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李应红教授:让战鹰飞得更高更远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10月08日 19:21 光明日报

  王晔 任培林 本报记者 张金玉

  “求实杰出青年使用工程奖”和一等功获得者,空军级专家、博士生导师,空军“重大贡献”百万元重奖获得者……如果一个人从这一串荣誉中任得其一,已经足以使他光彩照人。然而这一串荣誉却结结实实戴在一位年轻的学者头上,让他的前辈们欣慰、同辈们仰慕、后生们追崇……刚步入不惑之年的李应红,

  是我军自己培养

  起来的科技工作者。他长期从事我军航空发动机理论研究,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中,获得的国家级、军队级科技成果奖比他获得的荣誉更让人叹慕不已。

  到“绿色方阵”放飞青春梦想

  1978年刚刚恢复高考,年仅15岁的李应红第一次远离家门,到70公里之外的县城参加考试,考试分数竟一举跃过了全国重点大学的招生分数线。

  然而,自幼聪颖的李应红却对绿色的军营有着独特的美好憧憬。

  “上军校,在绿色方阵中去放飞自己的梦想。”他毫不犹豫地在报考第一志愿上填了军校。那一晚,当他收到空军工程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后,兴奋得难以入眠。

  大学校园里,学子们未来之梦色彩斑斓,而李应红却对“寂寞的科研”情有独钟。1981年暑假,学院组织大家到南空某机场实习。他看到许多飞机发动机故障检查,使用的都是老旧仪器设备,“诊断”起来费时费力,便暗下决心,要用前沿的知识解决这一难题。

  一回到学院,他在同学中第一个参加了系里组织的故障诊断研究,这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研究领域。课余时间,他跑到20公里外学习新兴的模糊数学和离散数学;节假日,他又走南闯北到处拜访专家学者。他很快提出了将模糊数学理论用于故障诊断的想法。经过近半年的探索实践,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他研制出我国第一个用模糊数学进行机械故障诊断的案例系统,并和老师一道在国内发表了第一篇模糊数学故障诊断的论文。对此,科学巨匠钱学森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之为模糊数学在应用中有重大影响的成果之一。

  毕业分配,李应红心甘情愿地留校拿起教鞭。他满腔热情投入教学工作,很快就独立上课,并被学院评为十佳青年教员。在教学科研的道路上,他始终面向部队需要,紧紧追踪科技最前沿,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成果10多项,29岁晋升副教授,33岁晋升教授,35岁当上博士生导师。

  在“寂静战场”抢占有利地形

  20世纪90年代初,我军引进的新一代战机开始装备部队。而在新机的研究领域,一切都要从头起步。李应红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某型飞机引进不久,他就带领教员在没有图纸、缺少资料,只有一台废旧发动机的情况下开始了该型发动机的试车系统的研制。从挂架设计、电器系统改造到测试系统研制,逐项攻克难关,对发动机滑油、燃油、电气、补氧各系统上千个部件逐一进行了认真的检测。没有设备、经费不足,他就带领教员因陋就简自己动手制作,并四处托熟人、找同学“化缘”,与有关单位开展互换技术的协作。那些天,李应红没有上下班,没有节假日,常常是出了家门就进实验室,进了实验室就忘了家门。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用了半年时间和很少的经费,李应红带领同事们在国内率先改建起了某新机发动机试车台,创造了国内试车台建设从未有过的高速度,并使一台被淘汰的发动机担起试验重任。这一设备,不仅为我军新机装备的教学、使用和维护提供了先进可靠的实验手段,而且为后来进行的某型新机发动机性能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1998年,李应红带着教授们争取到了该型飞机改装地面压力加油系统的任务。他亲自担任组长,带领一批精兵强将,经过一年多的艰苦研制,成功地研制出一套应用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在国内首次采用数字式智能控制器,并研制出某型地面压力加油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某型飞机的快速出动能力。该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赴“未知领域”接受严峻挑战

  针对空军引进和国产航空装备在使用、维修及新装备研制中存在的问题,李应红致力于飞机发动机作战适用性与监控诊断技术研究及改装研制,成为解决飞机发动机的“哮喘病”、“短寿命”、“高原病”和“健康监控诊断”等适用性问题的著名专家。

  某型战鹰发动机的失速喘振,曾导致几十次飞行事故征候,大批飞机数次停飞检查,几十台发动机返修。该问题成了该机部队指战员的“心病”。李应红带领大家经过数年的潜心研究,提出了检测失速征兆的新方法,发明了新技术,研制了新系统,彻底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飞机发动机寿命短是制约空军战斗力的重大难题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末,李应红就开始从事某两型发动机的延寿研究工作。他多次组织了长期试验,研究制定了降负荷使用的技术措施,并提出了使用寿命综合决策法,首次在国内进行了发动机经济寿命分析,将发动机寿命提高了一倍,不仅节约了数亿元的装备购置经费,更重要的是保证了部队飞行训练任务的完成,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上世纪90年代末,他又承担了“4种型号涡桨发动机翻修日历寿命研究”的任务,提出了日历寿命使用类比决断法,将4种型号涡桨发动机的首翻和翻修间隔日历寿命也分别延长一倍,累计为空军节约装备大修费10多亿元。

  这又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国外资料明文规定:禁止在2500米以上使用发动机。进一步了解到的国外情况更是令人震惊:国外专家曾模拟3000米高度做过发动机启动实验,两台发动机都因超温发生了爆炸,一位专家还为此丢掉了一只耳朵。国内一些专家也认为:我国近几年内,解决高海拔地区战机启动问题几乎不可能。

  李应红冒着生命危险在“生命禁区”试验,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他们成功了,打破了一个个极限,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创造了一个个科研试验的纪录,托举战鹰翱翔祖国蓝天。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军事答疑平台
悬赏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