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特稿:邓小平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08月26日 07:25 解放军报

  原生

  邓小平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他的著作、讲话和指示中,体现在他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和担任中央军委主席期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的一系列关于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文件中,体现在他领导军队和后备力量建设的实践中。围绕“为什么建设强大的后备力量、怎样建设强大的后备力量”,邓小平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期
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地位作用、指导思想、方针原则、规章制度、目标任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是建设现代化国防的必由之路。这是邓小平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形势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内形势下,正确处理常备军、后备力量建设与国防现代化之间关系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武装力量体制必须采取常备军与民兵制度相结合思想的重大发展。这一观点最早见于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1985年下发的22号文件中。总政印发的《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学习纲要》对这一观点作了阐述:“邓小平同志指出,在武装力量建设上,要实行精干的常备军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常备军和后备力量是构成现代国防的基本要素。常备军是骨干,后备力量是基础,只有常备军没有后备力量的国防不是完整的国防。”实践表明,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防发展道路的最佳选择,是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现战略性转变的客观要求,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国防建设的共同选择。

  民兵就是要提到战略地位。这是邓小平客观分析国防和周边安全形势后,揭示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战略地位提出的重要思想。1978年7月,在全国民兵工作会议召开前夕,作了《重视现代条件下的民兵工作》的谈话,提出了“民兵就是要提到战略地位”的著名论断。这一著名论断,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一贯思想。在革命战争年代,邓小平同志在开辟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指挥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和进军大西南的一系列活动中,高度重视群众武装建设,充分发挥群众武装的作用;在建国后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10年间,他十分关注我军后备力量建设,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他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和中央军委主席,主持下发了一系列极为重要的文件,强调要把后备力量建设摆上战略地位,建设强大的后备力量是全党全军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民兵都是青壮年,应该成为生产的骨干、主力军。这是邓小平从经济建设大局出发强调后备力量地位作用的重要观点。民兵亦民亦兵,首先是民,其次才是兵。邓小平着眼民兵的特点指出:“民兵应该成为生产的骨干,做好本职工作,占生产的时间不要太多。民兵都是青壮年,应该成为生产的骨干、主力军”。他的这一重要思想,既是对后备力量在经济建设中地位作用的充分肯定,又是对后备力量提出的期望和要求。

  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这是邓小平为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提出的总任务、总目标。中发(1985)22号文件提出:“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是建设现代化国防的必由之路”。中发(1991)22号文件,对这个总任务、总目标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完善,提出:“我军后备力量建设,要从我国我军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这是对总任务、总目标最完整、最准确的表述。

  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思想。这是我军后备力量建设的理论指南,也是具有中国特色后备力量的特征之一。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我军后备力量建设的科学指南。我国民兵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是与我们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伟大理论和实践分不开的。正因为如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思想,并以此来指导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1977年12月,邓小平就指出:“经验证明,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战争,敌人就是现在来,我们以现有武器也可以打,最后也可以打胜。我们有这样多人口,军民团结一致,敌人要消灭我们的人民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够争取十年二十年时间实现我军装备的现代化,那时我们同敌人比较起来,武器装备也仍将处于劣势。我们在前进,敌人也没有睡觉嘛!因此,到那个时候,如果打起来,我们还是要以弱胜强,这种基本状况还不能够完全改变。我们历来的经验,就是用劣势装备打败优势的敌人,因为我们进行的是正义战争,是人民战争。这一点,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邓小平还强调对人民战争思想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造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形式、新战法。他指出,既不能因为我军现代化程度提高了,就抛弃了人民战争思想,也不能因为要坚持人民战争思想,就原封不动地照搬过去的一套。他号召要“研究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对人民战争“我们要有充分信心”。

  坚持党管武装和双重领导。这是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的领导制度,是我们特有的政治优势,也是我国后备力量区别于其它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军后备力量领导体制由毛泽东在战争年代创立,建国后坚持,邓小平在新时期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后备力量领导体制,其表现形式主要是党管武装和双重领导。长期的实践表明,坚持党管武装和双重领导既符合我国国情和军情,又是搞好后备力量建设的可靠保证。

  坚持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这是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的基本制度,是我国后备力量建设的主要特色,也就是我国后备力量区别外国预备役的显著标志。它最早在1981年中央11号文件中提出,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将它作为我国的兵役制度,从法律上确定下来。实践证明,把民兵制度与预备役制度结合起来,既坚持了我国传统的民兵制度,又恢复了预备役制度,通过民兵组织,把绝大多数预备役人员编组起来、管理起来,这比某些国家只有登记,没有组织的单纯的预备役制度优越得多。这一制度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后备力量建设体系。

  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适应国防建设需要。这是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纵观国内外形势,审时度势,确定国防建设指导思想从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并提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重要思想。我军后备力量建设与此相适应也实行了战略性转变,确立了“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适应国防建设需要”的新时期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控制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这是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的方针。中发(1985)22号文件确定为“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中发(1991)22号文件对这一方针进行了调整,将“减少数量”改为“控制数量”。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应付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的需要,而且对于坚持民兵制度,发挥民兵在维护社会治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都是有利的。

  劳武结合,以劳养武。这是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坚持的原则之一。劳武结合的原则,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是我国民兵的光荣传统。战争年代,广大民兵一手拿锄,一手拿枪,以战斗保卫生产,以生产支援前线,为战胜敌人,建立新中国,创立了丰功伟绩。建国以来,广大民兵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出了新的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劳武结合有了新的发展,创造了“以劳养武”的经验,得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1985年中央下发的22号文件,即把“以劳养武”作为新时期民兵、预备役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给劳武结合赋予了新的内容。此后,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以劳养武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

  建立和完善快速动员体制。这是后备力量由平时到战时的转换机制,也是邓小平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理论的组成部分。1983年11月,在邓小平主持下,中央军委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快速动员体制的具体要求:要建立健全动员体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要恢复预备役制度,加强民兵与预备役制度相结合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要根据战争初期作战计划的要求,制定动员方案,落实应急兵员动员的组织工作……。这些指示和要求,为新时期做好战争动员准备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组建预备役部队是个好办法。这是后备力量实施快速动员的重要组织形式。为适应现代战争需要,建立战时快速动员体制,我军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于1983年开始组建预备役部队。邓小平以战略家的敏锐眼光,对这一新生事物给予了充分肯定。1983年8月,他在沈阳军区听取有关预备役部队组建情况的汇报时指出:“组建预备役部队是个好办法”。邓小平同志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既指明了组建预备役部队的重大意义,又为我军预备役部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国防报2004年08月26日第3版)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军事答疑平台
悬赏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