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总装某基地提升航天测控软件质量纪事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09月16日 09:33 解放军报

  ●周伟 王朝社 本报特约通讯员 孙阳

  本文提要 航天测控软件与硬件系统是航天测控网密不可分的两翼。总装某基地技术部软件室独立自主、锐意创新,开发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测控软件,缩短了我国航天测控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7月25日,“探测二号”卫星发射升空,总装某基地创造性地依靠火箭参数精确推算卫星入轨姿态,成功破解卫星定姿难题,圆满实现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 ”计划。在场的专家纷纷称赞:“软件室功不可没!”

  硬件不足软件补

  卫星、火箭、飞船等航天器发射升空后,始终离不开地面测控系统的技术支持。

  “论硬件我们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要想在竞争激烈的世界航天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只有提高软件质量弥补硬件不足。”于是,一场智慧的角逐在该基地测控技术部软件室悄然展开。基地提出“三级岗位责任制”实施方案,采取分组、分块、分进程的工作方式,进行软件系统改造,软件室的科技人员夜以继日,每天超负荷运转,终于抢在某新型通信卫星发射前,研究设计出了各种方案文件10 1份,为试验任务做好了充分准备。

  在通信卫星测控任务中,依靠软件系统的强力支持,测控系统焕发出蓬勃生机,测控数据通信流畅,遥控指令应答自如,圆满完成了测控任务。

  为了使软件系统适应后续测控任务出现的非理想测控条件,软件室主任王信峰又将可能出现的测控突发事件录入软件系统,通过软件实时判断和人工应急干预相结合的方式,弥补了硬件系统的不足,提高了测控质量,缩短了我国航天测控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小将出马担重任

  1999年“神舟”一号飞船飞行前夕,当时年仅23岁的年轻技师李俊哲完成了飞船着陆场区航天员遥测处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任务,实现了航天员遥测信息综合处理和显示的自动化,解决了航医所心电、心率算法优化等技术难题。如今,刚满28岁的李俊哲已是基地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

  在这个软件室,技术干部无论年龄大小、资历深浅,在任务中都可以发表自己的创新见解。一次,某新型试验卫星顺利升空,数据显示卫星姿态出现了问题,如不立即采取措施,卫星随时都有可能脱离预定轨道,成为太空“流浪者”。这时,年轻的工程师张智斌提出运用某一软件系统实施营救的方案,立即引起资深专家的低声议论,“这样的方案,以前没试过,靠得住吗?”紧要关头,室领导迅速交换了意见,果断采纳了张智斌的建议。计算机指令高速飞向太空中无序翻滚的卫星,瞬间,奇迹出现了,卫星姿态恢复了正常,潮水般的数据从遥远的太空倾泻下来。

  为超前培养和储备综合素质过硬的软件人才,软件室紧密跟踪世界航天测控技术发展最前沿,结合每名干部的专业技术特点,帮助他们制定计划,确立近期和远期的科研攻关目标,做到人人有课题、个个搞创新。他们还定期选拔优秀人才外出深造。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3岁的软件人才队伍迅速崛起。

  锁定创新谋突破

  航天测控无小事。每一次软件的改进、创新都必须万无一失、精益求精。在 “神舟”号飞船前4次飞行任务中,软件室对返回舱落点预报精度逐渐控制到10公里以内。

  相对于返回舱一万多公里的航程来说,这个误差似乎不足挂齿。但是,软件室高级工程师李恒年并没有满足,他带领技术人员通过近百次的仿真分析、推算与演练,开发出了“折算气象漂移移动修正船下点”的预报方案。在“神舟”五号飞船运行至返回段时,计算人员运用这一方案,从飞船离地面10公里开伞到降落地面的短短10分钟里,先后精确进行了12次落点结果选优,最终以预报结果与实测落点仅相差1公里的预报,引导搜救直升机迅速到达返回舱降落地点。

  这一精湛的航天测控新技术,在后续的某返回式卫星测控任务中再次得到验证,卫星返回舱预报落点与实测相差仅有0.7公里,标志着我国对返回式航天器回收舱落点预报的精度达到了新的水平。

  近年来,他们研制开发的“卫星动力学仿真系统”、“航天用户数据网系统 ”等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软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软件室组建以来,荣获国家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153项,圆满完成91次航天测控与计算任务。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军事答疑平台
悬赏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