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伟大的军事经典著作——《孙子兵法》新读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09月10日 09:49 北京科技报

  魏陈静

  《孙子兵法》中的许多格言,大家都能随口说出来,像“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避实而击虚”等。最为厉害的是,我们甚至把《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也等同起来,什么一些阴损的招数好像都出自《孙子兵法》,什么“瞒天过海,借刀杀人”、“上屋抽梯”等,好像都是从《孙子兵法》那里出来的。这说明一个什么情况呢
?一个说明《孙子兵法》的名头特别大,把中国的什么计谋都往它的名下归。但这个认识不全面,也是模糊的。《孙子兵法》道,“兵者,诡道也”,但是它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假如我们把《孙子兵法》跟《三十六计》完全等同起来的话,会给大家一个什么印象呢?《孙子兵法》无非是些小人的伎俩,而不是君子的哲学,这表面上是推崇《孙子兵法》,实际上是降低了《孙子兵法》,降低了《孙子兵法》的价值。

  《孙子兵法》有着严整的逻辑体系

  《孙子兵法》作为一个兵法,是一个非常全面完整的体系。《孙子兵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从哲学理念的层面,来观察战争现象,探讨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这本书只有五千九百多个字,但它本身有个逻辑体系,十三篇,多一篇少一篇都是不行的。它是经过严格的学术剪裁的。它第一篇是《计篇》,打仗之前要算。第二篇是《作战篇》,这个作战是准备战争,算好了就要准备了。当然准备充分的时候,要谋攻,后面《行篇》、《势篇》、《虚实篇》、《军政篇》、《九变篇》都是讲一些具体作战的要领。最后面是讲地形、行军、火攻等,一些具体的战术问题,就更细化了。到最后13篇是用间,因为《孙子兵法》特别重视“知彼知己”,用间谍,要了解情报,掌握情报,所以围了个圆圈,又转回来了。中国的文化就是个大圆圈,老是在循环,但是每次循环都是否定之否定,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发展和升华。

  《孙子兵法》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唐朝李世民说过一句话,他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就是说兵书几百种,但是没有一本是超过《孙子兵法》的。王安石说,只要用孙子一两句话便可以成就功名。明朝的茅元仪讲过的一段话,我认为他对《孙子兵法》的定位是最准确,讲得最好的。他说“前孙子者”,就是比孙子早的兵书,“孙子不遗”,它里面的精华《孙子兵法》里面都包含了。“后孙子者”,也就是孙子以后2500年出的一些兵书,“不能遗孙子”,就是超越不了孙子的基本范畴,实际上这句话就把孙子定位好了。那么在国外,《孙子兵法》影响也是很大的,你看尼克松,写了一本书《1999不战而胜》,在书里面就引用了好多孙子的语录。西方几个20世纪比较著名的战略学家,有英国的,有美国的,像约米尼、利德尔·哈特、柯林斯,他们对《孙子兵法》都是非常推崇的。

  《孙子兵法》的意义远远超过兵法本身

  我觉得《孙子兵法》的意义,不完全在兵法的本身。一本2500年以前的兵书,为什么到今天大家还要学,还要关注,甚至有的时候还想运用?它本身就有非常值得人思考的内容。我们知道,文化或者说文明有两种形态,有一种是当时很辉煌、很有价值的东西,现在我们也很重视,比如说甲骨文(商朝的文字),今天还是有人要去研读这些文字,但是研读这些文字,并不是说我们现在书写什么电脑输入法,比如方正输入法,它不会去发明,用不着了,因为它已经是死的了。我们用它去了解商朝的历史可以,我们去了解文字的演变史可以,但这是专家之学,跟老百姓、普通民众没有关系,最多跟书法家有点关系,他写一个甲骨文,写一副对联,挂在那里大家都看不懂,但是大家都说这个书法家厉害,要写情书,假如想让大家不知道,可以用甲骨文来写,公开都不要紧,人家都看不懂,只有写信和收信的两个人看得懂。这种情况是有,但是极个别的现象,不能代表普遍的现象。

  第二种文明形态,就像《周易》、《老子》、《孙子兵法》、《论语》,这些文明的积淀它还是活的,生生不息的,今天还是给人以启示的。《孙子兵法》就属于第二种,它是跟我们现在生活还有关系的一种文化积淀。《孙子兵法》始终在提醒大家:怎么来对待问题?怎么来把握战争的机遇?怎么来赢得战争的胜利?它不断地在提醒,不断地让人们去思考,不断地给大家留下探索的空间。

  《孙子兵法》中的对立统一关系

  我研究《孙子兵法》十多年,一直在考虑一些问题。我认为《孙子兵法》在许多层面上,对我们今天和对整个战争形态,提出了对立统一的矛盾观。因为解决任何问题,都在矛盾的互动和对立统一当中来运作的。

  第一个关系,我认为是义与利的关系。就是说战争这个东西肯定不好玩,要死人的,从道德的意义上讲、从人道的意义上讲,战争是不应该有的,但是从历史发展角度讲和实际的利益来讲,战争又是不可以没有的。孙子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使道德和功利取得一个平衡点,找到一个结合点,统一起来。孙子的确特别强调利,他一开始就讲了,“兵以诈立,以利动”,就是说军队打仗,是根据利益的大小来决定要不要打,或者怎么打。他讲“非利不动”,就是没有利益就不要打,得不到好处就不要动,不到不得已的时候,不要动用军队。他首先关注的是利,说“合于利而动”,就是说符合利益,有利益可取,军队打;“不合于利,而止”,不符合利益就停下来不要打,他确实是功利主义的。但是孙子难道就不讲道德?孙子是很讲道德的,他要“上兵伐谋”,就是要用最小的损失来取得最大的战争效果。这本身就是人道的做法。他提倡“伐谋”、“伐交”,就是说要打外交战,要用谋略打败敌人,而反对“伐兵”,就是公开打仗,他最反对的是“攻城”,认为攻城是下策,他也是考虑到人员伤亡,要减轻伤亡。这本身也是有道德的含义在里面,他在找一种平衡点。就是说游戏要有规则,道德要有底线。做什么事情都是既要讲究利,又要讲究义,道义跟功利应该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孙子的第一对矛盾。

  第二个统一,是力与谋的统一、力与计的统一,就是说力量实力跟谋略的统一。《孙子兵法》是讲谋略,但是它不仅仅只是讲谋略,还非常注重实力,它跟《三十六计》最大的不同,就是《三十六计》是玩空手道,做无本生意的事情。《孙子兵法》它讲的是谋略虽好,但必须用实力做基础,没有实力你的谋略就根本无所施展,但是没有谋略,实力也是空摆设,也没用,两者要有机地统一起来。

  譬如说他讲“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就是说一定的土地面积,可以出一定的物质资源,而一定的物质资源,可以出一定的军队,一定的军队就构成了实力的对比,实力的对比决定了战争胜负的最后归属。我们也可以想,我们现在既要讲技巧、讲谋略,同时呢,也更需要讲实力。这个实力当然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譬如说学生,文凭、外语、计算机都是实力。但是有了这些实力,没有人赏识你,或者你自己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机遇,也是不能成功的。所以孙子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实力跟谋略的统一,这是他的第二个统一。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军事答疑平台
悬赏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