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吉林大学“选培办”探索国防生培训之路纪事 | |
---|---|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08月07日 07:07 解放军报 | |
陈太梦 本报特约记者 王永孝 本报记者 韩国贤 校园里的国防生一眼就能看出来 “考考你的眼力,能不能把国防生认出来?”去年春天,一位女记者到吉林大学“选培办”采访,刘志文主任给她出了道难题。哪知,女记者还真有两下子,从迎面走来的一 1999年秋天,驻吉林大学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正式组建。“家”安了,首批国防生招进来了,一次思想调查却令他们十分担忧:有的人是家庭困难,奔着每年5000元国防奖学金来的;有的人是担心就业,冲着“后顾无忧”来的…… 这种盲目和随意的思想状态很快就从现实中反映出来。转年春季,南方的一些城市到吉大“挖人”,对计算机、通信工程等专业优等生,打出年薪8万元的高价。面对诱惑,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国防生找到“选培办”,坚决要求解除国防生协议。 “军心”尚不牢,谈何育良才?要把国防生培养成为能担重任的新型军事人才,塑造外表更要塑造思想。于是,他们对国防生进行军队式教育,实施军事化管理。把全校国防生编成一个中队,以院系为单位,编成若干个区队和班,由国防生轮流担任副中队长、区队长和班长,在管理中学管理艺术,在组织中学组织能力;请来老红军、英雄模范人物和部队领导,讲军队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请军区机关人员讲军委的人才策略,传达总部关于人才建设的文件;请部队优秀大学生干部讲个人的成长经历…… 操场上的军事课学的都是真本事 2002年秋天,从某师传来一个消息,让“选培办”的同志们一阵脸红———杨硕士“跑”了!小杨是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于2000年7月被直接招收入伍,分配到某红军团。 团里有了硕士研究生,上上下下抢着要这个“宝贝疙瘩”。哪知,硕士当排长不懂步兵“五大技术”,当团政治处干事不了解基层,调到师作训科后,又看不懂军事地形图。两年过后,杨硕士主动打了“退堂鼓”,离队走人了…… 杨硕士虽然不是国防生,但他表现出的“先天不足”,却给“选培办”如何培训国防生敲响了警钟:“青年学生有献身国防的志向,不一定就有建功国防的能力,我们的培训工作向前延伸一步,国防生毕业后的任职差距就会缩短一步。” 缺训练教材,“选培办”的几位同志日夜攻关,利用近半年时间,自编了5个课目29万字的军事教案。没训练场地,大学领导在寸土寸金的大学校园里,辟出2000多平方米好地,还搭上11.2万元建场费和维修费,给国防生建成了一个小型综合军事训练场。 几年来,为了让这些“后备军”脑子里始终装着“前沿”,他们相继建起了国防生网站、军事图书阅览室,把最新的军事信息在第一时间装进国防生的脑子里。 文武双全“准军官”大半登上“龙虎榜” 在吉林大学322名国防生中,先后有200余人次获得奖学金,77人担任学生会干部。 工作展开之初,“选培办”最担心国防生的学习,这种担心是有依据的:选上了国防生,每年拿5000元“国防奖学金”,毕业后是中尉副连职。就业无忧,学习上的动力就不足了。计算机学院有一名国防生,入学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还当上了国防生区队长,一年后,分数直线下滑,年底竟有2门功课不及格。 为打破个别国防生的“保险箱”思想,“选培办”及时出台了一项赏优罚劣的激励机制,调动了国防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年3月底,“选培办”召开全体国防生大会,对获得2003年度长春市和吉林大学两个“十佳大学生”称号的国防生张爽实施重奖;对获得一、二、三等奖学金的63名国防生实施再奖励。同时,2名违纪的国防生被解除协议,3名多科不及格的国防生被停发“国防奖学金”…… “选培办”求才若渴的举动,吸引了更多大学生的目光。现如今,在“选培办”的“麾下”,已有计算机专业国防生100多人,其他热门专业国防生160多人。(解放军报2004年08月07日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