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国际战略观察:“基地主义”借“全球化”播种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09月12日 09:23 光明日报

  距离“9·11”3周年纪念日只剩2天的时候,“基地”二当家扎瓦希里(左图)的录像带再现“半岛台”。这次他像往常一样,预言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将遭遇惨败。正如美国反恐专家所说的,“扎瓦希里所传达的信息常常会引发恐怖袭击”——扎瓦希里的录像带再次点燃了恐怖烽火。

  在“半岛台”播出的2分钟电视讲话画面中,扎瓦希里头戴白色头巾,身穿白色衬衣
和长袍,外罩一件黑色坎肩,身后的墙边倚放着一把AK-47.他说,“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失败已经成为时间问题。他们要么继续下去等死,要么就得撤军,失去一切”。

  在“9·11”纪念日前露面似乎已成为扎瓦希里的习惯。去年9月10日,扎瓦希里就曾和“爱徒”拉登一起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扎瓦希里每次亮相都伴随着大规模的恐怖袭击。美国情报部门通过对过去6年中扎瓦希里历次露面情况的分析,得出结论:这个恐怖魔头的讲话只要被电视台公布,马上就会有恐怖分子发动袭击,比如2002年“林堡号”也门被炸、印尼巴厘岛大爆炸以及今年年初的马德里大爆炸。

  恐怖的阴影再次降临人间,或许从三年前的那一天就一直没有离开过。

  -烽火

  1、“我们都是美国人”

  2001年9月12日,也就是“9·11”事件之后的第二天,法国《世界报》的马里耶·科隆巴尼写下了名言——“今天我们都是美国人”,世界和美国站在一起。

  三年前的一场惊世灾难,似乎让世界坠入到万劫不复的深渊。次年,当人们还在为“9·11”周年纪念而多愁善感时,恐怖黑手已经伸到了印尼的巴厘岛。在一个椰林树影、海清沙幼的美丽景区,“伊斯兰祈祷团”预谋的一次大爆炸夺去了202个人的生命。10天之后,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的人质事件中的120位死难者再谱一曲人世间的悲歌。

  然而,恐怖分子的行军没有因为平常人家的泪水而有丝毫的犹疑或者迟缓,他们2003年在车臣、卡萨布兰卡、北奥塞梯、巴格达、伊斯坦布尔和孟买制造了一起又一起血案,粗略统计一下,在这几次最大的恐怖袭击事件中,500多人丧生,相当于海湾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美军死亡人数的总和。这的的确确就是一场战争。

  时间进入2004年,我们无法救赎,无法呼吸。2月6日,莫斯科地铁爆炸,50死130伤;3月11日,马德里列车爆炸,198死1800伤;8月24日,俄两架客机坠毁89人全部遇难;9月1日,北奥塞梯人质事件,至少300死,其中一半是儿童……

  恐怖分子借助北高加索、中亚、南亚、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的客观环境与条件生存发展,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作为首要打击目标,不惜嗜血的自杀性恐怖袭击手段,不断寻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借助跨国有组织犯罪的种种非法手段,扩大其活动能力与空间。我们只得拿起武器对抗恐怖主义魔鬼,“我们”不分国别。“9·11”是一个用鲜血写就的里程碑,恐怖主义已经上升为全球的威胁。

  -蔓延

  2、恐怖主义的全球化

  “9·11”之时,美国总统布什说,国家正面临着“21世纪的第一场战争”,而这场战争也是全球化时代中的第一场大战。

  海湾战争由于有线电视观众们的民意参与而被称为“CNN战争”,但这场战争并非针对CNN.美国所陷入的“全球化战争”也并非针对全球化。战争正义与否,掌握话语霸权的美国人是否在杜撰所谓的全球反恐战争,我们可以不予讨论。但很清楚的是,恐怖主义来势汹汹,有着明显的全球化背景。或者我们也可以认为恐怖主义是全球化的一个副产品。正如CNN改变了海湾战争进行的方式,全球化也在改变着这场战争的方式。

  全球化的市场力量的持续扩张、资本在全球范围迅速的转移和对实现更大经济效益的不断追求,影响着从本国文化到国际环境在内的所有事情。但全球化对全球冲突的潜在影响和反作用并没有得到多少注意。全球化的预言家们乐观地认为,全球化的状况使得爆发一场严重的持续冲突的可能性极小,然而越来越多的国际恐怖袭击事件已经改变了这种一厢情愿的假设。

  美国中情局的恐怖主义研究专家的保罗·皮拉尔认为,全球化进程导致了恐怖主义战略的转变,恐怖主义分子由分散发展到建立密切的联系,比如“基地”成员就在美国、亚洲、非洲和欧洲进行协作行动。恐怖组织成员的自由迁移,打击毫无防备的目标地区,正是世界面临的危险所在。而且,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恐怖分子得以弄到先进的武器,通过洗钱得到巨额的财政支持,使用互联网交换信息,征招成员并获得情报。

  美国虽然取得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胜利,但是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自杀爆炸有增无减,拉登也不见踪影。“基地”组织的网络还健在吗?

  -复活

  3、“基地”借尸还魂

  “基地”兴起于阿富汗。拉登及其合伙人在阿富汗成功地创建了一整套吸收新成员加入的组织架构并依靠这一组织架构在各个好战团体之间建立联系,但他们从未像一般认为的那样建立一个协调一致的恐怖分子网络。相反,“基地”的运作更像一个风险投资公司,它为许多遍布伊斯兰世界的不同好战团体和个人提供资金支持、人员联系和专家建议。

  如今,建立在阿富汗的这一套组织结构已经随着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而被摧毁殆尽,拉登及其合伙人要么四处藏匿,要么被关进监狱,要么已经毙命。恐怖活动的遥控和指挥中心不再存在。然而“基地世界观”或者说“基地主义”的力量正在一天天的增强。

  这一激进的国际主义意识形态背后所体现的是反西方、反锡安主义和花俏的反闪米特主义,它在许多个人和团体中都有信徒和追随者,这些人中大部分都和拉登及其追随者没有关系。他们仅仅信奉其规则、信念和方法并按照“基地”的方式采取行动。即使从很不精确的角度上来看他们也不算是“基地”组织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以色列的情报部门都更喜欢用“国际圣战者”而不是用“基地”来描述他们。

  阿富汗战争以来,巴基斯坦境内被捕的“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嫌犯已达500多人,最近更是几乎天天有恐怖分子落网。而这些落网嫌犯中不乏“基地”组织骨干,比如1998年美国驻坦桑尼亚使馆爆炸案的主凶艾哈迈德·盖拉尼、“基地”高层人物卡利德·穆罕默德和卡利德·阿塔西。从数字和级别来看,说反恐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果恐不为过。

  -星火

  4、“拉登”渐成符号

  美国中央情报局一位反恐专家几个月前写就了《帝国的傲慢:西方为何正在输掉反恐战争》一书,指责美国在外交政策上总是棋输一招,送给拉登和“基地”组织一个个大“礼包”,这番言论引起了轰动。

  这位“匿名”的反恐专家在大作中指出,拉登此前的两个预言被美国一个个实现——其一,“西方将占领伊斯兰教的圣地”。沙特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主要盟友,两国的特殊关系让众多阿拉伯人认为,西方已经占领了排名第一的圣地沙特,后来美国发动伊战又占领了第二大圣地,以色列则早就占领了第三大圣地耶路撒冷。其二,“美国意图控制阿拉伯世界的石油”。除了交好沙特,美国入侵伊拉克正好验证了拉登的指控,因为伊拉克的石油储量在阿拉伯世界紧随沙特之后,位居第二。“因此,在观点方面,本·拉登已经取得了令人惊骇的胜利”,专家表示。

  拉登因此日渐扮演着一个预言家和宣传家的角色,也更像是一个恐怖的符号,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在组织结构上,“基地”和拉登成为国际恐怖势力的“精神支柱”,具有相同恐怖理念的各类恐怖组织与其建立起有形无形的勾联网络。恐怖分子不仅化整为零、相对独立,而且盘根错节、遥相呼应。因此,与“9·11”前的恐怖组织指挥结构相比,恐怖活动已由单中心(阿富汗)变为多中心(分散到世界各地)。

  拉登以自己的宗教观点和行动手段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拥趸,把越来越多憎恨西方(尤其是美国)政策的人团结起来。他懂得,只有民众大规模参与,计划才可能成功。与两年前相比,拉登的“基地主义”世界观正从世界各个角落无限制地获得支持。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军事答疑平台
悬赏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