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军事历史专区 > 正文

军史人物: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司徒雷登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01月02日 09:16 光明日报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郝平 

  司徒雷登出生在中国,并在中国度过了大半生。他的父亲是一位在中国传教的美国牧师。他曾子继父业,做过牧师。他也是辛亥革命后,在现场亲耳聆听孙中山先生发表愿将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的讲演的唯一一位西方记者。

  司徒雷登是燕京大学的主要创办人,并长期担任燕大的最高行政领导。在燕大,他提倡学术自由,支持学生运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不惜出重金聘请了许多著名的国内外教授,从而使燕大成为当时可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齐名的中国名校。

  抗战时期,司徒雷登站在中国人民一边,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为燕大师生逃离日占区,奔赴大后方和抗日根据地提供过种种掩护与方便,并因此被日寇关进监狱达三年之久。

  1946年7月,已70高龄的司徒雷登被马歇尔选中,出任美国驻国民党政府的最后一任大使,因而被深深地卷入了当时的中国政治,成为一个非常矛盾的人物:他既与蒋介石私交甚笃,又做过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座上客。他执行当时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支持国民党政权,燕大的学生为此打出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标语。在“调停”失败后,司徒雷登站在蒋介石一边,支持国民党打内战,但当蒋介石下台,国民党政府被迫迁往广州,要求各国使馆一同南迁时,他却坚持留在南京,以务实的态度积极与中国共产党代表联络,并希望美国政府及时承认共产党中国这一现实。当时,他已做好了到北京与毛泽东和周恩来会谈的准备,但他的建议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的批准,不得不遗憾地离开中国。途经冲绳岛时,他发表声明主张美国应承认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因此被美国国务院下了“禁言令”。

  回国不到四个月,心力交瘁的司徒雷登便患了严重的脑血栓,从此在病榻上度过了最后十三个春秋。1955年8月,79岁的司徒雷登留下了遗嘱,希望死后能与他早逝的妻子合葬,把骨灰埋进燕园,与他为之付出了毕生精力和心血的燕京大学朝夕相伴。

  司徒雷登对中国的教育事业是有贡献的,而在支持蒋介石政权一事上,他又是不光彩的。由此便产生了对他的两种评价。

  为了能够真实地、历史地反映司徒雷登的一生,笔者搜集了大量国内外与其有关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考证。

   《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郝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定价:28元

  相关专题:军事历史专区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