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工业:从造船大国走向造船强国 | |
---|---|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09月22日 10:41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9月22日电题:中国船舶工业:从造船大国走向造船强国 新华社记者王宇、张毅 中国造船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曾经创造了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史篇。但到近代,中国的造船业满目疮痍,奄奄一息,到全国解放前夕,船厂不过二十几家,从业人员不到 新中国成立后的55年创造了辉煌。我国从年产只有几万吨船的能力,发展到今年将超过800万吨产量,2005年将达到1000万吨产量,并出口到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九年位居世界第三。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主要以易货方式出口少量船舶。从1952年到1978年,27年间共出口船舶16万载重吨。1977年12月,党中央作出了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战略决策。从此,中国船舶工业开始了进军国际市场的新征程,成为世界造船业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中国船舶工业进入国际市场,走过了一条艰辛之路,从不熟悉国际市场、不了解国际造船标准,到今天按国际惯例接船、按国际规范造船、按世界水平交船,广大造船人付出了巨大努力,其间还经历了国际船舶市场萧条、亚洲金融危机等诸多冲击和考验。 我国船舶工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从1980年的年产20万吨列世界第17位,逐步发展到1995年造船产量首次超过德国,占到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的5%,成为仅次于日本、韩国的世界第三造船国家。 我国船舶出口量快速增加,截至目前,出口船舶占我国造船总量的70%以上,已出口到包括美、英、德、日、法等发达国家在内的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半以上出口到欧洲。 中国船舶工业进军国际市场走的是“引进-出口-提高-再出口”之路,走出了一条投资省、见效快的自强振兴之路。改革开放后,陆续从国外引进了50多项船舶及船用设备设计建造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消化吸收,并不断创新,自主研发和建造能力显著增强,在散货船、油船等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并培育出“中国江南”“中国沪东”“中国大连”等品牌船型。现在中国船舶工业已能建造符合各大船级社的国际标准,在全球海域航行的各类船舶。 面对世纪之交的战略格局,我国船舶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增长速度居于世界各国之冠。2003年全国造船完工量641万载重吨,占世界份额的11.8%,一举突破了中国造船业近10年来占世界市场份额5%到7%的徘徊局面,超过了整个欧洲国家造船产量的总和。 “预计今年造船完工量将突破800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将达到15%。2005年造船完工量将超过1000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将达到18%以上。”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有关人士预测。 科技创新推动了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液化天然气船(LNG)、超大型油轮(VLCC)、客滚船、大型集装箱船等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成功开发,拓展了新的市场领域,扩大了国际市场份额;造船效率大幅提高,部分船舶建造周期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国际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 从造船大国到造船强国,凝聚着数十万造船人再创辉煌的雄心壮志,更孕育着世界造船古国的再度复兴。放眼未来,中国船舶工业乘风破浪,扬帆远行,世界造船格局必将因中国造船业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中国船舶工业也必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