2个。每个团、连都要把一半以上的办公费拿出来搞建设,每个战士都奉献一半的津贴用于建设。就是这样,十几万大军,平均每人每年节约90多元投入新疆工农业建设。就是这样,建成了今天的新疆八一钢铁厂、七一棉纺厂、十月拖拉机厂、八一面粉厂等上百个企业。

  现任兵团司令员张庆黎讲了一个让他掉泪的真实故事———

  在新疆、青海交界的阿尔金山区,他遇到兵团36团一对夫妻,他们在山沟里开了一家小旅店。

  “那里条件之差,一般人难以想像。”张庆黎说,“就一排土房子,一口大锅,几张木板床。没有广播电视,喝的水、吃的菜都是托过路司机从山外带来的。那里路很不好走,气候很差,我们去的时候已是4月中旬,还下了一场大雪,雪有近一米厚。就在那种地方,两口子竟然已经生活了25年!”

  “其实男的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他们还不想走。我问为什么,他们说方圆几百公里内没有人烟,过路人必须在这里过夜,他们一走客人就没处落脚了。”张庆黎说,“他们根本赚不了什么钱,却说自己心里很平衡,因为觉得自己为新疆、为国家做了点事。”

  从这些兵团普通职工的身上,人们可以理解无私奉献、默默无闻这些字眼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以后,兵团军事部官兵和广大民兵继承和发扬屯垦戍边的优良传统,积极响应党中央西部大开发和兴边富民的号召,在屯垦戍边事业中当先锋、打头阵。他们先后成建制组织民兵参加了南、北疆铁路,乌奎高速公路和正在修建的青藏铁路建设。广大官兵积极参加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生态环境建设,营造了数万亩“国防林”和“民兵林”。

  昔日的亘古荒原,已被麦海覆盖;历史的凄凉悲怆,早已为辉煌壮美取代。50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拼搏奉献精神,在新疆建设了一批横穿高山、戈壁、沙漠的铁路、公路,建成像石河子、奎屯、阿拉尔和五家渠这样的一大批军垦新城镇。昔日被外国专家认定为“植棉禁区”的北疆玛纳斯河流域,今天银花遍地,成为我国棉花的生产基地。历史上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里木盆地边缘,如今成了稻谷飘香鱼满舱的“塞外江南”。在中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边缘,兵团人建起了49个农牧团场,形成两个巨大的绿色包围圈,锁住了肆虐成性的两大沙漠。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创造了人进沙退奇迹的150团,目前已向沙漠腹地推进了60多公里。

  “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仅是新疆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且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巩固边防和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力量。250万兵团人以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在祖国的大西北为共和国筑起了一条绿色的长城。

  一首沁人心脾的新疆民歌《草原之夜》,唱醉了当代多少人!歌里“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唱的就是农四师64团所在地。可克达拉位于新疆西部伊犁边境地区。现在的64团由包括汉、维吾尔、哈萨克等20多个民族的8000多名职工组成。

  兵团人始终把搞好民族团结放在首位。20世纪60年代,湖南支边青年宋乱气为抢救一名哈萨克儿童献出了年仅24岁的生命。90年代,64团维吾尔族民兵阿不拉海提·卡斯木奋勇抢救13名落水教师的感人故事又在各族人民心中传唱。19连哈萨克族牧工吐尔逊远离连队驻地,家里用不上电。连队的汉族干部捐款1000多元,其他各族职工捐献20棵树,专门为他一家通上了电。8连汉族职工金余生住房陈旧、多处漏雨,维吾尔族职工亚力·买买提把金余生一家请到自己家里吃住,并帮他修好房子。在农四师67团,护林员张师傅的邻居是哈萨克族职工,但他们两家的孩子互称另一家的女主人为“妈妈”,孩子饿了可以到另一家的锅里找饭吃。

  兵团人武系统官兵更是争做维护民族团结的模范。兵团军事部在广大民兵队伍中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团结教育,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为各族人民办好事、实事。军事部机关和所属人武部广泛开展了“一人一户”、“一部一校”扶贫帮困和支教助学活动,与农场的18所民族中小学校结成帮扶对子,在为学校和贫困学生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与学校一起在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国防知识教育,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称赞。去年,伽师—巴楚、昭苏先后发生强烈地震,兵团军事部迅速指挥农三师、农四师人武部组织1000多名民兵奔赴灾区,抢救伤员200余人,帮助灾民春播2500亩。今年,农六师八一水库突发洪水,兵团军事部及农六师人武部官兵带领民兵应急分队冲锋在前,连续三天三夜奋战在冰坝孤岛上,保护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被称作“有生命的界碑”

  新疆与8个国家和地区为邻,边境线长达6700多公里。边防哨卡的身后,就屯驻着兵团的连队。兵团在2000余公里边境沿线建起58个边防团场,50多万人默默地屯垦戍边。这里,兵团人被称作“有生命的界碑”。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从巴尔鲁克山下到塔里木河两岸,有多少默默奉献的兵团人,他们奔着军旗来,伴着军歌去。活着,血液中有烽火的摇曳;逝去,灵魂中有马蹄的撞响。

  冰封雪裹的汗腾格里山下,山口与波马草原相接的界河边,矗立着一块麻石雕凿而成的碑石。这块立于清朝光绪年间的碑石,就是雄踞新疆万里边关数百座界碑之首的一号界碑。1965年,一个叫罗光全的复转军人,带领7名民兵在距界碑不远处安营扎寨,建立起民兵哨所,一干就是15年。巡逻走过多少路,没有人能记得清了,8位民兵中有6人都落下了程度不同的关节炎,每年的暮春、早秋,都不得不穿着棉裤。有一年冬天,罗光全带着民兵谭培生、龙福基外出巡逻,积雪深得能抵住马的肚皮,行不多远已人马皆疲。返回时,天快黑了,这时,狂风骤起,雪团打得他们睁不开眼,天地之间浑浊一片。他们三人拉着马,在风雪中拼搏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接应的同志在一处雪窝里找到他们时,他们已被冻成了冰人。

  北屯为农十师师部驻地,是蚊虫王国。这里有一种叫“小咬”的昆虫,不仅能咬死鸡、兔,连天上飞的乌鸦也会被咬得一头栽下来。邻国的边防军士兵被咬得受不了,哨卡后撤了好几十公里。而兵团的团场职工,同边防战士一起终年在这里站岗、放哨、巡逻、垦荒、种植、放牧,绝不后退一步。

  如今,兵团边境一线农牧团场职工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新一代边防民兵搬进了崭新的保温哨楼,乘上了巡逻车,用上了卫星电话。兵团民兵应急分队用上了运兵车、野战炊事车,结束了徒步行军、背柴扛锅和挖灶做饭的历史。兵团民兵应急分队和边境民兵护边分队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也大大提高。1990年4月,农三师230多名民兵配合公安、武警出色完成了重大维稳任务,受到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的表彰。2001年1月,和田墨玉县发生持枪劫持人质事件,农十四师立即组织125名民兵紧急出动,协助公安、武警设卡堵截、围捕暴徒,出色完成了任务,再次显示了民兵应急分队的战斗力……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国青闯入亚青赛决赛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中国高官参加七国会议
海军音乐剧《赤道雨》
你最喜爱大学校徽评选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军事频道推荐
《轻兵器》专区
《环球飞行》专区
《坦克装甲车辆》
诺曼底登陆
台湾军力专题
警用装备展
国防电子展
中英军演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JL9首飞专题
蓝岭访沪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美国X战机计划
国际反恐专题
军事答疑平台
悬赏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