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海陆两栖装甲团团长陈昌锋:能武能文 智勇双全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07月27日 07:54 解放军报

  文/曹学军 本报特约记者 徐锋 梁庆才 记者 司彦文

  主人公小传

  魁梧的身材,黝黑的脸膛,犀利的目光,眉宇间透出威严。“好威武!”记者在某海练场见到陈昌锋第一眼,不禁在心里暗喝一声彩。

  40岁刚出头的这位南海舰队某陆战旅两栖装甲团团长,自打从江苏阜宁一个乡村走出,已有23年军旅生涯。排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团长,海军军事学硕士研究生、留学德国联邦国防指挥学院,能驾驶5种型号坦克和装甲车,会操作3种型号的火炮,丰富的军旅阅历、厚实的知识储备、良好的军事素养造就出一个不可多得的复合型现代指挥员。

  “优秀基层主官”、“优等指挥员”、“全军优秀共产党员”,胸前3次戴上三等军功章;当团长3年,团队连

  续3年被舰队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有人赞曰:真个是腿肚子上绑铜锣,走到哪响到哪!

  穿上迷彩服,是领军对阵、叱咤战场的热血军人;走下训练场,是挥毫泼墨、题诗作赋的儒雅学者。官兵佩服:咱团长能武能文、智勇双全!留学德国

  陈昌锋:“万里穿云横空渡,莱茵河畔看晚霞。眼前欧景堪称雅,胸中犹自梦京华。”

  1999年3月,北京。凌晨4点,正当人们沉醉于甜蜜的梦乡,陈昌锋已捧起了一本德语教科书,口中念念有词。

  时任两栖装甲团参谋长的陈昌锋作为海军唯一人选,将被推荐到德国联邦国防指挥学院留学。要跨进这所享誉世界的军事学府可不容易:3个月内必须通过德国驻华武官的面试。已经36岁、没有一点德语基础的陈昌锋学起了古人“头悬梁,锥刺股”,每天只睡5个小时,一本厚厚的德汉字典被他翻卷了边儿,还每小时50元自费请一位德语教授给自己“开小灶”。3个月后,陈昌锋顺利拿到了留学签证。

  走进莱茵河畔的异国校园,陈昌锋只争朝夕,发愤苦读。两年间,在全校近百名留学生中,他是唯一没有迟到、早退和缺勤记录的人。他如饥似渴地汲取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的军事思想营养,广泛涉猎海洋战略、作战指挥、参谋业务等多个学科,门门功课成绩优秀。他走遍了德国五大军港,参观了德国陆海空三军机关、部队和院校,并赴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奥地利、卢森堡等周边国家及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北约总部、欧盟总部考察,对发达国家先进的军事理论、国防建设、部队编成进行了广泛调研,积累了数十万字的留学笔记。毕业前的联合演习中,陈昌锋被各国同学公推为海军作战指挥工作组组长,组织各国学员精心制定周密的演习计划。最后,演习完全按照陈昌锋他们制定的方案实施,赢得院方高度评价。

  “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军人!”求学海外,陈昌锋尤其珍惜国家的形象和军人的荣誉。

  刚到国外不久,许多西方国家学员好奇地问陈昌锋:“中国有那么多人,能吃饱饭吗?有衣服穿吗?”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今日中国,2000年10月1日,陈昌锋联合两名陆、空军的战友,精心制作了反映祖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多媒体课件,还在我驻德使领馆帮助下做了小笼包、饺子等风味小吃,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国庆招待会”,邀请来自42个国家的老师和同学共庆伟大祖国的生日。这天,学院升起了中国国旗。

  “陈中校是一名有能力并且非常值得信赖的军官。他以聪明才智、钢铁般的自律以及非常合作的态度,很好地完成了学业。我认为对他的提升使用应不加限制。”一向以严谨刻板著称的德国教授在陈昌锋的毕业鉴定中,破天荒地使用了这样的评语。

  两年留学,陈昌锋展示了一名中国军人面向世界、探索求知的风貌,也展示了一个中国军人挺直脊梁、正气凛然的风骨。大刀阔斧

  陈昌锋:“投身军事变革如同抢滩登陆,容不得半点迟疑和退缩,除了背水一战,我们别无选择。”

  军号响起,两栖装甲团又迎来一个崭新的训练日。乳白色的军官训练中心大楼内,咫尺荧屏运筹帷幄,金戈铁马激战无声。陈昌锋带领营、连指挥军官在虚拟战场上练指挥、研战法、斗谋略。一双双驾驭钢铁战车的大手敲击键盘就能排兵布阵,轻点鼠标便可调起万钧雷霆。

  2001年9月,留学回国的陈昌锋走马上任两栖装甲团团长。

  两栖装甲团是海军第一支两栖机械化部队。从驻西沙群岛一名坦克排长成长起来的陈昌锋一直为身在这支“明星部队”感到骄傲。然而,经过两年留学深造,当他的眼光越过营区、越过国界、回首打量自己的团队时,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同时涌上心头。

  陈昌锋看到,近两年,团里的装备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但不少官兵的视野和素质却没有跟上趟:有高配置的电脑,却主要是用于打字,谈不上开发训练功能;有上级配发的装甲兵模拟训练器材,却只是分散使用,谈不上综合集成。见识过外军高度自动化训练手段和作战指挥系统的陈昌锋坐不住了: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再也不能漠视下去了,那样往日威风八面的两栖机械化部队将会被远远甩在时代的后头!

  陈昌锋发起了一场向信息化进军的“抢滩登陆”:2002年初,团里拿出家底经费,新添100余台电脑。团领导走进了电脑培训班。连队建起了电脑学习室。随后,装甲模拟训练中心、军事训练局域网、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一一建成。

  随着两栖铁骑日益迈向现代化,一些长期形成的旧观念、旧习俗渐渐成了制约战斗力生长的“瓶颈”。陈昌锋大刀阔斧,带领官兵不断打破常规,突破禁区。

  ———游泳训练是两栖官兵的“必修课”。过去,为了保安全,团里有条不成文的规定:游泳训练限制在浅水区进行。陈昌锋把官兵成建制赶下海,由浅至深进行训练。最后,从团长到列兵,人人能在海上徒手游5000米、又能武装泅渡。

  ———迎外表演是陆战队员的“拿手戏”。过去,有的连队拼凑尖子登台。陈昌锋把迎外表演与实战训练结合起来,成建制训练,成建制登场亮相。今年2月,他奉命率队为56国驻华武官进行两栖登陆作战表演。在直升机掩护下,水陆坦克、两栖战车破障登陆,势如破竹。激烈的对抗、火爆的场面博得各国武官连声称赞。

  ———野外驻训是两栖装甲兵的“家常饭”。过去,部队一进训练场,到处挂横幅、插彩旗、用石子拼口号。陈昌锋认为这样大张旗鼓,不是作战,而是作秀。他下令:只要部队一动,就要利用地形、丛林、迷彩色和伪装网隐真示假,声东击西。这一来,部队行军打仗的气氛陡然浓厚。

  ———农副业生产是部队的老传统。过去,全团每个连队都要养猪种菜,但部队长期在外搞训练,菜地里草比菜长得高。陈昌锋下令把菜地改为花园草坪,变成体能训练场。有人提醒:“把老传统丢了,不好向上面交待。”陈昌锋说:“养兵千日,用在战时。陆战队是一支打仗的部队,打不赢才更没法向老百姓交待!”

  ……

  一位外国将军在参观海军陆战队时感叹:“一支敢于正视自己不足、永不满足现状的部队将是难以战胜的。”陈昌锋冷眼向洋,凭栏观潮,率领他的团队不断抢滩军事变革新战场,实现战斗力的一次次跃升。热血军人

  陈昌锋:“任何事情都可以重复,唯独战争是个例外。要想在未来战场上一举打败对手,首先必须不断战胜自己。”

  夜海如墨。一支满载重型装甲战车的庞大登陆舰编队在夜幕掩护下悄然向某海域进发。经过一夜航渡,拂晓前,编队逼近预定海域。

  这是陈昌锋率部参加的又一场跨军种联合登陆作战演习。舰艇上,两栖装甲兵摩拳擦掌,蓄势待发!

  演习进入倒计时,海上却风云突变,海况远远超过了水陆坦克和两栖战车泛水的性能极限。

  “还能不能下海?”演习指挥部来电询问。

  “和平时期演习就是打仗,别说一点点风浪,就是龙潭虎穴也要闯一闯!”陈昌锋斩钉截铁地回答。他的“001”号战车第一个跃入波涛汹涌的大海。官兵们紧随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占“敌”滩头阵地。

  是热血军人,就要敢冒风险,挑战极限。陈昌锋对官兵的体能和心理训练堪称“极限训练”。从团长到列兵,每人脚上一副沙袋,每天早晚两次体能锻炼,每周至少两次5公里武装越野。他率领部队在夏日气温最高的午后行军,把军用水壶里的水全都倒光,连续数小时滴水不沾唇,还要一路防“空袭”、挖战壕、打阻击。营区建起了一条两栖体能训练带,滑铁索、走浪桥、涉浅水、越障碍、冲沙滩,浓缩了登陆作战全过程,练就海军陆战队员特有的胆魄、体魄。

  2003年9月8日,两栖装甲团经过两个月的“海练”,已是人困马乏。陈昌锋偏在部队需要休整之时,率领大部队徒步回撤,80多公里的归营之路全用两只脚板来丈量。部队夜间开进。官兵们身负数十斤重的作战背囊,在山间丛林穿插奔袭。早晨抵达预定休息地时,突然下起瓢泼大雨,官兵原以为要休息躲雨、埋锅造饭,不料团长大手一挥,命令冒雨强行军。第二天,部队回到营房。在海军陆战旅蹲点的海军机关一位部长闻听一定要去迎接。当他看到官兵们满身泥水,却精神抖擞,军歌唱得山响,不禁赞叹:“两栖先锋!名不虚传!”枕戈待旦

  陈昌锋:“对军人而言,和平生活犹如击鼓传花,当鼓声一停,就该是我们上场的时候了!”

  钢盔、迷彩服、防毒面具、子弹袋、手榴弹、水壶、挎包全身披挂,一日三餐枪不离身,夜晚怀抱着武器就在丛林里席地而卧……

  这样的场景在两栖装甲团并不鲜见。这正是陈昌锋所要的训练效果。

  “两栖攻坚,抢滩登陆,撕开缺口,杀出血路!”陈昌锋用16个字归纳了团队所担负的作战使命。强烈的使命意识时时提醒他:他的装甲战车隆隆开进,燃烧的不该是和平麻痹的空气,而是浓烈的战斗气氛。

  今年2月底,战车营、装甲营组织轻武器夜间射击。天黑后下起大雨,两个营的领导先后打电话请示:“打不打?”陈昌锋严肃地回答:“你们去问敌人打不打!”

  陈昌锋脑子里绷得最紧的就是战备这根弦。他在全团开展“读战争书、看战争片、谈战争事、树战争观”系列活动,帮助官兵树牢随时准备打仗的临战意识。

  一次训练间隙,陈昌锋和连队官兵一起玩“击鼓传花”游戏。花传到他手里时,鼓声戛然而止。陈昌锋站起来有感而发:“对军人而言,和平生活犹如击鼓传花,当鼓声一停,就该是我们上场的时候了!”

  为了保卫和平,军队必须准备战争!为此,陈昌锋和他的团队厉兵秣马,枕戈待旦。他每月至少要组织一次紧急拉动演练,经常随意在地图上画定一个区域,指挥部队齐装满员向该地区昼夜奔袭,风雨无阻。官兵们全副武装,连续10多个小时急行军、强行军,穿丛林、攀断崖,一路练通讯、练驾驶、练战术、练战法、练指挥、练对抗。炎炎烈日下,坦克车内温度高达42℃。坦克兵闷在“铁罐子”里,始终严格按作战要求着装,甚至还要头戴防毒面具通过“污染区”。

  6月的粤西南,云飞浪卷,骄阳炙人。

  记者跟随陈昌锋所率领的铁甲团队千里转场,一路上,但见铁甲列阵,越土岭、跨堑壕、走崖壁、涉海滩,或机动纵深疾驰,或突破“敌”滩头阵地,或抗“敌”电子干扰……

  气势恢宏的演练场面、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恰如陈昌锋在一次联合登陆作战演习结束后写下的诗句———

  “烟波浩渺浪涛惊/欲试将士卫国心/神兵从容自天降/铁甲轰鸣镇海吟/信息穿梭千军连/弹炮呼啸敌阵前/指挥若定称岿然/劲旅精兵扫顽坚。”说说咱团长

  在两栖装甲团,说起团长陈昌锋,官兵们的话特别多。那故事好似吐鲁番的葡萄,一嘟噜一嘟噜的……3双48码鞋战车三连连长荀博———

  有一天,团长突然把我叫到办公室,捧出3双48码的特大号鞋子和1套迷彩服交到我的手里:“拿回去给刘恒穿,看合不合适?”

  我一下愣住了,团长一天到晚那么忙,他咋知道我们连刘恒没有合脚的鞋?身高1.96米的刘恒就为这还得了甲沟炎。原来,团长有个习惯,经常要到卫生队查看官兵们的病情记录。那天,他查看到刘恒患有甲沟炎,便问起得病原因。随后,他就到基地军需仓库和工作人员一起翻找了半天,终于找到3双特大号鞋子和1套大号迷彩服。湿衣服·姜汤战车一连上等兵孙雪峰———

  去年的一天,我们在训练时突遇大雨,大家衣服全湿透了。训练结束,正当我们回到宿舍换衣服时,团长来到了我们班。糟了,我们这副军容不整的样子还不挨批?大家抓起湿衣服就往身上穿。没料到,团长说:“还不快把湿衣服脱掉,感冒了怎么办?快叫炊事班煮姜汤,每人必须喝一碗。光知道训练不行,还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接着,他又挨个摸了摸我们的头,叮嘱注意防病。当时,我非常感动。这是我第一次和那么大的军官接触,真没想到平时严肃的团长那么亲切和蔼,待我们像亲兄弟一样。“华山论剑”选士官装甲营副营长王铁龙———

  前年底选取士官时,我们遇上一件难事:装甲三连战士小杨和小刘都是公认的好兵,论军事素质小刘强一些,但小杨是团里某老领导的“关系”。情况反映到团里。这天,团长和其他几名团领导来到训练场,召集小刘和小杨当场“华山论剑”,比武见高低。一个5公里越野跑下来,小杨被小刘落下400米。团领导当即拍板:留下小刘。小杨没选上,也心悦诚服,公平竞争嘛。诗样情怀

  国事家事孰重轻/君嫁之时义深明/堂前四老托君敬/亲朋友好礼相迎/莫道军人皆铁汉/碧海见证男儿心。

  十五年来少相帮/问君悔否嫁错郎/多谢父母曾侍奉/更念教女读文章/莫怨夫婿无情汉/也羡蝴蝶并鸳鸯。

  这是陈昌锋写给妻子王艳萍的两首诗。他们俩是高中同学,堪称青梅竹马。婚后,为支持丈夫,王艳萍辞掉了在家乡城里的工作,到部队驻地工厂当了一名临时工,用柔弱的肩膀默默挑起家庭重担。陈昌锋赴德留学期间,岳父和父亲相继辞世,王艳萍都打电话安慰丈夫别为家事分心,自己忍痛给老人送终尽孝。

  陈昌锋回国当团长后,两人仍然咫尺天涯,聚少离多。王艳萍没有半句怨言。她不仅为丈夫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还自强不息,通过竞聘成为一家幼儿园的领导。

  思之念之,陈昌锋感慨系之,深感自己欠妻子太多。

  四季不见奇葩现/日夜常把清馨浮/莫道愁时三千丈/入竹便可一寸无。

  身清骨冷知音无/一片绿叶不施布/只因一点傲骨在/唤得阳春早归来。

  这是陈昌锋的两首咏物诗,一首写文竹的清馨、恬雅,一首写梅花的超凡、高洁。

  写诗、读书、集邮、养花……走下练兵场的陈昌锋是一个兴趣十分广泛、生活很有情调的儒雅书生。他熟读《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对其中一些经典章节和诗词歌赋能倒背如流。难得有闲情逸致时,他侍花弄草,题诗作赋,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驻地的森林公园里有他认养的一棵大树,家里阳台上种养有五颜六色的花草盆景。(国防报2004年07月27日第5版)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