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追寻郑和的足迹 | |
---|---|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08月17日 16:08 舰船知识网络版 | |
8月8日的江苏太仓刘家港码头,将会因为一艘小船的启航而有隆重的仪式。由凤凰卫视策划的“凤凰号下西洋”电视行动正式启动。 而599年前,一位伟大的人物也在这里启航。只是这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所率领的是一个由2万人、200多艘船只组成的庞大船队,船上满载金银、丝绸和中国瓷器。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一系列活动将由此渐次展开。中国人的海洋梦想正得到一次尽情的张扬,而寻求“郑和七下西洋”的精神价值更成为各种纪念活动的“原始冲动”。 在所有即将展开或者已经启动的各种纪念活动中,“凤凰号下西洋”活动似乎更有理由让众人关注。凭借媒体的强大攻势,前期的预热已使人们对这次活动充满了足够的期待和好奇。 选择历史或被历史选择 曾经以“千禧之旅”、“两极跨越”等大型电视文化行动而品牌特立的凤凰卫视,自然不会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历史时刻轻易缺席。而让人有些意外的是,此番凤凰卫视放弃了他们所擅长的大军团作战的拍摄方式,此次他们选择的是一个单桅小船和一个仅有三人的拍摄、航海船队。用一叶孤帆代替一个越野车队,他们想创造凤凰电视行动的“海洋版”。 翁以煊注定要在这样在的历史时刻走到台前。他那张富有沧桑感的脸布满被海风蚀刻的痕迹。作为一个航海家、此次“凤凰号”的“船长”,他的脸已为更多的人熟知。 45岁的翁以煊曾经是美国的华裔计算机专家,十多年前,他终于厌倦了终日忙碌的尘世,选择了独自向海、以船为家的航海游历。1996年,他用买房子的钱购买了一条12米长的玻璃钢单桅双帆船,并给它注册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信天翁”。“信天翁”也就是今天启即将启航的“凤凰号”。 1998年,他开始了人生的一段极端体验:独驾“信天翁”环球航海。历时三年半,航程31200多海里,途经四大洲、三大洋,穿越“五大角”,访问了26个国家。创造了华人环球航海纪录的第一人。他说:“航海虽然很艰苦,但是也很享受,享受的是你回到自然中去,你得到的是最纯净的空气,最甜美的水和最朴实友善的人。海太伟大,太美丽了。” 此次凤凰号下西洋行动中另一位核心人物是凤凰卫视出色的战地记者郑浩。郑浩在斯文儒雅的外表下却蕴藏着惊人的能量。 他与翁以煊同是1959年生人,一直生活在大都市,没有过波澜壮阔的人生际遇,进入凤凰卫视却有了惊心动魄的新闻经历。 出色的英语同声传译能力,使他在“9·11”、“北京申奥成功”、“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重大事件中成为凤凰电视中不可或缺的现场直播的同声翻译。而他非凡的战地记者经历更造就了他作为一个电视人的出色业绩。 2002年,《热火巴格达》,2003年《激战前夜巴格达》,他和凤凰卫视共同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并向全球华人传递他们镜头中的最新的讯息。2003年春,郑浩深入北京“非典”病区采访拍摄,《北京一日———抗SARS实录》是其职业精神的又一次体现。2003年10月,印尼巴厘岛爆炸案发生后,郑浩孤身前往,采访拍摄了500多分钟的素材,发回了无数报道。 郑浩绝非明星气质的电视人,而他的专业素养和学者气质却成为观众心目中凤凰卫视最出色的电视记者的代表。 探秘凤凰号 信天翁成为今天的凤凰号,这也是历史的一种选择。 信天翁长12米,宽4米,重10吨,随翁以煊环游世界,历经三万多海里,仍气势凌利。当信天翁变成今天的凤凰号,又有新的改变。 为配合航海电视行动,船上加装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时航线追踪系统、卫星电视直播系统、电视拍摄计算机编辑系统、船上多方位拍摄系统、卫星上网系统。此次,凤凰号是孤船走世界,既没有海上的配合,也没有领空上的保护,保护措施更要求万无一失。 在翁以煊的眼里,这是一个颇为人性化的生活空间:我们这个是两室一厅的房,V字型,最后一个舱是双人床,船中间是一厅,所谓的一厅是两张长椅子,一边可以睡一个人,另一边可以睡两个人。有一个厨房,而且有洗手间。 在翁以煊的航海经历中,看《红楼梦》成为他最难忘的享受。“在一个特别理想的条件下,读你最喜欢的书,那种感觉跟平时是不一样的。《红楼梦》不是给一般的人看的,看这本书要有人生经验。” 对于孤身航海的翁以煊来说,多了两个同伴,最大的好处是解决了睡觉的问题。有了人就可以轮班。 比起翁以煊独自环游所经历的惊涛骇浪,这次凤凰号下西洋所走的航线要温和一些。出中国海,通过印度洋到非洲,这些地方海的风浪比较缓和,而且也很温暖。但是这些地方人口众多,聚集了很多不同宪政的国家,有些国家在历史上曾遗留下一些争端,并且有海盗出没。这些都可能是这次航海的潜在麻烦。 凤凰号预计航程为8个月,经越南、文莱、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泰国、缅甸、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联酋、安曼,最后抵达肯尼亚。 直击郑浩:从香港到太仓 在凤凰卫视公关部副主任张林的帮助下,8月7日下午,本报记者通过电话独家采访了已经抵达太仓的郑浩。 从香港到太仓,11天的航程已让郑浩感慨万千。 郑浩向记者介绍说:凤凰号7月24日从香港出发,中途在深圳停靠两天,27日再次启程。“这些天,航程中能遇上的事情我们几乎都遇上了。” 先是本次行动的第三位成员摄影师王绥深体力不支,“他上船后就一直吐,一直就没站起来过。”船到汕头把他送上岸。这一路上,凤凰号一直跟着热带风暴的尾巴,在8级大风中航行。接着船上的马达坏了,被渔民拖到福建长乐漳港停靠。那里是距离台湾很近的敏感地区,被边防武警盘查了差不多一天。后两天,船上水又不够了。昨天,船到吴淞口时,又遇到搁浅,船体被划伤。 仅仅11天的航程,而且又是在中国领海范围内,郑浩已开始承受一种从未有过的艰辛:“是一种无法想象、无法预见的困难。跟以往所经历过的困难完全不同。在这种时候,人的意志比体力更加重要。要克服的是孤独、寂寞和工作上的种种压力。” “在茫茫大海上,人是如此无助。人的力量在那时显得太渺小了。出了问题,即便是有海事卫星电话这样先进的通讯设备,但是,发出求助到救援人员的到来也要等上漫长的几个小时。” “船上酷热难耐,舱内都有三十七八摄氏度,还要在里面编辑片子,写稿、传稿。” 在船上,更多的时候是无聊,看着茫茫大海发呆。实在无聊就去做饭。船上有专为航海配置的煤气灶,任凭波浪起伏,灶台一直可以保持水平。 有时过于酷热的天气连做饭也变得不情愿。不过船上一直都存有足够的干粮和蔬菜。 翁以煊在航海中喜读《红楼梦》已成为坊间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而此次航程,翁以煊要读的是《金瓶梅》。郑浩说,他本人这次带了两本有关航海和郑和的书,然而在过于颠簸的航程中,他还没有找到读书的好时机。 郑浩说,这11天的航程对船和人都是一次预演和磨炼。8月8日,一位年轻的摄影师会加入到他们的团队中来。 在不可预知的航程中,可以预知的是有更多的磨难在等待着他们。郑浩说,无论如何,凤凰的这次行动的第一要旨是“人船两安全”。这是理性年代的激情体验。 下西洋热度升温 就在有关方面宣布凤凰号下西洋的消息的第二天,有另一家民间机构宣布,一艘来自民间的仿古帆船“绿眉毛”号也将于八月在江苏太仓启航,重走郑和下西洋航线。“绿眉毛”号由浙江舟山朱家尖镇督建。仿制的是郑和下西洋船队中主司运载粮草的船型。“绿眉毛”号一行20人,由摄影师、造船师、船长、船员、海洋专家及电视片摄制组成员组成。他们承接了英国帕拉丁影视公司《郑和》专题片的拍摄工作。未来不久的印度洋上,将会有大小两只中国帆船一前一后乘风破浪。 与此同时,国内纪念郑和、研究郑和的热浪正在不断升温。 南京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郑和下西洋》已拍摄完毕;福建电视台有关郑和的长篇电视剧也正在紧张筹备中;青岛、昆明召开郑和研讨会;上海将举办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南京在七月刚组织了600名市民参观“郑和舰”。台湾山河探险协会理事长徐海鹏正为筹备2005年的“郑和八下西洋探险队”而奔走。纪念郑和,真正的高潮将在2005年到来。 郑和的价值在600年后再次被人们认识。 其实早在5年前,武汉晚报女记者范春歌就成为内地重走郑和路的第一人。2000年7月,她从江苏太仓启程,沿郑和航线追访18个亚非国家,分三次完成了这次旅程。 纪念郑和,是追寻郑和的足迹,还是追寻一种海洋的胸怀? 关于已经到来的纪念郑和的热潮,正在被人们附会上种种含义。 前朝的风云已如烟散去,后世的胸襟仍可借古人的眼界而拓展疆域。 航海,看起来拓展的物理空间,而实际上更有可能拓展的是精神上的领域。 作者:深圳特区报 记者王文 编辑 旭辉 相关专题:“凤凰号”下西洋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