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海贤:国耻与荣耀 试论甲午之役与郑和七航 | ||||||||||||||||||||||||||||||||||||||||||||||||||||||||||||||||||||||||||||||||||||||||||||||||||||||||||||||||||||||||||||||||||||||||||||||||||||||||||||||||||||||||||||||||||||||||||||||||||||||||||||||||||||||||||||||||||||||||||||||||||||||||||||||||||||||||||||||||||||||||||||||||||||||||||||||||||||||||||||||||||||||||
---|---|---|---|---|---|---|---|---|---|---|---|---|---|---|---|---|---|---|---|---|---|---|---|---|---|---|---|---|---|---|---|---|---|---|---|---|---|---|---|---|---|---|---|---|---|---|---|---|---|---|---|---|---|---|---|---|---|---|---|---|---|---|---|---|---|---|---|---|---|---|---|---|---|---|---|---|---|---|---|---|---|---|---|---|---|---|---|---|---|---|---|---|---|---|---|---|---|---|---|---|---|---|---|---|---|---|---|---|---|---|---|---|---|---|---|---|---|---|---|---|---|---|---|---|---|---|---|---|---|---|---|---|---|---|---|---|---|---|---|---|---|---|---|---|---|---|---|---|---|---|---|---|---|---|---|---|---|---|---|---|---|---|---|---|---|---|---|---|---|---|---|---|---|---|---|---|---|---|---|---|---|---|---|---|---|---|---|---|---|---|---|---|---|---|---|---|---|---|---|---|---|---|---|---|---|---|---|---|---|---|---|---|---|---|---|---|---|---|---|---|---|---|---|---|---|---|---|---|---|---|---|---|---|---|---|---|---|---|---|---|---|---|---|---|---|---|---|---|---|---|---|---|---|---|---|---|---|---|---|---|---|---|---|---|---|---|---|---|---|---|---|---|---|---|---|---|---|---|---|---|---|---|---|---|---|---|---|---|---|---|---|---|---|---|---|---|---|---|---|---|---|---|---|---|---|---|---|---|---|---|---|---|---|---|---|---|---|---|---|---|---|---|---|---|---|---|---|---|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09月17日 21:50 舰船知识网络版 | ||||||||||||||||||||||||||||||||||||||||||||||||||||||||||||||||||||||||||||||||||||||||||||||||||||||||||||||||||||||||||||||||||||||||||||||||||||||||||||||||||||||||||||||||||||||||||||||||||||||||||||||||||||||||||||||||||||||||||||||||||||||||||||||||||||||||||||||||||||||||||||||||||||||||||||||||||||||||||||||||||||||||
中华战略学会研究员 罗海贤 提 要 自历史长河而言,具有亘古不变之定性。亦有成败之变性,何以同在神州中原,前有郑和七航耀威海上之壮举,又为何后有甲午之役辱国丧权? 细思所以,常能觅出今后努力方向,本文由是而作。 一、甲午战争丧权辱国,记取教训,发奋图强、建立中华强国。 二、七下西洋国威远扬,学习郑和精神,发展海洋、促进世界和平。 本文拟就以下各章探讨:
第一章 导 论 「将士纪念碑」的启示: 在青岛战争博物馆的系统参观中,印象最深的是「将士纪念碑」,碑前有大型锚为标示。1880年冬,初建北洋十三艘,然后将北有洋二十五舰分别介绍有-中军、后军、左翼、右翼,且有北洋海军将士名录(600人)。 又有左宗棠题「丁帅精神,万古流芳」。 其中最引起我注意的,不是石碑上的名录,而是精简概括甲午之役的说明,兹录之以见要: 「中国初无海军,英国凭船坚炮利之用,发动鸦片战争,我水师船械之窳劣,至是毕见。林则徐倡师夷长技,魏源编撰《海国图志》,咸建言创设海军,卒不得行。曾国藩、左宗棠始奏准建厂造船,为海军基础。沈葆桢主持福州船政;李鸿章经营忠洋海防,均黾勉从事,成效可观。1880年冬,北洋海军初建,仅舰船十三艘。1888年10月3日,清廷批准『北洋海军章程』经制乃定,编为中军、左翼、右翼、后军四队,共大小舰艇二十五艘,计三万六千余吨,其实力居于东亚首位,世界第八。而清廷只求苟安,不图进取,从此停购船械,反使日本后来居上,故不待交绥,胜负已判矣。 甲午之后,半岛被敌,黄海鏖兵,刘岛被围,虽将士喋血拼战,前仆后继,无奈强弱悬殊,终至折戟沉沙,樯橹灰飞烟灭,兹值北洋海军成军一百一十周年之际,特制将士名录,因作此序记,略志其原委,以缅怀英烈,并为来者之鉴。 邑人戚其章撰戊寅夏。」 又见将士纪念馆内题「黄海碧波慰忠魂,甲午风云启后土」之题字,足见其所受重视。 由见证甲午之役,感到国耻由来。 第二章 早午之役 一、战前北洋海军实力 甲午战前北洋舰队舰船实力,时中国海军分南洋、北洋二支。1885年10月,慈禧虽下懿旨「精练水师」。12月12日,北洋海军正式成立。然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船民事件」侵台,中国近代海军即受到极大考验。时我海军成立之初,有舰船二十五、四万多吨,实力居世界第四,称冠亚洲。所谓「七镇八远一大康,超勇、扬威消操江」。中战舰九,分左翼、中军、右翼三路,每路三船,每船为一营建制,委总兵、副将、参军管带。另有炮舰六、鱼雷艇七、运输舰三、练习舰三、通信舰二。 1. 铁甲舰-定远、镇远、济远、经远、来远、致远、靖远。 2. 巡洋舰-超勇、扬威、平远、广甲、广乙、广丙。 3. 炮舰-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 4. 鱼雷艇-福龙、左一、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 5. 运输舰-操江、海镜、利远。 6. 练习舰-威远、康济、敏捷。 7. 通信舰-泰安、湄云。 ○ 有德制-定远等十一舰。 ○ 有英制-致远等十一舰。 ○ 自制-平远等十二舰。 1873~1890年问制,马力在320~6000之间。 二、北洋海军建制 北洋海军最高为海军衙门,其总理大臣、会办大臣等皆为兼职,惟李鸿章为实际最高长官。 1888年,海军衙门颁行《北洋海军章程》内容: 规定船制、官制、升擢、事故、考校、俸饷、恤赏、供需杂费、仪制、钤制、军规、简阅、武备、水师后路各局,共六册十四款。并且规定了北洋海军军旗为长方形黄色底青龙旗(即大清国旗,黄色羽纱为地,青色五爪飞龙戏珠图案居中)。自此北洋海军正规化,可惜缺少指挥、后勤、情报、参谋等系统。 三、北洋海军将领 (一)北洋海军将领序列
计315 有P为闽人 依《北洋海军章程》规定,应有编制为三百一十五人。1888年12月17日上论任命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为提督(为参将缺1、游击缺2、都司缺6、守备缺14)。他们多是福州马尾船政后学堂驾驶班毕业,一八七七年选拔其中第一批赴英国海军留学的。如黄建勋、林永升、林泰曾、刘步蟾、方伯谦、萨镇冰、叶祖珪等。亦有赴德法留学,且携回国船舰返国,所以北洋成军时,水准甚高。 北洋海军,另有外籍人士任顾问,技术人员达60人,如英海军上校琅威理,二度为总查,协助训练。但1890年因「撤旗事件」辞职返国。德人汉纳根设计海岸炮台,又任总教官。其它任鱼雷、枪炮等洋员,皆能忠于职守,且于各战役中,甚而以身殉职,皆为北洋海军发展中重要一员。 北洋海军以威海卫、旅顺为基地,因其各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尖端,共扼渤海为京津门户。 旅顺有大船坞,可修鱼雷艇、船舰,有海岸炮台九。而威海、刘公岛,则为舰队驻泊补给之所-有工程局、船坞、水师学堂等,除驻护军二营,并有海岸炮台六,且在日岛、威海卫南北两岸有海岸炮台七、陆路炮台数座、水雷营两座,由戴宗骞统领绥、巩八营驻此。1891年李鸿章校阅时曾云:「战略深固不摇」。然后因挪用经费修颐和园,未能再添装备,加之负责训练之总教习琅威理辞职,故1894年李鸿章第三度校阅北洋海军,即已改口曰:「迄今未添一船,虑难以为继」。则日后来小日本,竟形成对我压力。 至北洋舰队船迹,曾至俄海参威、日本长崎、佐世保、朝鲜釜山、仁川、台湾、南洋菲律宾、印尼尼西亚爪哇、马来西亚槟榔屿,甚至远达印度洋边缘,每到一地,都令当地华人振奋。 (二)北洋海军杰出人才 林泰曾(1851~1894),字凯仕,福建闽县人,马尾船政后学堂毕业,1877年留学英国地中海舰队,1879年学成回国。1888年,升任北洋海军左翼总兵,带管「镇远」铁甲舰。1897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与「定远」舰密切配合,迎战群敌,击退日舰的疯狂围攻,全舰而归。1897年11月,由旅顺返航威海,因浮标偏离原位,「镇远」不慎触礁漏水,林泰曾愤愧不已,遂自杀身亡。 刘步蟾(1852~1895),字子香,福建侯官人。马尾船政后学堂毕业,留学英国海军,成绩优异。1879年学成归国。寿建北洋海军。编定《北洋海军章程》,贡献颇大。1888年担任北洋海军右翼总兵,管带「定远」舰。黄海大战,提督丁汝昌身负重伤,由他代为督阵,勇战强敌,击中旗舰「松岛」等日舰。1895年威海卫保卫战中,定远舰中敌鱼雷后自行炸沉,刘步蟾亦自杀殉国。 邓世昌(1849~1894),字正卿,广东番禺(今广州珠海区)人。马尾船政后学堂第一期毕业,1880年服役于北洋海军,1889年借补中军中营副将,管带「致远」巡洋舰。平常带兵宽厚,与士兵同甘共苦,众皆用命。在黄海大战中,指挥「致远」猛冲敌阵,击伤日舰多艘,自身亦遭日舰围攻受伤,舰体倾斜,势,将沉没。危急时犹激励将士:「吾辈从军卫国,早致生死于度外,今日之势,有死而已!」鼓轮怒驶,直冲日舰,「吉野」号,不幸中雷沉没,众人搭救,义不独活,随舰沉没。 萨镇冰(1859~1952),字鼎铭,福建福州人。留学英国皇家海军学院,1889年升署游击衔,管带「康济」练船。1895年,在刘公岛保卫战中,率三十名水兵守卫南口日岛炮台,夺勇迎战日军,海陆夹击,予敌舰以沉重打击。甲午战后被革职。清末重建海军,任水师提督,有重大贡献。(注:以上据山东大学出版《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一书) 四、甲午之役概况 (一)日本蓄谋发动侵华之役: ○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睦仁,改元明治,实行明治维新,积极进行「布国威于四方」之大陆政策。 ○ 1874年,日本藉「琉球事件」武力犯台。 ○ 1879年,吞并琉球。 ○ 1884年,日本又乘朝鲜东学党政变,挟朝鲜宗主国满清与之订立「天津条约」,内中有:将来两国如有派兵至朝,「应先互行文知照」,即为日后发动战争,埋下伏因。即早在十年前,日本参谋本部即制定「征讨清国策案」,欲一举攻下大清。 ○ 1893年,日本已建成陆军七个师团,总兵力二十三万,舰队六万吨。 ○ 1894年,日本又与英国等修改条约,且得到西方国家默许与支持。6月5日由明治、伊藤博文、大山岩所开之「御前会议」决策中,已蓄意侵华,时机一到,即借朝鲜东学党农民起义而入侵中国。 (二)发动战争: 1.丰岛之役 当朝鲜东学党乱,据1884年天津条约,中日双方当行文知照,日本于六月二日以保护侨民为由,派兵入朝,劫持韩王李熙,组成亲日政府。七月二十五日日军联合舰队在丰岛突袭我运兵船(高升号沉,八百军官兵遇难),又掳走运兵船,击伤济远、广乙等护航舰。 此役之前,光绪曾数度下令李鸿辛妥寿战守,而李却寄望于联俄制日,或英、美调停,致有丰岛之惨败。 2.黄海之役(平壤保卫战与大东沟之役) 清军初战失利,牙山、成欢失守,遂退守平壤。 ○ 八月一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 九月十五日,日军围攻平壤,总兵左宝贵(1837~1891,山东费县人,回族),战于玄武门。 ○ 九月十七日,中日又在鸭绿江口外之黄海大东沟海面激战,由正午至下午五时,丁汝昌重伤,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沉没,日本伊东佑亨率联合舰队十二舰排成一字阵对抗北洋舰队人字阵十舰,亦有六舰受创,逃离现场,战争遂告一段落。 此役北洋海军损失惨重,然主力尚在,但李鸿章却以「避战保船」为原则,令北洋舰队由旅顺退守威海卫,不准出战,否则「虽胜亦罪」。 ○ 十月,日军兵分二路入侵:一路轻易突破鸭绿江防线,相继攻占九连城、安东。另一路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直扑大连、旅顺后路,占领复州、金州。 ○ 十一月二十二日,日军攻陷旅顺,即对平民二万人,进行四天三夜之血腥屠杀,旅顺今日犹存「万忠墓」。 日司令大山岩(为大本营陆军大臣),组成「山东作战军」(以原侵华第二军第二师团与国内第六师团编成),准备发动歼灭北洋海军之山东半岛战役。 【黄海海战北洋舰队主要参战舰只概况表】
另有巡洋舰高雄、筑紫、金刚、八重山、天龙、葛城、大和、武藏、海门、天城、筑波。 炮舰:凤翔、盘城、大岛、摩耶、爱岩、鸟海等。[o1] 山軍山 (三)威海卫保卫战: ○ 一八九五年一月二十日:日军以三万四千六百人、战马三千八百,在联合舰队护航下,在山东荣城龙须岛登陆,清军副将阎得胜率五营河防营,不堪一击,荣城失守(日军遂在此设司令部)。之后又分左、右纵队,长驱犯威海,山东巡抚李秉衡派总兵孙万林率军三营,由烟台驰援威海。 ○ 一月二十五日:孙军至桥头集(威海以东二十五里),会合威海刘树德所率绥军两营,阎得胜以荣成败退之军,在白马河两岸伏击日军,取得小胜,不久日军大队赶到,阎逃跑,刘西撤、孙西退。 日军利用龙庙嘴大炮,就近攻鹿角嘴炮台(9),后面长墙蜂拥而入,炮台失守,而南岸最大之赵埠嘴炮台(8),有十五至二十八厘米口径大炮六门,用以控制海洪南口,日军志在必得,丁汝昌派鱼雷艇管带毁台。 ○ 二月五日:日军派鱼雷艇偷袭,将定远、威远、来远、宝筏布雷舰击伤、击沉。 ○ 二月七日:日军对刘公岛发动总攻击。 ○ 二月十日:丁汝昌下令炸沉受伤之定远舰,以免资敌,管带刘步蟾亦服毒自杀,实践其:「苟丧舰,将自裁」之誓言。 日军进攻日急,丁汝昌下令沉船毁台,因军心涣散,竟无人执行。 ○ 二月十七日:日军登上刘公岛,俘获北洋舰队残余之镇远、济远、平远、广丙、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等十舰。唯留康济舰以运送殉难将士,至是经营二十载,曾盛极一时之北洋舰队,遂全数告终。 ○ 一八九五年三月十四日:清政府派李源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二十日与日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光于春帆楼谈判。 ○ 四月十七日,签订「马关修约」-除承认朝鲜独立,开放通商口岸外,赔款二亿两(日后赎还辽东又加三千万两)、割让台湾、澎湖。 (详见拙著《甲午之役遗迹》页42~49) 第三章 郑和之荣耀 由武事而移转文事,已是一大丕变。 而由康宋八家(欧阳修、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而曾巩、三苏-此称始见于宋真〈西山读书记〉)对古文有决定性贡献,移转至郑和学术探讨,一入其境而欲罢不能,盖重温中国海洋发展史,因有此不朽内容,自是窃喜在心。由香港、台北、南京、昆明而上海,皆次第参与,学习在文化、经济、科技各方面的角度探讨,本文欲由声闻、地祇、时地、航术、国际化、邦交、人文(哲学、文学方面),再作探研。 盖中国海洋发展-由兴起、开拓、繁盛,又能持续,且有航线拓展、市舶改易、商品流通、文物展现等灿烂成果,时见郑和为推动海洋拓展之伟大人物。兹将其人之神奇与历史上定位次第以言。 一、自声闻言 郑和是海上蛟龙、外交特使,伸张海权的默默耕耘者,尤其是在郑和七航后,由近六百年所累积的文献,或纵横两岸三地之活动而言,他被南洋一带,尊奉为「护航之海神」者有之、奉为「护城神」者有之、奉他为华侨之「护侨之神」亦有之。还有四处的郑和庙、三保庙、三保公庙、及一代代流传的神迹,亦有之,他活在人们心目中,亦几六百年。 最近美国一九九八年《国家地理杂志》列郑和为海洋探险之东方代表。又《生活杂志》亦以郑和为一百位名人之首,成就超越哥伦布、麦哲伦与达.伽马,至少所记时间远过他们。 故自异处言,妈祖为人人崇信之人格神;郑和为朝延恃重于海上扬威之海龙,二人皆活跃海上,同有「海神」之称号。 二、自时地言 (一)由时间上: 郑和生于明太祖洪武四年(一三七一);卒于明宣宗宣德十年(一四三五),此是海上发展之持续期,全球经济渐活跃海上,郑和七航后,更以「海龙」之姿,拓展海权,伸张国威。 由时间言,郑和七航,正在我国海权正盛之时。 (二)由地域上: 郑和为赛典赤.瞻思丁之六世孙,是西域回回人,崛起于云南昆阳。后随征南将军傅友德等,班师至南京,而转为燕王得力助手。后燕王即位为明成祖,郑和尤得其宠信。 由地域言,郑和居中国远方,因缘际会,活跃海上。 马欢的《瀛州胜览》就在其第四、五次下西洋之间完成,言郑和统领宝船,前往西洋诸国「鲸波浩渺,不知其几千万里。」,天候、地理、人员,皆多所不同,故郑和宗教信仰之多元性,实具不得不然之理。 三、自航术言 郑和七航,令人惊叹处甚多-如出动人数多达二万七千人、船队二百余艘,不只数量惊人、种类繁多,且其配备及后勤支持、航术(涉及天文、地文、惊风、气象)等言,皆独步古今,令人叹服。由是而有「护航海神」之美称。其能数度西航,宣扬国威,又无异「神龙」出入大洋,令人拍案。 四、自国际化言 (一)由灿烂航海发展言: 郑和西航,为时甚早,规模过之。他的船比哥伦布早八十七年,视达.伽早九十二年,也比麦哲伦远航早上一一四年。 论规模,郑和有二百余艘船二万七千人,载重量二千五百吨。哥伦布只有三艘帆船,八十八名水手,载重一○○吨。达.伽马船队有四艘船,一六○名船员,载重一二○吨。麦哲伦船队有五艘帆船,二六五名船员,载重一三○吨。论航术,则郑和也略胜一筹,故在国际航海发展上,使中国占有一席地位。 (二)由海贸漕运言: 如何佑护船舶,协助海商,进行贸易? 当我们重温中国航海史,见到中国海洋发展由兴起、发展、繁盛而持续各期,不惟有商品流通、文物展现、航线拓展,再再与郑和相涉,试观郑和下西洋壮观船队,不惟展现明代造船业发达,且见拓展海贸、展现国威之雄心。 (三)自促进海上经济活动言: 宋、元时,海上贸易已盛。北宋设五市舶司,南未又增其二,其时来华番商,已有五十七国,市舶之利,颇助国威。 郑和下西洋,在开拓海外贸易。如首先推动明代造船业,建成下西洋各型宝船、马船、战船等数百艘。 其次为制瓷、丝织等手工业开创生机。如官窑、民窑已达三千余座,质量精妙,分工精细。丝织业,也由各地织造局设立,远景一片。 此外郑和船队来去,进行以朝贡方式之贸易,除有珍奇重宝,充溢府库,且互通五金棉木等日用。 海上贸易之频繁,得自郑和庞大舰队,如海上清倭寇、除海盗。如郑和首航,即打通三佛斋,被海盗及走私商人盘占之马来海峡,明代贸易,遂畅通至南洋。 此外郑和又在太平洋、印度洋开辟多条航线,远达东南亚、欧、非,使明代贸易日趋国际化。 五、自敦睦邦交言 郑和西航,乃循传统「厚往薄来」、「宣德化而柔远人」之和平友好原则,去「宣敷文教」、「导以礼仪,变其夷习」。如马尔代夫之巢居生食、爪哇之「手撮为食」、占城之「不解朔望」等,经郑和宣教,遂渐开化。故郑和船队出航,无异友好使团,且在尊重其国主权下,共同荡海盗、护海船,密切互助,共荣共存。不似其它航海者之霸掠豪夺。如达.伽马航印度,途遇至非洲之船,掠其财宝,杀其七○○摩尔人等。 郑和下西洋,不唯强化原有密切外交,且拓新前未有之交往(如溜山、锡山等。)是以渤泥国率臣民一五○人来朝、苏禄国亦有陪臣三四○人来朝,至满刺加有五四○人,古里等十九国有使臣随船回访等盛事。 郑和西航,在南洋等地,留下不少奇闻异见。如:舢板跳鱼(鱼身有三保指痕)、巨形足石(三保于大石施法,浮出邦加岛)、井水息浪(天方有井,泛海者汲之以行,可止飓风)、下药治病(三保圣喻,下药江河,取之可治病)等。 由以上分析: 郑和号为「海神」,另为扬国威之「海龙」。 而其人所处地域郑和七航所成之海上扬威之绩,犹如神龙,今人赞叹,不唯灿烂航海发展,亦影响海贸、经济。 尤自敦睦邦交言。郑和能以和平、理性以建友好外交关系。犹之妈祖时在精神领域,与人共在。 而自影响海外风土习俗言,其人皆有所及。 六、自人文思想言-弘扬郑和之神奇 和神奇,千古颂扬,无远弗届。人如由其不同专业视角切入,自能既广且深。本人投注中华传统文化习染较久,专研汉学为时亦长。颇愿效法范春歌记者,见无畏胆识;只身远赴非洲帕泰证实郑和远航,至今留有华人后裔于其地。我亦愿就人文角度,谈谈对郑和神奇的弘扬: 就中华文化、儒家思想主轴言,孔子之道,以忠、恕贯之。郑和之尽已待人,亦合孔道。 又《论语.公冶长》篇,言孔子曾言:「乘桴浮于海」。据阎若璩註1以为孔子以「道不行」,则愿与有胆识之子路,乘筏泛海至夷地朝鲜,向箕子之遗风,另展鸿图,对「海」有无限向往,亦郑和于茫茫大海中,拓展伟业。 《孟子.尽心》篇亦云:「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所为,所以动心忍生,增益其所不能。」郑和困心衡虑、坚忍于忧患,以那份人格的坚忍、韧性、包容、毅力,才能在茫茫大海中,引领两百艘船、两万七千八百人,顺利启航,完成伟业与太史公司马迁坚忍完成《史记》,于灿烂中华史页上,同垂不朽。弘扬郑和伟大,除了在科技上予以肯定,人格思想上亦不容忽视。 第四章 由「成败」思考今后航向 一、政治上 甲午之役失败与郑和七航成功,由宏观与细思,自具其因,以下试析分之: 甲午之役- 因清廷闭关自守,毋视洋枪洋炮,实则其时中国舰艇及将才不差,只因主政者误判,以致丧权辱国。 郑和七航-以踪迹惠帝,宣扬国威为考量。 《明史.卷三○四郑和传》(1737年刊行)有下列记载:「(明)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旦欲迹之。旦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乃命郑和及其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资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蕃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由宣扬国威、寻探建文帝下落二者言,以前者为重,盖建文帝为人平和,不足形成威胁。 二、心理上 甲午之役- 同治时,第二次鸦片战后,即有海防、塞防之议。时光绪载湉(1871~1908,乃醇亲王交环之子),虽力主战守、惩治败逃之将,然其时慈禧太后(1836~1908,咸丰之妃,1861年由北京政变,夺取政权,垂帘听政,1894年,为庆六十大寿,遂挪用北洋海防经费建颐和园),而李鸿章(1823~1901,以编练淮军起家,积极推行洋务。如李鸿章曾与曾国藩创江南制造局炮厂,生产武器。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创建北洋海军,集清军政外交大权于一身),虽重近代海防,创北洋海军,然不积极以行。 郑和七航- 我以农立国,未有远大世界观,又因远航耗费远大,故多取闭关锁国之想,不思向外发展。 又明廷之下达禁海之令,乃士人鄙视由宦官主导之海上活动所使然。 三、国防上 甲午之役- 先有李鸿章在甲午之役(黄海之役)中,力主「避战保船」之失败原则,战后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甲午之役后,因我军败绩而定之条约。 由李鸿章与日首相伊藤博文订约,割台湾、澎湖与日本(辽东半岛未割,乃因俄、法、德干涉,我出款三千万两赎还)赔兵费二万万两,自是中国积弱不振。 郑和七航-由守势而攻势-于西北守边;东南开海禁下,郑和遂西航。 明太祖统一中原,对蒙古残余、东南倭寇,仍存隐忧,故于西北边地取守势、对东南取海禁(所谓「片板不许入海」),以稳固其政权。然于即位后,却以攻势以展现其雄心大略,故有郑和七航以壮大声威,拓展商贸。 郑和于永乐帝三年(1405),以空前舰队-宝船(巨大木船)六十二艘,及各型船二百,两万七千八百余人,遍历南洋诸岛,宣扬国威,并以强大武力声威,以吓阻叛逆。 四、外交上 甲午之役- 由于明廷下令海禁,又防西北边陲夷狄以巩固政权,至清代犹然,固步自封,自视甚高,一旦门户洞开,列强纷入,国势岌岌可危。 郑和七航-以厚往薄来以结交周边诸国,建立友好关系。 元亡不久,其后裔帖木儿欲重建蒙古人势力,成祖不只派郑和出使西洋,且以「海洋同盟」观点,围堵帖木儿。更在外交上打通与西方之邦交;建立友好关系。 郑和下西洋,前后历经二十八年,造访国家及地区,凡三十七。创造四个第一-时间早、规模大、造船及航海技术先进。郑和西航于战略思考上,呈现的是前方战略取胜,必后方政治、经济、国防,乃至各方面配合。 由以上析论,郑和七航及战略方向之正确,始有任务圆满之达成。 五、经贸上 甲午之役- 中国自关闭守、马关条约后,国势一蹶不振,受制外力。马关条约条款之一,为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长沙等处为商埠。 郑和七航- 明廷以漕船运粮、行两税法由朝贡贸易、官方贸易,遂开海上贸易之先河,钱财足供郑和西航。 西航中,中国陶瓷、西方珍宝,遂开启海外热络之商贸。 明廷于「开海」、「禁海」争议不休,由严从简《殊城周咨录》卷二十四言,郑和之海上活动,被直指为费钱粮、死军民之弊政,故而销毁其档案,下达禁海之令。 第五章 结 语 中国海洋发展始于何时?二千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已有「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篇)之句,充分说明善舟楫、重海洋之岭南先民,早已建造木船,活跃海上。此一「海上丝路」,实已开启我对外交通贸易之始。 宋代以降,除设「市舶司」以主贸易、拓展航线以利交通、外销陶瓷,且承汉代陶船而海船,率先使用指南针、海图以导航。明代外销白瓷外,并有黄、红、绿等彩釉加描金之彩瓷外销。最引人重视者在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郑和七下西洋,足迹遍及亚、非三十余国。由其壮观船队,已明显表出我造船、商贸等海上优势。其时呈现之成果甚多。如宗教(含佛、回、基督等教)文化,已随郑和七航海上商贸而来。代表泰西文明之天文、历法、自鸣钟、天球仪等,与我陶瓷、铜鼓、船模、丝绸等文物相续交流,皆为海洋发展作一见证。 如进言之-重温此段海洋发展史,丘见我国闪耀海上荣耀。惜至清代,国威竟成国耻,乃: ○ 由政治心理言-荣辱常系于主政者之思考,明代郑和七航之「示中国富强」,与清代甲午之役败绩,割地赔款,一荣一辱,判若天壤,与政治实息息相关。 ○ 由国防外交上言-郑和七航,以空前盛大舰队前去,所至之处,因有强大武力军备为后盾,人不敢轻我,且以厚往薄来,结交诸国,达成敦亲睦邻效果。 ○ 由经贸言-由和平外交而开拓经贸、自水到渠成。而为列强垄断,所得商利,自不可同日而语。 相关专题:甲午海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