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管线团姚志祥28年奉献青藏高原建设无怨无悔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08月06日 16:08 解放军报

  ●本报记者 江宛柳 本报特约通讯员 樊厚东

  见到姚志祥,是在海拔3800米的格尔木兵城,青藏兵站部管线团领导费了好大劲才把他从海拔4500米的沱沱河兵站油罐改建工地叫回团里。脸黑,手粗,典型的老高原,只有那副600度近视镜,算是留了点知识分子的痕迹。

  1976年,姚志祥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9年后,在大城市工作的他响应党的号召,主动报名支援青藏高原建设,他是当时到青藏兵站部报到的唯一的大学本科生。至今28年,他为中国西部能源大动脉———跨越“世界第三级”的格拉输油管线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去年60岁该退休回内地时,他又交了一份要求继续留在高原工作的申请书。把一生献给了高原的他,不但无怨无悔,还非常真诚地告诉记者:“我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我很快乐,很幸福。”

  一个携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在西部高原找到了什么样的快乐和幸福呢?

  快乐之一:极限运动能激发生命的活力,在生命禁区挑战艰难就是最大的极限运动

  青藏线被称作生命禁区,缺氧,高寒。绵延1080公里的格拉输油管线,沿途有900多公里在海拔4600米以上,500多公里是永冻层。任管线团总工程师的姚志祥,每年从3月开泵到10月停油,巡线、检测要上线,冬天维修、改造,也要上线,管线一出问题,他更是连夜往山上赶,狂风,暴雨,冰雪,什么都遇得上。去年的统计表明,他27年上线216次,累计行程518400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3圈。其中翻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200次。如此玩儿命,他竟腰板笔直,今年体检,除了血压有时偏高,没别的毛病。大家都说老姚这身体是钢筋混凝土筑成的。

  姚志祥很轻松地解释:“我可能是有一点精神吧。”什么精神呢?他常说一句话:“西藏的燃油百分之百从这里进去,一年15万吨,这条能源大动脉是党和国家对边疆人民关怀的体现,维系着西藏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关系着西藏的繁荣稳定,一刻也不能停跳。”为此,“姚总工在高原上把命都丢过好几回了” ,管线团官兵们如是说。

  那年,管线刚刚试油,多处泵站还没建设,从黑河到拉萨的300公里管线观测处于失控状态。春节刚过,姚志祥就带着20多名官兵上高原徒步巡线,啃冻成冰坨的馒头,嘴里含着冰块。途中姚志祥突发40℃高烧转成肺炎。在高海拔地区得了肺炎就等于领了死亡通知书,但他硬是凭毅力闯过了这一劫难,坚持巡完全程,确保了管线的安全。

  2000年9月,沱沱河加油站油罐年久失修,渗进了水,姚志祥率队抢修。谁料汽油罐底的水已结成30多厘米的冰。机械用不上,他就钻进罐底人工破冰,油气大,防毒面具不起作用,他中毒晕倒在罐里。被人拖上来时,脸已是青紫,兵站的医生抢救了十几分钟,他才算又捡回条命。

  近年建设青藏铁路,改造青藏公路,管线油罐相继改造,任务一个比一个艰巨。2002年,是他挑战更大极限的一年,这年他上线连续打硬仗恶仗175天。先是把沱沱河大桥的挂越管线改到另一条公路上去。正月初一他带队上阵,顶着狂风暴雪大干20天,抢在开泵前两天完工。还没喘气,西藏交通厅提出,管道有的路段与铁路建设交叉,经常发生施工机械挖断管线的事故,希望提供全线输油管道通过公路的所有位置数据。他立刻带人踏雪破冰徒步勘察,测准每段管道的交叉角度,悬在空中、潜在沟里的高度深度。只10天,完成105张图,西藏交通厅干部大吃一惊:“部队的工作效率真是神了!”

  姚志祥回到团里,团领导们却惊呆了,这是老姚吗?人黑瘦,嘴唇乌紫,眼窝深陷,体重掉了10公斤,虚得几乎站不稳。女儿给他量血压,低压130,高压1 75,老伴心疼得抱着他哭了。

  青藏兵站部政委李海乾对记者说:“要比挑战极限运动,老姚在生命禁区挑战艰难,不是挑战最大的极限吗?28年,他一直在进行这个挑战。青藏兵站部的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非常突出。”

  不断挑战极限的乐趣,使姚志祥不觉得时光流逝,60岁的他还像大学刚毕业时一样充满激情,浑身散发着青春活力。

  快乐之二:知识学了要用,用了还想学,高原就是个知识创新的大试验场

  当年刚进管线团,姚志祥这个大学生就成了宝贝疙瘩。他先被任命管线维修所生产技术组长,总抓11个车间24个工种产品设计生产的指挥、调度、工艺、质量把关。在大学他读的只是“金属工艺”,这么多专业不懂,怎么办?找课本自学,向老师傅请教。他调到机关装备股那年,青藏线上4个兵站要建泵站,在团领导眼里,大学生什么都会,团长就问他:“你来设计泵站房子吧?”姚志祥吃了一惊,他的专业与建筑设计差得远了。可他不干谁干呢?就咬咬牙,接下任务。他跑到格尔木小书店买来一大堆书,白天黑夜啃,结合在学校学的机械制图,画了改,改了画,两个月后,设计图纸拿出来了,兵站部营房科一审就顺利通过。泵站建成,他胆子大了。接着,又设计了当雄兵站礼堂,这座漂亮的礼堂现在还在用;完成了地方建筑公司拿不下的新式锅炉房设计,解决了管线团的采暖问题。

  知识丰富了,压的担子也就多了。他先后担任营建、设备管理、管线抢修、机械加工、水暖改造多项负责工作。在姚志祥的词典里,干脆抹去了“不会”这个词,不管什么专业,需要就学。时间哪来?挤!他的时间表是:每晚加班3个半小时,星期日当“星期七”过。他用挤出来的时间自学了“机械制造”、“土木建筑”、“锅炉及水处理”、“焊接”4大专业的全部课程,加上被派到后勤工程学院进修“油料储运”专业,他成为管线团唯一具有多专业复合型技能的高级工程师。

  “知识学了要用,用了还想学,高原就是个知识创新的大试验场。”姚志祥感受极深地说。在管线团官兵们眼里,姚总工有逮空就琢磨新东西的嗜好。带油焊接,是没人敢碰的管道抢修难题,姚志祥偏要试试。他带领技术小组艰苦攻关 5年,终于找到了一种既能保证安全,又能保证油品质量;既适合野外管线抢修,又适合泵房内管道的带油焊接新方法,填补了国内外成品油管道带油焊接的技术空白。28年里,他自己设计完成3500张图纸,成功进行20多项技术革新,完成了唐古拉山三站供水系统、沱沱河泵站生活区营房、沱沱河三站防洪堤、雁石坪下行管道改线、五道梁泵站蓄水池、纳赤台泵站生活楼的设计与新建、沿线13座部队及地方加油站供油系统防盗油设施的设计与施工等。他上高原之前,接兵的干部告诉姚志祥,上高原要干满8年,咬咬牙就过去了。哪想到28年一晃过去,姚志祥用知识与创造之火把自己焊在了高原上。

  快乐之三:要讲享受,精神享受比物质享受的幸福感更强烈

  “在高原,总有难题等着解决。”姚志祥说,“解决完一个难题,我就体验一次新的快乐。”

  纳赤台山坡上有泉水,但在泉眼挖了井,水却不知从哪都漏跑了,兵站、泵站、通讯站的部队一直受着水荒的威胁。1978年,团里请地方包工队想办法,包工队开口就要20万。可姚志祥不信这个邪。6月高原的水还是冰水,他带着几个兵,穿着裤头背心跳到没膝的水井里作业,两人一组,5分钟一换,边用两台泵抽水,边排井底故障,把泉眼喷口开到最大,再做了200个木桩子,把里外的渗漏洞都严密堵死。3天竣工,一分钱没花。至今,纳赤台泉水井的水都是溢满井口的。

  五道梁干脆没有地下水,是用一个排的兵力轮流开水车到15公里以外去拉水,若按20年计算,至少花费了1000多万。1980年,姚志祥又接下了解决五道梁生活和工业用水的任务。他仔细勘察,遍访老百姓,找到山上一条干涸的季节河,河水每年6月来,8月断。化验水质,符合饮用标准。他计算了五道梁三站一年的用水量,亲自设计并指挥建起15300立方米的蓄水池,每年季节河来水时蓄满水,彻底解决了五道梁日耗水量30吨的大问题。这一成果出来,成了青藏线各站的范本,青藏线全线部队从此用水无忧。

  姚志祥还改造全线7个站锅炉,把柴油机循环水用于采暖,解决了输油、采暖各自烧油能源浪费问题;用废钢管和槽钢改造7个加油站房顶,解决了塌顶问题。据兵站部统计:28年里,姚志祥解决各种技术难题400多项,给国家创造的可计算的经济效益7000多万元,潜在的效益过亿元。兵站部把他的重要成果都报了奖,但大多数因“科技含量不高”,没能入选,只有3项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姚志祥很坦然地说:“只要对青藏线建设有益,官兵高兴,评不评奖我都很快乐。”

  姚志祥的成果还包括:在《油田储运》、《管道技术与设备》等国家级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38篇,出版了5部科技专著,其中4部被列为全军固定管线专业培训通用教材,为青藏线乃至全国输油战线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在技术干部和士官队伍中培养出了近百个技术尖子,带出了一支技术梯队。

  2003年北京钢铁学院50周年校庆,姚志祥在母校见到了阔别几十年的同窗好友,他们很多从国外赶回来,在国内当大企业厂长、总经理的也不少,而作为在西部艰苦地区成就卓著的校友,姚志祥被请上主席台。他对同学们说:“高原虽然苦一点,氧气少一点,但生活非常充实。我有幸在西部把知识转化成为使祖国强大、军队强大的价值,我没有辜负母校对我的培养。”

  青藏兵站部政治部主任张思望非常动感情地评价:“姚志祥是高原的脊梁! ”2003年,姚志祥荣立二等功,并被评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

  记者问姚志祥,在高原28年,什么是你最快乐的?“管线改造完成接通,一声‘开泵!’一个点一个点检查,耳朵贴在输油管上,听油流在里面‘汩汩’冲过的声音,快乐啊!那种成就感,发表论文和获奖都没法比。”这句话是姚志祥接受采访的句号,说时,他眼里闪着奕奕光彩。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