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军报推出专版:为军队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09月29日 07:37 解放军报

  舰炮发威 王松岐摄海军装备研究院——打造科研“舰队”

  本报特约通讯员 张文新

  深秋,某海域,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海上演练正在进行。虽然没有炮火硝烟,但“红”、“蓝”双方完全按照实兵、实装、实战要求开展对抗训练。单舰对抗、舰机对抗、编
队对抗、系统对抗……演练结束后,海军装备研究院的专家们,很快将一份关于交战双方作战能力对比的研究报告摆上了海军首长的案头。这份报告对决策海军未来武器装备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依据。

  海军装备研究院被誉为中国现代海军发展的科研“舰队”,历经20多年的发展,海军装备研究院在装备建设全系统、全过程、全寿命科研支持以及高层次、大系统、综合性宏观研究领域显示出强大优势,他们先后完成6000余项科研任务,其中250余项重大成果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研究院聚集了一支深谙未来战场武器装备发展需求、具备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专家群体,他们担纲建起了10个全军特有学科、13个全军优势学科和10多个全军、海军技术基础研究机构。

  博士生导师范晓虹主持开发的某新型战舰作战指挥软件,大大提升了海军舰艇远程作战能力;舰船仿真专家汪玉主持的多项舰船仿真课题,为海军舰船装备发展提供了仿真平台;火炮专家邱志明主持的50多项舰炮武器系统的论证与工程研究,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

  研究院十分注重鼓励青年科技干部立足部队需求进行原创性技术发明。《舰船某装置研制与实船应用研究》是青年高级工程师马骋的科研成果,他大胆突破舰船某装置百余年来的传统设计,首次在舰船某部件上做了一个小“手术”,大大提高了舰船作战和训练的综合效能,取得了重大军事、经济效益。该成果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维计算机辅助论证系统”是青年高级工程师李炜在舰船论证研究手段上的一个突破,他带领课题组突破了三维立体运动图形在微机绘制上的技术难点,创造性地在普通微机上开发出三维和二维动态图形软件,为舰船型号研究和方案论证的形象演示提供了直观便捷的平台,使舰船论证研究手段实现了一次飞跃……

  目前,研究院正按照“精兵、合成、高效”的要求,对科研力量和资源进行整合,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对研究领域进行拓展,他们决心把海军装备研究院打造成为一流的海军科研“舰队”。装甲兵某研究所——走南闯北砺铁甲

  张丽娟

  金秋时节,某海域,风高浪大。某型两栖坦克试验正在进行。随着总指挥一声令下,一辆辆战车冲下登陆舰艇,犹如蛟龙出海,直扑登陆地域。笔者在现场看到,在一种新研发的自动化指挥系统调度下,数十辆战车不断变化进攻战斗队形,分梯次发起冲击,所有战车之间通信畅通、协调连贯,充分展示了机械化与信息化技术联姻带来的巨大威力。现场观摩的专家认为,该型战车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军装甲装备快速反应能力跨上了新台阶。

  担负这项试验任务的是装甲兵某研究所,它是我军装甲兵惟一一所综合性科研机构,承担着各种新型战车的试验任务,每一种新型战车装备部队前都要由他们在奇寒、奇热、奇高、奇险的路况上进行定型试验。为了打造一流战车,这支走南闯北的科研试验队伍驾驶着战车,登世界屋脊、闯荒漠戈壁、斗滔天巨浪,立下赫赫战功。

  据该所所长杨作成介绍,从夺取敌军坦克组建第一支坦克大队,到成为今天我军地面作战的重要突击力量;从单纯使用外国装备,到全面构建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装备科研体系,我军装甲兵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走过了50多年的风雨历程。目前,已基本上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装甲兵武器装备体系,并发展了几十种配套车辆。装甲部队已经能够适应不同战场、不同地域的需要,既可以行驶在高山平原,也可以踏波越海。装甲装备信息化建设也初见成效,使我军装甲兵综合作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并且,装甲战车家族已经形成系列化,除了各型主战坦克之外,还不断增添新的成员。如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为“陆战之王”带来新的腾飞。经过多年攻关,新型主战坦克及配套装备的战技术性能得到全面提高,火力、机动力和防护能力得到加强,更加适合于现代条件下的作战。空军装备研究院———为空战场提供支撑

  刘转林 张燕燕

  深秋的一天,成双机编队的某型轰炸机群经过长途飞行,悄然飞临海雾弥漫的某海域上空。随着空中带队长机一声“发射”的命令,8架战鹰利用刚刚加装的机载导航设备准确瞄准目标,它们的翼下分别蹿出两条“火龙”,直扑“敌”舰船。随即,另外10个突击小组紧急跃升,躲过“敌”雷达,迅速将炸弹准确地倾泻在“敌”阵地上。

  胜利完成任务的机组人员一走下飞机,就激动地握住空军装备研究院该课题组5名科研人员的手说:“是你们研制的设备为我们的战鹰擦亮了眼睛。”

  空军装备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以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空军战斗力的生成和提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刘峰,着眼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飞行员的救生问题,首次提出建立集组织机构和弹射救生体系、生存求救、搜索营救装备为一体的我国航空救生体系的建议。由他主持完成的“某型飞机高原救生装备”刚刚通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评审,该成果解决了长期制约我某型飞机进行高原作战训练的一个难题。

  茫茫戈壁,科研保障小分队随部队一起正在参加演习。突然,导弹发射装置出现无法对接的问题。某研究所张策副所长带领3名科研人员,对每个零部件进行检查,对每条线路进行检测,终于在正式发射前排除了故障。能不能研制一种省事、省时的检测设备来代替人工操作呢?该所科研人员通过多方论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研制成功某型地空导弹电子智能检测平台,使原来要用几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检测,现在只需要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该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了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在课题立项时,院所领导带领科研人员先下部队调研,了解一线部队的急需产品、遇到的难题和影响战斗力的“瓶颈”问题,根据部队对武器装备的改进要求及时进行调整,使科研项目研制成功后能够及时在部队运用。近年来,该院先后组织了200多批、3000多人次赴部队一线调研,开题立项近1000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近200项,大部分科研成果直接在部队推广使用,科研成果转化率超过90%。该院在科研成果交付部队后,还建立了“服务热线”,组建了“应急分队”,及时解决部队在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总参工程兵某设计研究所———设计一流人防工程

  屈永义 张涛

  总参工程兵某设计研究所的一代代科技人员用智慧和汗水描绘了共和国地下长城的宏伟蓝图。

  1952年,研究所建立后,科技人员为了获得精确的数据,背起图板、揣上图纸,钻深山、涉冰河、住工棚、蹲坑道,深入到工程一线勘察测量。在修建我国第一条水下战备公路隧道工程中,这个所30余名科技人员用智慧和心血攻克了塌方、漏水、排风等技术难题,顺利完成全部施工设计。该工程整体防水设计优于外国的海底隧道。该隧道的建成,在我国水下工程建设史上竖起了一座丰碑。

  进入新时期,新一代防护工程建设者攀登了一个又一个高峰。该所共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200余项,优秀工程设计奖120多项。2002年,由王安宝博士领衔研制的结构抗爆设计计算方法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刘宜平博士主持完成的防护设备防护新技术,获军队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2004年,杨科之博士主持完成的人防工程防护新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所利用技术、人才优势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该所建设和发展增添了活力。他们先后完成数千项大中型民用建筑设计、地下建筑设计、建筑规划设计以及工程可行性论证等项目。工程设计项目遍布全国各地,参加完成了10个城市的地铁人防工程系统设计,还先后承担了5个国家和地区重大工程建设的设计任务,赢得了国内外用户的一致赞誉。

  浓墨重彩铸丰碑,一路高歌向未来。工程兵某设计研究所的广大科技人员,正以百倍的信心和努力为我国国防人防工程建设谱写新的篇章。总装防化研究院———铸盾降魔卫和平

  叶国盛 张志伟

  国庆节前夕,笔者来到在世界军事化学界享有“金牌实验室”誉称的总装防化研究院某研究室大楼,只见楼内实验室里到处闪动着科研人员忙碌的身影。这里正在进行国际化学裁军POCW第15次正式水平考试前的准备工作。科研人员正全力准备,决心以优异的成绩向国庆55周年献礼。

  防化研究院化学分析实验室,对外称“中国分析化学实验室”。该室从1990年以来,已连续16次代表国家、军队参加了67个国家级或军方实验室开展的“国际联试”,并屡创佳绩。

  总装防化研究院,是一支充满着神秘色彩的特种科研部队。50年来,一代又一代防化科技人员辛勤耕耘,构建起独具我军特色的防化科研体系,建立了完善配套的科研基础设施,锻造了大批高层次防化科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防化装备科技成果。

  从建院初期以化学防护装备的仿制、引进器材和药剂等单一科研模式为主,到我军第一台防化装备面世,到一批骨干防护装备先后完成设计定型和装备部队,到单兵防护等一批重点项目取得重大突破,防化科研实现了一次次飞跃。防化研究院陆续建成了全军环境研究中心、防化装备定型评价中心、国际禁化武组织指定核查实验室、全国人防工程防化研究实验中心等一批系统配套、设备先进的专业实验室。形成了以专家为龙头,数百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数百名硕士、博士、博士后为技术骨干的高层次防化科技人才梯队。

  50年来,防化研究院共研制出军用和民用核、化、生防护装备及特种装备360余种,700多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和军队级奖励。防化研究院已发展成为科研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具有防化技术装备研发能力、集核化防护于一体的我军综合性高级科研机构,成为我军防化装备发展论证、应用研究和型号研制、试验评价、保障研究的综合性应用科研基地。第二炮兵工程设计研究所——绘制阵地蓝图

  常敬 邹亦璐

  在第二炮兵工程设计研究所各研究室内,一片忙碌景象。一排电脑屏幕闪烁,工程师们轻点鼠标,全神贯注地在电脑上绘制设计图纸。会议室里,某工程项目的评审会正在进行,项目负责人认真汇报设计思路,所长李贵祥、政委陈义胜和技术专家们时而蹙眉深思,时而提问质询,气氛严肃而热烈。

  第二炮兵工程设计研究所,是战略导弹部队的一个特殊群体,肩负着国防工程勘察、设计和研究任务。自20世纪70年代组建以来,已由最初的几个单一专业,发展成为技术力量雄厚、高科技人才云集、几十个专业门类的设计科研领军群体。他们的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漠戈壁、崇山峻岭,第二炮兵的每一幅战场画卷都浸透着他们的心血。他们的数百项设计科研成果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和优秀设计奖,为战略导弹部队战斗力的生成和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二炮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对作战阵地的科技含量、综合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该所积极适应形势发展,围绕创造一流业绩、设计一流阵地,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紧贴实战要求,坚持把工程科研摆在突出位置。他们紧紧追踪当今科技发展前沿,积极探索,按照“理论上创新、工艺上完善、技术上扩展、材料上选优”的要求,广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对阵地进行全面的设计优化与革新,使工程的科技含量大幅提升。他们突出质量、效益、速度重点,坚持科研先导,运用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进行严格的设计及科研成果质量管理,实现了由经验型管理向法制型管理的根本转变。他们不断强化创新意识、精品意识,成立了以所长为组长的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研究国内外工程建设的新方法、新经验,积极参加军地同行业优秀设计方案竞赛,大胆借鉴和吸收运用高新科技成果,使勘察设计质量和水平实现了新突破、新跨越。

  近年来,这个所的勘察设计和科研项目成倍增长,任务十分繁重。广大科技干部以超常的创新能力,以科学的态度加苦战的精神奋战在勘察设计一线,完成勘察设计项目300多项,完成设计图纸3万余张。先后获军队优秀设计奖6项,军队优质工程奖5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9项,科研成果转化率达到100%。阵地的作战适应能力、综合防护能力和整体配套能力显著提高,用智慧和汗水设计出一座座捍卫祖国安全的钢铁盾牌。炮兵防空兵装备技术研究所——“战争之神”添新翼

  李海鹰 本报特约通讯员 刘国栋

  国庆节前夕,笔者在某炮兵试验场观看了我国自行开发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某新型大口径自行加榴炮的发射试验。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武器系统高速运转:弹药车自动补给弹药,炮手利用火控电气系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射击准备、瞄准、发射等一系列战斗动作,弹群准确命中目标。接着,又干净利落地完成了包括机动射击试验、固定阵地射击试验和直瞄射击试验等多种条件下的技术战术动作。前来参加鉴定的一位炮兵专家情不自禁地说:“这套武器系统可与当今世界上先进的同类型自行加榴炮相媲美。”

  当今,炮兵、防空兵武器装备已经涵盖了陆军压制火炮、反坦克炮、防空高炮、地地战术导弹、反坦克导弹、防空导弹、炮兵雷达等10大类70多个领域。炮兵、防空兵武器装备系统结构日趋完善,精确制导武器发展迅猛。在新军事技术变革推动下,我军炮兵、防空兵的武器装备的射程、精度、威力等战术技术性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综合作战效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炮兵、防空兵装备技术研究所,担负着我军炮兵、防空兵武器装备的开发重任,该所针对部队作战训练需求和打赢未来战争的需要,不断创新论证理论,改进论证方法,完善论证手段,强化评价体系,进一步推进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材料在武器装备中的应用,不仅综合论证能力显著提高,也为完善装备发展的论证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提高我军炮兵、防空兵部队整体作战能力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先后参与完成了地地战术导弹、压制炮兵武器系统、防空导弹武器系统、防空高炮武器系统等一大批国家、军队重点装备的论证、研制工作。在全军率先开展的情报指挥系统、射击指挥系统等装备的论证、研制工作,将情报、通信、指挥等功能融为一体,改变了我军炮兵指挥作业长期靠手工绘图、人工作业、口报话传的状况,促进了我军炮兵作战指挥的历史性变革。(解放军报2004年09月29日第10版)“神剑”待发 江边摄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军事答疑平台
悬赏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