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辉煌逐步走向衰败:国民党要卖“四中”媒体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6月01日 14:30 华夏经纬网 | |
日前,国民党方面为落实“三阶段处理党产计划”,提出以80亿元的价格,出售党产“华夏投资”旗下的“中视(中国电视公司)”、“中广(中国广播公司)”、《中央日报》和“中影(中央电影公司)”等“党营媒体”,以比“广电法”和“有线电视法”规定的期限提前1年完成对党营媒体的处理。 从辉煌到衰败 对于“中视”、“中广”、《中央日报》和“中影”这“四中”媒体,人们并不陌生。 “中视”作为台湾地区最大的电视台之一,由“中国广播公司”出面主建,于1969年10月底正式开播,发展迅速,上市后表现一直不错。 “中广”成立于1928年6月,当时称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电台”,1949年11月迁到台湾。 《中央日报》属于历史最悠久的平面媒体之一,1928年2月创办于上海,1949年3月在台湾复刊。 “中影”成立于1954年9月,由农业电影制片厂和台湾电影制片厂等合并而成。 “四中”媒体外加此次不在出售之列的“正中书局”代表的出版部门,一直成为国民党的主要宣传阵地。在没有新闻自由的年代里,在“党”、“国”不分的情况下,作为国民党统治工具的媒体,主要任务是美化专制统治,压制任何不利于国民党统治的言行。 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党营媒体的政治地位很高,经费充足,待遇从优,根本没有办事效率、社会效益、经营利润、招商广告等压力。因此,“四中”媒体一枝独秀,得到迅速扩充、发展。例如“中广”全盛时,曾经拥有9个分台、28个转播台、133个频道、172部发射机、发射功率达到3714.45千瓦。使用中、英、法、日、朝、越、阿拉伯7种语言播音,中文类包括国语、粤语、潮州语、闽南语、客家语、西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播音。早在1968年就开始使用人造卫星线路进行远距离实况转播。在“宪政改革”前的40年间,“四中”媒体在视影、广播、报刊等领域,基本处于垄断状态。 国民党通过控制媒体以压制社会媒体、限制新闻自由和维持专制统治,成为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社会议政运动”的主要批评对象,民进党成立后更是把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实现新闻自由作为主要口号之一,把丑化党营媒体作为丑化国民党的主要途径。身为国民党主席的李登辉也配合民进党,在社会上发起对国民党的党营媒体“拒听拒收拒看运动”。面对李登辉和民进党政治上的打压,“四中”对媒体市场的开放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在这过渡阶段中,除了“中视”、“中广”的一些主要部门的经费矛盾不突出外,大部分党营媒体的服务市场萎缩,经营效益低下,依靠国民党的补贴经营,再无昨日辉煌。 陈水扁当局执政后,为了实现“长期执政”的目标,开始了对国民党实施总体“割喉战”。全线部署力争在年底“立委”选举中过半,控制“立法院”,割断国民党的“权脉”。收编地方派系和改革基层农渔会,拉走各类人才,割断国民党的“人脉”。清理和查收党产,以割断国民党的“金脉”。强制交出党营媒体,割断国民党的“话脉”。因此,政党不得经营媒体则成为“割喉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信托到出售 对于党营媒体,国民党自下野后,从改善党的形象、体现政党间公平竞争原则角度出发,一直在寻找解决之道。2000年3月成立“党产信托小组”,提出“三年处理党产方案”,计划第一年清理,第二年整顿,第三年回赠有争议党产。 根据这一方案,准备分阶段处理党产,第一阶段即在2001年间,已经完成了20亿党产的信托安排。第二阶段归还有争议的156笔党产,国民党方面不仅主动提供归还党产的名单,而且已与有关部门正式就“党产回赠”程序和形式进行协商。第三阶段,完成“中央投资”和“华夏投资”的信托。国民党方面在决定“中央投资”进行信托后,于2004年5月底正式开始实施出售“四中”媒体计划。 国民党方面果断决定出售“四中”媒体,一是为了执行“立法院”去年第二会期通过的“广电法”和“有线电视法”修正案中,有关“政党不得经营媒体、主要党工不得担任媒体负责人”的规定。二是即使不出售,党营媒体也不可能成为完全体现国民党意志的宣传阵地,必须朝着做一个社会读者能够接受的“客观公正媒体”的方向转变。同时,国民党必须改变只能依靠本党媒体的状态,必须学会与社会媒体打交道,依靠新闻界造势。三是为解决因清理党产而精减党工队伍、遣散党营事业单位职员所需的费用。随着清理党产的进行,国民党的收入大幅减少,通过出售党营媒体,可以提供80亿左右的资金,也可以节省大量的媒体补贴费用。四是有利于党营媒体的发展。“四中”媒体本身拥有高水准的设备技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系统的网点设置和完善的服务市场,只要有合适的专业媒体集团接管,必然拥有很高的价值回报和发展前景。为了确保“四中”媒体在改换门庭后便于互相支援、正常发展,国民党方面提出了必须同时购买“四中”媒体的“包裹式出售方案”,不搞另售。 因此,出售“四中”媒体,无论是从国民党自身深化改革、改善形象、接近民意方面看,还是从“四中”媒体自身发展看,都是一项符合潮流的决策。 对于国民党出售“四中”媒体一案,陈水扁当局是胸有块垒。过去国民党因为历史原因拥有庞大的党营媒体体系,民进党方面在羡慕之余,集中力量进行诬蔑和打压,对其实施“凌辱、凌虐、凌迟的三凌政策”;今天国民党出台“四中”媒体出售计划后,陈水扁当局又眼红国民党能够换到80亿的资金,想方设法进行干扰。 在国民党的“四中”媒体销售计划出台后,在经济上泛绿军方面故意宣扬“四中”媒体的售价为120至150亿,制造价实不符的舆论。在政治上泛绿军造谣称,国民党出售媒体计划为大陆资金控制台湾媒体提供机会和渠道,对有意购买“四中”媒体的买主施加政治压力。更为关键的是,陈水扁当局利用执政机会和权力,在泛蓝军几年来准备出让党营媒体的过程中,抓紧难得机遇,发展“亲绿媒体”:一是把原有国民党党营、属于军警系统的“中央广播电台”、“警察广播电台”等一大批媒体,借以“军警中立”已占为“绿”有。二是利用政治煽动、利益拉拢,已经在媒体界建立据点,一些媒体已经成为李登辉、陈水扁的宣传阵地。三是把按照规定公营企业和“新闻局”必须支出的巨额“广电预算”,作为收买、利用和控制媒体的手段,一些媒体已经通过“广电预算”与扁当局结成“价值同盟”。显然,“绿化”媒体已经成为陈水扁实现“长期执政”目标的基础战略之一,已经成为加速发展“台独”媒体的机会。 如今扁当局正在利用执政权力和机会架起“绿色”媒体的“辉煌”,只是国民党的媒体已经走过了由辉煌到衰败之路,只是多元政治下没有永远的胜利者,不知陈水扁又如何避免以后他自己和“绿色”媒体的衰败呢?(刘红) 华夏经纬网2004-5-31 相关专题:海峡两岸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