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贵州凯里军分区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奔小康纪事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09月06日 08:00 解放军报

  结对帮扶、捐衣捐物、抢收抢种……这曾是多年来贵州凯里军分区扶贫工作的一贯做法。然而,在新的形势面前,军分区不满足已有的成绩和传统做法,他们带领群众积极参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发经济效益型产业,走上科技兴农的新路子。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山有水,致富的希望在山水,潜力也在山水。为了充分挖掘自然资源潜力,军分区积极帮助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选择适宜山区种植的苦丁茶、天麻
、食用菌、金秋梨等特色产品展开攻坚战。2002年1月,军分区成立了生态建设民兵师。他们先后承建了全州920多公里的道路扩建改造工程,打响了新阶段的参建参治、扶贫攻坚第一场战役。2003年7月,台江县施洞镇3000多亩金秋梨成熟待摘,可是没有一条公路能通往果园。台江县民兵团200多名官兵整装上阵,奋战18天,硬是将通往果园的3.5公里简易公路修通。公路修进了大山,山上的金秋梨、天麻等特产,第一次装车运往山外,高兴的村民放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看到山区老百姓欢呼雀跃的场面,官兵们激动地哭了,笑了……

  但官兵们并没有满足。民兵师又集中一个团的力量开赴台江县革一乡青岗坡这片荒山野岭,全面实施种草养畜工程。官兵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水电,就立杆输电引水,开挖荒山沟渠;没有住房,就自己动手烧砖制瓦,修建房屋。辛勤的耕耘换来了丰收的果实,往日荒山秃岭,如今牛羊满圈,绿草成茵,变成了苗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民兵团的示范和扶持下,全州民兵先后创办了茶叶、药材、牛羊、果园等各类示范基地21个,帮助上万家贫困农户掌握了种植和养殖技术。目前,全州民兵成建制种养特色产品遍地开花,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致富新格局。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曾达到85%以上。过去,因一度片面追求林业产值,使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军分区党委敏锐地抓住生态问题作文章,成建制组织民兵参加林业生态建设。

  2003年初,群山银装素裹,大地一片苍茫。全州2.7万名民兵就在各县(市)人武部的统一指挥下,身背干粮,肩扛工具到荒山秃岭上摆兵布阵,一面面鲜红的旗帜迎着凛冽的寒风傲然飘扬。民兵们镐刨锹挖,从山顶到山脚,从田边到河边,挖出了一溜溜长50厘米、宽85厘米、深45厘米的树坑。台江县人武部军事科长杨胜荣与妻子邓雪梅夫妻两人齐上山。凯里市人武部部长饶健则天天与民兵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就连妻子生病住院,也顾不上回去探望照顾。

  民兵大多吃住在山上。山上白天寒风呼啸,夜晚阴雨连绵,湿冷袭人。许多人的手上裂开一道道血口,他们没有叫疼;每天披星戴月,加班赶工,他们没有喊累;蔬菜供应不上,就用野菜、盐巴、辣椒下饭,他们没有诉苦。就这样,官兵们大干苦干两个春秋,硬是使23万亩荒山重新披上了绿装。如今的黔东南,山绿了,水清了,原本枯竭的林业资源得到再生,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正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向迈进。

  千里苗乡侗寨的贫困面貌一天天在变,群众的思想也一天天在变。几年来,凯里军分区官兵把帮扶的脚印留在了驻地的山山水水间,也留在了3300万苗侗百姓的心中……(解放军报2004年09月06日第9版)


推荐】【 】【打印】【关闭

军事答疑平台
悬赏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