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时事评论:“九·一八”——我们如何不忘国耻?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09月18日 21:46 南方都市报

  社论

  昨天,甲午中日海战已经过去了110年,曾经飘扬着龙旗的军舰寂寂地沉没于黄海大东沟下,一代海军的梦想随之灰飞烟灭。而今天,则是“9·18事变”73周年纪念日,全国上百个城市将同时拉响警报,以示警钟常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相比此前只有沈阳、南京等个别城市举行拉响警报的活动,这次参与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以及隆重程度实属空前。在
这样的历史时刻,面对两个世纪以来被邻国欺辱的国耻,我们当纪念什么?反思什么?

  无疑,时光远去,但记忆难灭,这国耻最直接、最激烈的刺激,首先来自事件本身。甲午一役,清政府以世界第四、亚洲第一的海军实力居然败给了“东洋小国”,最终不得不签订和约、割地赔款,举国一片哗然,也一片大恸。1931年,日本再次挑动事变,拉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东三省沦陷,在此后的15年内,中国大片的土地被占领,民众大量被杀戮,民族处于亡国灭种之紧要关头。中国人习惯说“八年抗战”,实际上从“9·18事变”起,中国的抗战应该为15年。

  然则事件只是结果,纪念国耻,还需在历史的因果链条上反思。大东沟一战,装备似乎略胜一筹的北洋舰队,却以0:5的比分大败,根由其实已深种在当年海军军款化为西太后寿款、举国物力只是用来奉一己私欲的时候,因此海战即便一时可以侥幸得胜,最多也只是暂续满清之命,于整个时局并无根本之助。“9·18事变”又何尝不是如此?当哀怨而愤怒的歌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响起,南京国民政府在“一个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的法西斯专制之下,选择的是独裁者的个人利益,牺牲的却是国家与民族的根本。民意算什么?在一纸“坚决不抵抗”的命令下只能被强奸。如果说海战之败、“9·18事变”之痛是国耻,耻辱的深处,其实还应有“人必自辱然后人辱之”的教训。

  时间会冲淡许多东西,但难以冲淡耻辱,除非耻被雪,辱得报。于是73年过去了,110年也过去了,“9·18事变”和甲午惨败,作为国耻的象征性符号,至今还沉重地压在国人的心头。这与日本政府始终不能正视历史、承认历史有关,但也跟自近代以来,国耻而往,在中日的现代化竞争之中,中国人迟迟未能扬眉吐气有关。

  海战与事变,本质上当然是日本的故意挑衅与蓄意侵略,但跳脱一时一事,其实也不妨在形式上视为东亚两强的竞争与冲突。战败、割地、赔款、沦陷、被屠杀、流离失所……中国处于下风的点点滴滴无疑都是我们今天不能忘怀的痛苦与耻辱。所以,纪念国耻,还应当在历史的更深处反思两国几乎同时开始而路径迥异的现(近)代化成败。

  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举国上下从科学技术、军事思想、社会结构乃至国家制度上都积极地向西方学习,全民的现代化意识浓烈而取向清晰。而无论是清朝廷,还是北洋政府,抑或是南京政府,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缓慢而乏力,始终在边缘地带游离,浅尝辄止,迟迟不能触及决定国力根本的制度改造,以致徒然有洋务运动,有新式军队,但政府能力捉襟见肘,令亲历者痛,令观史者悲。

  如今,国际格局斗转星移,中国的状态也今非昔比,日本与中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但在政治经济、地区影响、资源利用等众多方面仍然无可避免要成为竞争对手。这些竞争所体现的,或者应该说所凭借的,依然是两国现代化程度之下的国力较量。因此,我们时刻铭记曾经败于对手的耻辱,这耻辱背后的历史逻辑,并非为了非理性地宣泄仇日的情绪,而是要让自己知耻后勇,牢记方向,有所作为。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军事答疑平台
悬赏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