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天路军魂:总后青藏兵站部弘扬三个特别精神纪实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09月04日 17:40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通讯:“天路”军魂——总后青藏兵站部弘扬“三个特别”精神纪实

  人民日报记者姜洁 新华社记者 黄国柱、胥金章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唐向东

  像一道绚丽的彩虹,跨过江河,穿越雪峰,从西宁延伸到雄伟的布达拉宫;似一条
洁白的哈达,承载关爱,表达深情,连接着内地与壮丽的雪域高原。

  它,就是闻名遐迩的青藏线。

  长年在这条神奇“天路”上奔波、奋战、坚守的总后勤部青藏兵站部的官兵,用青春的热血铸就着对祖国的忠诚,以无私的奉献谱写出爱民的华章。

  1990年7月,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这支英雄部队“青藏高原模范兵站部”荣誉称号,并为他们题词:“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革命精神”。

  “三个特别”犹如一面鲜红的旗帜,高高飘扬在漫漫2000多公里的青藏线上,激励着广大官兵艰苦奋斗,与时俱进,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一)

  “六月雪、七月冰、八月封山九月冬,一年四季刮大风。”

  在号称“世界屋脊”、“生命禁区”的高原,严寒缺氧、风沙弥漫,恶劣的自然环境是青藏线官兵最大的敌人。

  然而,50年来,正是在这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千年永冻层上,一代又一代的官兵,修通了第一条连接内地与西藏的公路运输线,铺设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输油管线和国防通信线。这三项举世瞩目的工程,被青藏人民誉为“生命线”“能源线”“信息线”。

  1953年8月,慕生忠将军率部向无人区开进,行至沙漠的一条河流处,有人问:“格尔木在哪里?”慕将军拿出一把铁锹往地上一插:“这就是格尔木。”于是,这里成了修筑青藏公路的前进阵地。

  1956年,陈毅元帅视察青藏线,高度赞扬开路的官兵:“你们把延安作风带到了高原,很了不起啊!”

  这些传奇故事和辉煌业绩的背后,是青藏线官兵数不清的无私奉献和默默牺牲。

  去年夏天,一支医疗专家队在总后首长的带领下上线调研服务。女医生们凝视着官兵们一张张深紫黑色的面庞,紧握着一双双布满裂痕、指甲深陷的大手,都感动不已。当她们量得官兵们的血压指数竟只相当于正常值的一半时,都禁不住鼻子发酸。

  专家们又一次证实了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因高寒缺氧,青藏线官兵的高原病发病率达99.7%,机体器官功能改变率为100%。

  据说,一个想到西藏做毛皮生意的个体户,搭乘一辆军车上山,走到半路,实在受不了缺氧的折磨,半途返回。他说:那里就是有金砖,也不去了。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房子、车子、票子、位子、孩子……”“五子登科”不断花样翻新。而这里的官兵依旧“损身子、苦妻子、误孩子、亏老子、缺票子”。但他们“ 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标准更高”,一直固守着自己的精神防线,从来不曾动摇。

  50年来,先后有几十万官兵在这里奋斗奉献。目前,仍有312名在青藏线工作20年以上的“老高原”在坚守;有的祖孙三代都成了“高原人”;1500多名院校毕业生奋斗在艰苦的基层第一线……

  姚志祥,一位60岁的高级工程师。1975年,他告别妻儿老小奔赴青藏高原。29年,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染霜,他把自己的“作品”写在了这条“能源线”上:进行技术革新20多项,解决技术难题340多项,3项科研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为部队节省各项经费上千万元。

  昆仑山口泵站管辖的输油线段素有“虎口”之称,战士在检修中发现炉膛道坏了,排除故障难度很大。姚志祥从格尔木风尘仆仆地赶来了,一头扎进震耳欲聋的机房。他拿起焊枪,钻进了狭小的炉膛。焊枪下飞溅的火花呛得姚志祥咽喉鼻孔流血,他硬是顶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直到把膛内的旧烟道全部割掉换上新的才出来。

  汽车兵作为青藏线的主角,更是不畏险、不惧难。他们每年至少要上线行驶9个多月,源源不断地把各类物资送往西藏边防。上山途中,饥一顿饱一顿、冷一顿热一顿,有时甚至菜断粮绝,但大家宁肯自己勒紧裤腰带也不动车上运往边防的食品。茫茫风雪路,大衣作被、车厢当床,对官兵来说是“家常便饭”。

  一代代青藏线官兵为了高原的繁荣和戍边卫国的重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中的740多人永远地留在了高原: 有的倒在了方向盘上,有的牺牲在冰雪之途,有的在看守货物的汽车大厢上长眠,有的在兵站的客房里永远地睡去……

  牺牲者遗孀们的付出,并不亚于生命的奉献。她们中有100余人至今仍然生活在青藏线上,而且大多数没有再婚。她们用柔弱的双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抚养老人,培育孩子。

  原汽车三团副团长王登柱的妻子李五道,丈夫牺牲时才28岁,她含辛茹苦把3个孩子拉扯大,并把其中的两个儿子送到了部队。儿子临行时,她拿出珍藏多年的丈夫的军功章:“孩子,走你爸爸没有走完的路……”

  (二)

  兵站部12名常委,时间最长的在青藏线上干了30多年,最短的也干了20多年。经受过各种艰苦环境和艰巨任务的考验,他们的身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有的还患有慢性疾病。但他们谁也没有提出离开高原,一直勤勤恳恳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坚守:每人每年上线平均120天以上,多的达200多天。

  兵站部政委李海乾在高原战斗了31个春秋,他常说:“对领导干部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求部属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 他多次在青藏线上海拔最高的“三站”过春节,与官兵们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

  有一年,李海乾和机关的同志上线调研,在五道梁兵站吃饭时,发现这个兵站的副站长眼睛肿胀,脸色铁青。经询问,这名副站长转氨酶指数偏高,本想在西安治疗,可假期快到了,强挺着按时归了队。

  李海乾心情十分沉重,回到格尔木后,建议党委把这个副站长调到了海拔低一点、条件好一点的格尔木工作,并亲自找医生为他治好了病。

  党委“一班人”深切体会到,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自己的实际行动比喊一百遍口号管用。

  1998年春节前夕,西藏那曲、阿里、日喀则等地遭受了特大雪灾。正准备过年的官兵接到上级命令后,立即行动起来,连夜突击装车。

  大年初一,兵站部部长姬成录带领105台大吨位运输车,满载千余吨救灾物资向灾区疾驶。姬成录心里清楚,在这种时候翻山越岭上西藏,势必会遇上一场恶战。姬成录率领带队车走在最前面。他拉开车窗玻璃,把头伸出窗外,任凭风雪打在脸上。他是在帮助驾驶员寻找道路——山沟被雪填平了,公路被雪覆盖着,哪里是沟,哪里是路,只能凭借山的位置来判断。

  前面就是唐古拉山了,汽车发出沉重的喘息,后边的车辆,深深地陷入了雪坑。姬成录与战士们跳下汽车,用脸盆、铁锹铲雪开道。严寒把雪片凝成冰块,打在汽车的铁皮上,发出“喳喳”的响声。饿了,大家就啃一口压缩饼干或嚼一口方便面;渴了,就吃一把雪;困了,就裹着皮大衣打个盹……

  5天5夜后,105台车终于把物资送到了灾区。牧民群众欢呼雀跃,叩首致谢:“金珠玛米!救命菩萨!”“金珠玛米!救命菩萨!”

  兵站部历届党委都有这样的共识:人往线上跑,心往线上操,事在线上办。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们的足迹;哪里任务最艰巨,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今天,在我们盘点成就和成绩的时候,也许不应该忘记他们的名字:原部长王进、张洪声、王满洲、王根成、魏广坤、孙传章;原政委郑明波、李兰昌、马国连、杜克安、范银瑞、文义民……

  正是他们,作为部队的标杆,以良好的自身形象激励广大官兵出色完成了祖国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50年来,累计运送物资710万吨,人员逾百万,收发各类物资1100多万吨;输油360万吨,创造产值10亿多元。架设起1680公里的国防通信线,始终保持畅通无阻。部队先后被四总部评为“全军行政管理先进单位”“全军装备管理先进单位”“全军训练工作先进单位”,有6个基层单位和6名个人被中央军委和总部授予荣誉称号。2001年,兵站部党委被表彰为全军先进党委。

  (三)

  青藏路沿线的兵站既是艰苦的要塞,又是充满温暖的家园。

  在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泵站,“屋脊温室”里暖意融融。韭菜、芹菜、辣椒、茄子等10多种蔬菜青翠欲滴……

  这里原本是寸草不长的不毛之地,是官兵们挖开冻土,搬走沙石,从百里之外运来黄土和牛羊粪,硬是在永冻层上建起了这“绿色景观”,成为官兵们引以为自豪的独特风景线。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如今在整个青藏线,像这样的温室已建起200多个。他们还从数百公里外拉来“热土”回填,在戈壁滩上建起了生产油菜、禽蛋、鲜鱼等5个副食品基地。

  几代人的梦想神话般地变成了现实,高原官兵告别了吃不上新鲜蔬菜吃维生素的历史,夏季蔬菜自给有余,冬季蔬菜自给率达到60%。基层连队就餐方式实现了从“大锅饭”到“自助餐”的转变,膳食结构也逐步从“温饱型”向“营养型”转变。

  在“菜篮子”工程初战告捷后,营院治理的“绿化工程”又接连展开。官兵们从家乡带来草籽,移来树苗,执著地把理想和希冀播洒在雪域高原。他们在戈壁荒漠造林222.2公顷,种植草坪1.2万多平方米,使营区绿化覆盖率达25%,60多座营区像60多个美丽的花园,给荒漠高原注入了青春活力。

  “忍耐不苦熬,苦中建功业”。如今,沿线兵站都实现了住宿宾馆化、取暖暖气化、文化生活多样化、就餐饭馆化、炊事操作机械化。

  2000年,他们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覆盖驻西宁、敦煌、格尔木、拉萨地区所属部队的局域网。如今,鼠标轻点,就能浏览总部和友邻单位网站;通过电子邮件系统,部领导可以向数千里青藏线上的所属部队迅速下达命令,了解部队各种情况;视频会议系统的开通,使西宁网络中心与青藏线各基层网络终端实现了“面对面”交流,信息闭塞的高原迎来了信息革命的新时代。

  青藏线官兵经过50年的艰苦奋斗,为亘古而蛮荒的青藏高原带来了现代文明的气息。这里的人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将永远铭记“金珠玛米”建立的不朽业绩。

  “为什么我们守着清贫谈富有/为什么我们远离欢乐不言愁/为什么我们抛洒青春不吝啬/为什么我们豪饮寂寞当美酒/这是因为那沉甸甸的钢枪在肩头……”

  高原官兵唱出了“三个特别”的本质和底蕴。它不仅是青藏线官兵强大的精神支柱,而且将会作为人民军队共同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直到永远。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军事答疑平台
悬赏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